溧陽:分級財政開啓高質量發展新引擎

十九大報告中提出,要“加快建立現代財政制度,建立權責清晰、財力協調、區域均衡的中央和地方財政關係。”業內專家認為,這也給地方財政管理體制指明瞭方向,結合鄉村振興戰略,地方財力會更多向下傾斜。

溧陽市在分稅制改革後,目前正進行第五輪市鎮財政體制調整完善,始終沒變的是實施“分灶吃飯”的財政管理體制,按照“一級政府一級財政、一級財政一級國庫”,保留著各鎮區國庫,促進鎮區財政自身管理水平提高。因此,當地的鄉鎮經濟發展一直如火如荼,不少鄉鎮企業不斷做大做強,甚至成為行業內的標杆。

財權事權匹配 激活鄉鎮經濟內生動力

記者採訪獲悉,溧陽市制定的市鎮財政體制按照財權與事權相匹配的原則,一方面明晰市鎮的事權劃分,將教育、醫療等重點民生支出全部由市財政予以保障;另一方面優化市鎮的財權劃分,2017年,溧陽市鎮區分成財力佔一般公共預算收入的比例為55%左右。據瞭解,周邊市縣(區)佔比都低於50%,同時鎮區還需部分承擔教育、醫療等重點民生支出。由此可見,溧陽鎮區財權與事權的匹配度明顯高於周邊市縣(區)。

怎樣做好分稅制財政管理體制?溧陽市財政局局長高偉新表示,企業真正發展的活力和潛力在基層。市鎮區分級財政簡單來說,就是稅算得清楚,分家分得清楚。溧陽現行市鎮財政體制通過收入和財力向鎮區傾斜,增強了市鎮兩級財政的基本保障能力,深度釋放鎮區發展的內生動力及活力,借力“四大經濟”平穩快速發展,培育更多鎮區優質稅源。2017年上汽大通房車研發生產基地、布勒機械等43個重點工業項目在各鎮區投產,工業設備投入增長20%,“四大重點發展產業”產值增長21%,新增規模以上工業企業37家。

“劃清事權範圍和支出責任,鄉鎮更加註重增收節支,做到以收定支,量財辦事,支出結構進一步優化。”竹簀鎮財政所所長餘新農在基層待了30多年,當地傳統產業怎樣蝶變升級?綠色鑄造如何深入人心?他親眼見證並如數家珍:全鎮現有規模以上鑄造企業11家,年鑄件產量近30萬噸;擁有18條世界最先進的日本新東、丹麥迪砂等自動化生產線;產品覆蓋汽車零部件、風電、核電、機器人、船舶、軌道交通、環保機械等20多個系列1000多個品種。龍頭企業科華控股成功主板上市;今年3月成功簽約總投資5.5億元的智綠科技項目,綠色鑄造產業園一期核心區完成建設;綠色鑄造產業技術聯盟正式成立。

分類分行管理 放大優勢產業集聚效應

為了放大優勢產業集聚效應,溧陽立足“一區兩園多基地”產業佈局,精準服務園區經濟發展。自2016年起,市財政按照省以下財政體制結算辦法與江蘇中關村科技產業園進行結算,並對園區內原市屬企業新增財力不予集中;對溧陽經濟開發區上興新區實行新增財力市級不集中。分類管理、重點扶持的政策,極大激發了園區實體經濟活力,不斷拓展園區發展空間,助力園區成為該市項目建設的主陣地,經濟發展的強大引擎。高偉新介紹道,在新一輪市鎮財政體制改革中,將創新市屬企業管理模式,對原市屬企業,按照“分清行業、便於管理”的原則,擬將市屬企業按行業劃分,確定為中關村和溧城鎮的管理範圍。

上興鎮是江蘇省區域面積最大的建制鎮。目前,該鎮擁有規上企業31家、億元企業13家。“我們轉型升級也在持續發力,2017年完成服務業投入4.9億元,高新技術產值32.6億元,智慧經濟跨上新臺階,創建全市首家‘互聯網+’產業園,去年繳稅5000多萬元。”上興鎮財政所所長汪金豹切身感受到分類管理對當地經濟的拉動作用。

鎮級職能轉變 鄉村資源升級美麗經濟

眼下的暑期正是溧陽旅遊旺季,從老牌的天目湖、南山竹海到網紅民宿樹屋,再到刷爆朋友圈的“彩虹公路”,遊客們讚歎這裡的鄉村隨手一拍便是風景,溧陽在華東地區可謂是一張響亮的全域旅遊“名片”。

全域旅遊的開發,讓傳統的鄉村資源升級為美麗經濟,當地農民腰包也隨之鼓了起來。上興鎮曹山是溧陽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典型之一。10年前,餘慶貴在曹山承包了一塊地幹起農業,因農業週期長見效慢,其間備受妻兒質疑。“我前後共投入1.3億元,兒子笑我這些錢放進銀行吃利息都夠養老了,但我一直認為農業是有希望的產業。”當得知國家正在大力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他不禁激動落淚,事實證明10年的堅守是對的。上興鎮以其獨特的區位優勢,成為溧陽“接軌南京”第一城,定位於“南京都市後花園”的上興鎮曹山,在發展空間上,已融入南京旅遊格局,去年一舉創成省級旅遊度假區,今年又獲得國家級田園綜合體建設試點,同時總投資1.5億元的長深高速曹山互通項目已正式開工。現在,餘慶貴的白露山生態園門前天天車水馬龍,去年公司產值超7000萬元,預計今年效益會更好。

“市鎮財政體制改革不斷深化,不但保障了市鎮財力穩定增長,還通過建立市鎮共享、激勵增收的財力分配機制,促進鎮區政府職能轉變。這調動了鎮區政府和村級組織發展經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想方設法提高群眾幸福指數,鎮區經濟也不斷蓬勃發展。2017年城鄉人均可支配收入達3.48萬元,增長9.4%左右。”高偉新說。

江蘇經濟報記者 朱夢笛 通訊員 施 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