孫瑞希:那些30幾歲還在不停試錯的人,後來都怎麼樣了?

孫瑞希:那些30幾歲還在不停試錯的人,後來都怎麼樣了?

01

33歲,我的事業來得比別人晚一些

前幾天我回北京上課,霖霖(化名)預約做線下一對一生涯諮詢,晚上我們在北二環見了面。說起來,我們也不算陌生,今年年初,源於一次線上學習,我們在同一個社群裡。她加了我微信好友,平時我們一直保持淡淡的互動。

霖霖人很漂亮,名校新聞專業畢業,畢業後做過人力資源、平面設計、財務、記者、銷售、培訓學校老師、新媒體……這些行業林林總總,不下10個,並且跨度都很大。

她這次諮訪的是“職業定位”。

“我好想像同學一樣,在一個領域紮下根來!但是做了一陣子就沒興趣了。看到杜拉拉做人力資源,我覺得‘白骨精’好美!但是自己做了一陣子,就失去了興致。”

“小時候,我對畫畫特別感興趣,我覺得我應該有藝術天賦,就跑去學習平面設計,之後做了一陣子,每天對著電腦無休止的修圖,很快就麻木了。”

“我表姐在上海一家外企做財務總監,很光鮮的樣子,我就跑去學了一陣子財務,嘗試了一下,可是要從基礎的出納做起,做了一陣子自己越來越煩。”

“這幾年新媒體挺火的,很多人在新媒體領域創業都成功了,我花了不少錢培訓學習,也嘗試著開通了公眾號創業,但堅持了半年,漲粉很慢,更不用說變現了,我覺得這個行業好像也不適合我”……

霖霖低著頭,用勺子不停地攪拌著咖啡。

她說她搞不清楚自己為什麼對很多事情都那麼感興趣,每次開始前也都信心滿滿地相信自己能夠做好,但每一次,她都堅持不了太久就放棄了,貌似自己永遠無法穩定地堅持做一件事。

從23歲大學本科畢業到現在,一轉眼10年過去了,看著同學們事業節節高升,自己卻踟躕不前的樣子,她感覺特別失落。

霖霖自顧自地說了很久,末了,她喝了一口咖啡,然後抬起頭看著我。

我看到她眼裡閃著淚花,滿是挫敗和失落。

人要想取得一些成績,專注地去做自己擅長的事很重要。

20-30歲,迷茫的時候,你就多去試錯,但30歲以後儘量不要犯錯。

否則別人在專業領域一路升級,你東一頭西一頭地四處開荒挖地,永遠都在嘗試,永遠都在起步,最後很可能一事無成。

02

你有多久沒有全心全意地專注於一件事情了?

你是否有過這樣的沮喪經歷,你知道自己的事業和人生其實可以比現在更成功,但無論你如何努力,你好像就是沒法實現這個目標。有時你是否會因為時光不斷流逝,你卻無法充分釋放潛力而生自己的氣?你明白自己想要怎樣的生活,但你卻不清楚如何才能過上那樣的生活。如果說原來許多人失敗的原因是選擇太少,現在許多人挫敗的原因卻是選擇太多,喪失了專注的能力。

1971年,諾獎得主HerbertSimon曾說:在信息豐富的世界裡,唯一的稀缺資源就是人類的注意力。

不過實際情況卻好像整個世界都串通好了要一直阻礙你擁有那種專注。你如果注意力分散、無法集中精力,那是再正常不過的事。

在清醒的每一刻,你忙於應付來自外界的各種干擾,各類新聞、社交網站、視頻節目、郵件以及商家別出心裁的廣告,將注意力來來去去地牽引著,睡眠變得越來越少,醒著的時間也被切割成了若干碎片。大多數人覺得自己意志薄弱,專注只是一時的行為,心思散亂卻是常態。即便是自控力很強的人,也覺得掌控生活是件令人精疲力竭的事。

在有限的時間內,我們的注意力被稀釋了,我們不知不覺喪失掉對於自身專注能力的主控權,以至於忘了自己原本應該將精力投注於什麼事情,持續多久,最終要達成什麼。

作家李尚龍談及“專注”這個話題,曾經問過這樣幾個問題:

你有多久,沒從早到晚專注幹一件事情卻沒看手機了?

你有多久,沒花四五個小時讀一本書並做讀書筆記了?

你有多久,沒花一週的時間學一門技能卻沒有開小差了?

答案很殘酷,因為,很久很久了。

大多時間,我們都是學習五分鐘,看手機兩小時;看兩頁書,再看一個短視頻;上一會兒課,再刷一刷朋友圈。

積極心理學奠基人米哈里·契克森米哈賴曾提出“心流”的概念:我們在做某些事情時,那種全神貫注、投入忘我的狀態——這種狀態下,你甚至感覺不到時間的存在,在這件事情完成之後我們會有一種充滿能量並且非常滿足的感受。其實很多時候我們在做自己非常喜歡、有挑戰並且擅長的事情的時候,就很容易體驗到心流。

心流越長,注意力越強,心流越短,越容易被幹擾。而心流的長短,是可以鍛煉出來的。當我們長期把心流變得越來越短時,人就越來越容易被別的事情打擾,我們也就慢慢失去了長時間獨立思考的能力。

“連線”雜誌主編凱文凱利曾經說過:未來,當信息爆炸、服務共享、商品貶值後,唯一值錢的,將會是一個人的注意力,注意力流向哪裡,金錢就跟向哪裡。

而我們,有多久沒有全心全意地做過一件事情了?

03

是否專注地做自己擅長的事情,決定了你事業的高度

專注地做事,更容易取得成功。這是很多成功人士的共識。

巴菲特曾說,如果你不知道自己該幹什麼,那麼,列出你最想做的25件事,然後劃掉20件,投入地去做剩下的五件吧。記住,另外的那些事可能是你人生的干擾項,在最重要的五件事完成之前,不要花費精力在這上面,把它們統統忘掉。

曾經比爾.蓋茨被問到成功的秘訣,他只給出了一個詞:“Focus”(專注)。

村上春樹說:“沒有專注力的人生,就彷彿大睜著眼卻什麼也看不見。

而喬布斯更直接的回答:“專注和簡單一直是我成功的秘訣。”

1997年喬布斯重返蘋果,當時公司生產的電腦和外設產品又雜又亂,光Mac機就有十幾款。喬布斯召開了幾個星期的產品評議會,最後實在受不了了,大喊道:“停!這簡直是瘋了。”他一把抓起一支記號筆,光著腳走到一塊白板前,畫了一個田字格。“這才是我們需要的。”他宣佈道。他在田字格上方寫下“消費者”和“專業人士”,在左側寫下“臺式機”和“筆記本電腦”。

他對團隊成員說,他們的任務就是專注於四種卓越產品,一種產品佔一個格,其他所有產品一概撤銷。會場一片寂靜,所有人都愣住了。然而,正是因為喬布斯讓蘋果專注於生產四種電腦產品,公司得救了。他說:“決定不做什麼與決定做什麼一樣重要,對公司是這樣,對產品也是這樣。”

專注是喬布斯個性的一部分,並且在他修習禪宗過程中得到了磨練。他堅決不考慮他認為會分心的事情。有時,同事和家人試圖讓他處理一些他們認為重要的事情,如法律問題、醫療診斷等,結果被他氣得夠嗆。他只是冷冷地看你一眼,不想放下自己專注的事情,除非等事情做完。

其實,人生更是如此。

人的成功,可以理解為“挖井挖到水”。那麼,專注地挖一口井顯然更容易挖到水。如果今天在這裡挖個洞,明天在那裡挖個洞,到最後哪個洞都沒有打到蓄水層,多半是奔波勞碌,一事無成。

我有一個朋友,開了一家不大不小的工廠,生產汽車零部件。工廠剛起步時,生意不錯,他看到苗頭不錯,就開始張羅著多元化經營。今天摻和個教育項目,明天琢磨個眾籌,後天弄個P2P。最後,多元化經營實現了,卻“死”在了P2P項目上。

如果一直堅持做汽車零部件,公司本可以穩步發展。

就像開頭我提到的來訪者霖霖一樣,能力不差,學歷不差,相貌不差,如果能夠在某一個領域堅持下來,十年下來,一定會有不錯的成就。

一項蓋洛普民調發現,僅有6%的中國職場人士表示對工作“很投入”,而美國職員全情投入工作的人數也只有不到30%,由此造成的經濟代價達到數萬億美元。

美國加州大學歐文分校的教授研究發現,企業職員在日常工作中平均每3分05秒就會被打斷一次,而要重新進入工作狀態需要25分鐘左右的時間。

哈佛大學曾經做過一項長期的追蹤,一群家境相近、智力水平一樣的大學生,那些專注力強的,在畢業的25年後,多成為上流社會的精英群體。而專注力特別分散的那群學生,多年後則基本生活在社會底層。

專注力,可能已成為這個時代最稀缺的心理資源之一。

在眼下這個時代,這種能力前所未有地重要。

陳丹青曾說,我們今天已經處在波茲曼描述的世界裡,處在一個信息和行動比嚴重失調的時代,在空前便利的電子傳媒時代,我們比任何時候都聰明,也比任何時候都輕飄。

高科技世界放大了我們的無聊和焦慮,信息在不知不覺地消耗我們的注意力,造成注意力的貧瘠。在熱鬧的世界裡,只有心有所定,專注做事,才能成為最終達到理想的少數人。

當然,僅僅專注還不足以通往成功。同樣重要的是,你要專注於自己最擅長的事。

國內知名的職業生涯教育專家,新精英生涯執行總裁古典老師從湖南大學土木系畢業後,最初的工作是做設計的。他發現自己對設計沒有天賦,但是他很喜歡思考,他發現自己對英語詞彙和語法頗有心得。

後來他騎單車從長沙流浪到北京,想出國卻誤打誤撞進入新東方,成為GRE詞彙首席講師。因目睹無數中國教育下的一流人才的迷茫和糾結,意識到“找到自我”比“去好大學”更重要,四年後開始轉向生涯規劃。2007年創辦新精英生涯,現在已經成為中國最專業、培養認證生涯規劃師最多的生涯教育機構之一。他業餘在清華等各大學講職業規劃課、寫書、做節目、搞公益,努力搭建一個更大的生涯行業生態平臺。

所以,生涯教育專家無疑是古典老師最擅長的職業了,當然,他的英語水平也極高,有多部出色的譯作,例如:《適合比成功更重要》、《教練的藝術與科學——內在動力》、《教練的藝術與科學——步步為贏》。

如果換個行當,他一定不會有今天的成就。

如果古典老師現在還是一名設計師,以他在設計方面的資質,恐怕是一輩子也熬不出頭了。

所以,專注於自己擅長的事,和專注本身一樣重要。

04

如何專注於至關重要的20%

針對霖霖的職業定位問題,我用職業規劃分類卡給她做了職業興趣、職業技能、職業價值觀的評估。

通過評估,我發現,霖霖的職業價值觀與職業興趣和職業技能存在嚴重的衝突。說得通俗一點,職業價值觀就是你在職業中想要得到的東西。霖霖想要的東西太多,但卻不具備這方面的興趣傾向和從業能力。

我告訴霖霖,事實上,在我們的職業生涯裡,80%的職業收益或價值其實僅來源於20%的努力。如何通過關注最有價值的20%,讓我們的職業生涯發生良好的改變,這是至關重要的一點。

從現在開始,認清對你來說重要的事,排除一切無關干擾,專注地投入其中。你的成功概率將以指數方式增長!實現你心中真正渴望的目標!

擁有專注力的有效策略——找到專注的焦點,並且不斷重複它!

首先要看看你目前正在做些什麼。按照下面序號寫出你工作時會做的10項任務或活動。

目前佔據你工作時間的十項任務:

1. ( %)

2. ( %)

3. ( %)

4. ( %)

5. ( %)

6. ( %)

7. ( %)

8. ( %)

9. ( %)

10. ( %)

現在對你所列出的這十項任務,分別寫出它們在你工作時間中所佔據的比重。

在下面的空白處,寫下你工作時所做的三件最有價值的事情,也就是幫你取得更多金錢或者代表你所做出的最大貢獻。這些事情可能已經包含在你以上的清單內,又或者它們中的某個或多個根本不在你做得最多的十件事清單中,因為這些事情實在佔據了太少的時間。

工作中最能增加價值的三件事情:

1. ( %)

2. ( %)

3. ( %)

現在估算下你在這三件事情上花費了多少時間。理想狀態是這三件最有價值的事情同時佔據你工作中最大的三塊,但實際情況往往並非如此。

休閒時間中你最關注的20%是什麼

現在對你日常生活中常做的事情排一個類似的清單,在下面寫出你工作之餘所做的十件(或者更少)事情(睡覺和吃飯除外)。在這個清單裡,只列出你確實會做的事情;比如,你可能會對去劇院或者博物館感興趣,但是除非這些事情確實是你空閒時最常做的十件事,否則就不要寫它們。

目前空閒時,你最常做的十件事:

1. ( %)

2. ( %)

3. ( %)

4. ( %)

5. ( %)

6. ( %)

7. ( %)

8. ( %)

9. ( %)

10. ( %)

跟之前一樣,估算下這些事情在你空閒時光裡所佔據的大概時間。

然後寫下三件讓你覺得最開心的事情。如果有些事情你覺得自己非常滿意,但它們並不在你上面所列的清單中,那麼添加這些內容。

閒暇時會做得最有意思的三件事情

1. ( %)

2. ( %)

3. ( %)

現在估算下這三件事情在你所有空閒時間裡所佔的比重。

你會發現,在人們的生活中,對於大多數人而言,他們花了最多時間做的那三件事往往並不是能給他們帶來最多價值和歡樂的事情。

你可能發現你所列清單裡的一些事情佔用了很多空餘時間,但它們所帶來的效果卻很一般。

只是我們早就習慣了要去做這些事,或者因為我們認為有人想要我們這麼做。

現在,拿著這兩張清單,將那些投入時間多,產出少的項目劃掉,儘可能不做或者少做,將那些投入時間少,產出多的項目重點標註,在以後的工作、生活中,不斷重複它們。

主動地運用自己的專注力,你就能創造出屬於自己的幸福體驗和幸福人生。

作家李尚龍曾經說過:

生命總是充滿了彩蛋,關鍵看你是否捨得在這遍地的紛繁裡,大膽做減法,專注一兩件值得專注的事情。

其實越長大,越應該明白,聰明的人都在給生命做減法,然後專注於減法後的選擇。

畢竟,這世界上所有的美好,都源於專注。

關於本文:

作者孫瑞希,14年人力資源管理實戰經驗,中科院心理所在職研究生,NBCC美國諮詢師認證管理委員會認證全球職業規劃師/全球生涯教練,中國註冊人力資源管理師,國際職業培訓師,上海杉樹公益基金會大學助成項目導師/教練,瑞希企業管理(長春)有限公司聯合創始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