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宰相有座椅,到宋代宰相就只能站著了

皇權與相權之爭,一直是帝制時代的一個政治主題。

據歐陽修《歸田錄》記載:皇帝大宴,正副樞密使只能侍立殿上,然後退居廚房之中與各民族代表、各國使節一同進食,由一位親王陪同。

春秋兩季的賜衣儀式,正副樞密使則與其他官員一起立於殿外的庭院中,惟有中書行謝儀於門外臺階上。所以有“廚中賜食,階下謝衣”的說法。

唐代宰相有座椅,到宋代宰相就只能站著了

▲歐陽修

這個賜食之制,不單單是一頓飯怎麼吃,它實際上代表了一種政治待遇和制度變遷。

這種“廚中賜食,階下謝衣”做法的實質,錢穆先生歸之為“君權上升、相權低落”。

錢穆先生在《中國曆代政治得失》說:“即以朝儀言,唐代群臣朝見,宰相得有座位,並賜茶。古所謂‘三公坐而論道’,唐制還是如此。迨至宋代,宰相上朝,也一同站著不坐。這一類的轉變,說來甚可慨惜。”

唐代時,宰相見皇帝還可以坐著,皇帝還給宰相賜茶,然後坐而論道;到了宋朝之後,就變成宰相與群臣一樣,一律站著,連皇帝大宴,都只能與親王一起吃飯了。

中國曆代都講究儀禮,吃飯並不是簡簡單單一頓飯,它傳遞的信息代表了這種制度對宰相、對群臣的尊重程度,以及君權、相權的輕重。

唐代宰相有座椅,到宋代宰相就只能站著了

蔡京的兒子蔡絛寫有一本《鐵圍山叢談》,上面記載:“祖宗時,朝班燕會多襲用唐制,樞密使乃宦官為之也,其位敘甚卑。故遇大燕則親王一人伴食於客省,又燕設則親王、宗室率不坐,以用倡故也。國朝樞密使乃儒士為之,實股肱大臣。”

這裡有個典故:在唐代,樞密使都是由太監兼任的,官職不高,起初不過是個對皇帝指令上傳下達的角色;但到五代的後唐時,唐莊宗重用郭崇韜為樞密使,全權管理軍事,地位日漸升高;而中書為宰相,只管文事,樞密使與宰相分秉朝政。

唐代宰相有座椅,到宋代宰相就只能站著了

到了宋代,宋初皇室為吸取五代時藩鎮割據的教訓,減少中書宰相的職權,把它沿襲了下來,中書省和樞密院統稱兩府,兩府並立而恃。本來官員任免應該在宰相職權之下,屬於吏部管轄,但宋代另設一個考課院(後改名審官院),分東西兩院,東院主文選,西院主武選,宰相從此又全無用人之權。

王安石變法推行新政時,為加強宰相的財政大權,主張把戶部司、鹽鐵司、度支司統一在一個衙門裡,由宰相兼領司職;而司馬光則表示反對,他認為財政該有三司管理,三司失職可以換人,而不應由兩府代管其事。這裡,一種主張是制度性的,另一種主張是人事上的,而成兩派。

唐代宰相有座椅,到宋代宰相就只能站著了

▲司馬光

實際上,王安石是痛感於相權的削弱,主張宰相應該統領財政大權,不然很多事就沒法做。而司馬光代表的舊黨由於反對王安石,稍帶把王安石提出的政府改革方案也否決了,這就造成加強相權成為一句空談。

王安石變法最後失敗,後世的宰相更是沒有權利,多成趨炎附勢、見風使舵的玩偶。所以歐陽修感慨樞密院“其權漸盛”後,朝廷制度輕重失序,宰相權力空虛,頗感失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