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军进军新疆,群众给官兵好吃的,部队却吹哨集合跑到村外躲避

万里长征是指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工农红军主力撤离长江南北各苏区,转战两年,到达陕甘苏区的战略转移行动。其间,中央红军共进行了380余次战斗,攻占700多座县城,红军牺牲了营以上干部多达430余人,平均年龄不到30岁,共击溃国民党军数百个团,共经过14个省,翻越18座大山,跨过24条大河,走过荒草地,翻过雪山,行程约二万五千里,被称作人类历史上的伟大奇迹。

解放军进军新疆,群众给官兵好吃的,部队却吹哨集合跑到村外躲避

然而,在解放军的历史上还有一次万里长征,只是很少被提及。这次“长征”与新疆和西藏有关,解放军从甘肃酒泉至新疆和田、于田出发,征程6000多里,又从新疆的叶城进发至西藏阿里地区的普兰县,行程3000多里,共计行程万里。尤其是从叶城至普兰的3000多里,其征途难度可想而知,解放军跨越昆仑山踏上阿里高原,把五星红旗插在了祖国的最端,被一些文献称作是解放军历史上的又一次“万里长征”。因为带领这次“万里长征”的是,参加过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老红军以及参加过359旅南下北返二万里的老八路,因此,被称作是我军历史的“第三次长征”。在这次长征中,解放军硬是用一双双脚板走过吐哈盆地,闯过吐鄯托百里风区,穿越塔克拉玛干沙漠,并由喀什踏上帕米尔高原,最终解放了藏北各族人民,是我军历史上一次伟大而悲壮的、可歌可泣的历程。

1949年9月25日,国民党新疆省警备总司令陶峙岳发出通电,宣布率全省军政人员起义,新疆获和平解放。但此时的新疆形势依然十分复杂,为了稳定新疆的社会秩序,保卫边疆各族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我集结于酒泉一线的解放大军准备提前于原计划进驻新疆。当时,部队下发的宣传动员材料《到新疆去,解放新疆的人民》,就号召官兵发扬二万五千里长征和南下北返二万里的光荣传统,完成进军大西北的第三次长征,解放全新疆。

解放军进军新疆,群众给官兵好吃的,部队却吹哨集合跑到村外躲避

冬季大军进疆,这在历史上是少有的,而新疆地区又是一个民族地区,为切实做好群众工作,在执行我军三大纪律八项注意的同时,进疆部队还出台了“七不准”,即:一、不准住民房,有公房就住,没有公房就露营;二、不准动用民力,不准随便征用民夫、车辆、马匹;三、不准借用民物,非借不可的用后即还;四、不准食用民粮和肉菜,给养由当地兵站供应;五、不准接受群众的慰问品;六、不经同意,不用自己的桶、碗舀涝坝水;七、不准随便进群众的院子和房屋。

这七个不准,我们今天看起来“简单”,但做起来不知道有多难,冬季,在“天上无飞鸟,地上不长草”渺无人烟的戈壁瀚海,仅第一条“不准住民房,有公房就住,没有公房就露营”就够人受的了。张明儒是新疆军区原副政委,也是当年进疆的一位老战士,他在自己的回忆录里,首先写到的是部队在酒泉休整时,官兵们终于穿戴上了新衣新帽。

解放军进军新疆,群众给官兵好吃的,部队却吹哨集合跑到村外躲避

“当时,按照寒冬徒步行军新疆的需要,(部队)给每人配发了皮大衣、棉衣、皮手套、皮鞋、皮帽子等,这些衣物是各式各样的,很不统一。像皮大衣有长有短、有黄有蓝,有国民党军队的黄大衣,有我军自制的灰大衣,有买来的蓝色民用大衣……我们这些来自农村贫苦人家的孩子,还是第一次穿上机制的洋棉衣、衬衣,个个心里美滋滋的……尽管与现在战士们的服装比较还是很简朴的,但这毕竟是第一次发齐配套的服装,再看看整队后的军容风纪,煞是整齐了……后来,我们才知道,这些衣物给养来得多么不容易……(它们)多是从华北、东北战场上挤出来运送到我们手里的。在战争学未结束,共和国刚刚成立,国家经济百废待兴的情况下,我们能够得到衣服的补充,是多么的不容易,也感到多么的幸福啊!”

当时的进疆部队分南北二路,极少一部分坐飞机,还有一些坐汽车,绝大多数步行,尤其是南疆一路的,基本接近于完全步行。而正是那些衣物,帮助步行的官兵们度过了那个寒冷的冬天。“因为戈壁滩上昼夜温差大,夜间太冷,冻得睡不着。有时候,睡觉时看天气还可以,但不知道什么时候就被冻醒了,睁眼一看,风旋雪舞,脸、脚、手早冻麻木了,越是嫌冷就越冷,上下牙磕得嗒嗒响,浑身打颤。后来,我们逐渐摸索到了一些规律,比如选择避风的地形,扫开雪在地上的睡觉;再就是每天后半夜和翌日的上午天气温低,天气冷,冻得睡不着就起来行军,下半天和上半夜气温稍高,就择地而睡,遇到气温骤降,天气太冷时,几个人就背靠背坐着睡,这种背靠背、热传热、心连心的睡眠,感到十分甜蜜幸福。”

解放军进军新疆,群众给官兵好吃的,部队却吹哨集合跑到村外躲避

再说走路,戈壁滩上的碎石路,脚掌与脚心就会痛起来,接着就会起水泡、淤血泡,一但磨破就会钻心地痛。“休息时,我们脱下鞋子,瞧得脚底板开玩笑说:这泡打得真有水平。可以叫重叠泡、连环泡、集团泡……后来,鞋子破了,没有补充,就补一补接着穿……实在没的穿了,干脆就光着脚走……走肿了,就相互搀扶着,继续前行……”

解放军就这样一步一个脚印地从酒泉走到了和田、于田。新疆这个地方民国时很是混乱,用老百姓的话说就是“闹兵灾”,不少人虽然被抓了壮丁,但当兵的一直在此横行霸道,当时,一些国民党的军官出行时,要人们把它们抬上单架,学着官老爷出门坐轿子的样子。时间一久,他们的太太甚至家人都跟着他们学习了起来,这样一来,一个人门出总被好几个抬着,而一些老兵也开始因此变“懒”,骑马,没马的就骑驴。因此,不管是单架上的马或者驴背上的,都是横冲直撞的,都在想尽一切办法弄老百姓的银子,占才能百姓的便宜,给老百姓留下了非常恶劣的印象。

解放军进军新疆,群众给官兵好吃的,部队却吹哨集合跑到村外躲避

解放军刚进入新疆时,当地的百姓都在暗地里观察着这支队伍,没过多长时间,大家就发现这支队伍与其他的军队不一样,“像是穷人的队伍”。这样一来,解放军便受到了当地百姓的热烈欢迎,“看到解放军开饭时吃的是土豆菜、玉米面,群众就用自己家里最好的东西做成食物,拿出来往战士们的手里塞,逼着战士们吃下去。那些用白面做的拉条子,用羊肉大米做的抓饭,还有包子、烤馕都散发着香喷喷的气味,对我们这些南征北战、饱受饥饿的的战士们来说何尝不想饱餐一顿呢!但是,革命军人有铁的纪律,绝不允许我们做出侵占群众利益的行为,我们的干部战士用婉言谢绝。有时候见推辞不掉,只好吹哨集合站队,跑到距离村庄有一段路程的地方去‘躲避’。”

“我军走到哪里,哪里的群众就载歌载舞,夹道欢迎。他们发自内心地慰问我军,端茶献奶,送粮送水,有的还生火帮助战士烤鞋子,拉战士进屋休息;有的不顾生命危险,给我军带路,送情报、报告社会情况……”

解放军进军新疆,群众给官兵好吃的,部队却吹哨集合跑到村外躲避

军爱民、民拥军,解放军在这里变得不可战胜,不仅在于纪律,还在于爱,对于人民的爱,真心实在意的爱。就这样,解放军在新疆百姓的欢迎与拥戴里,完成了“第三次长征”。而由新疆至西藏的“长征”,则是我们军历史上有名的进藏英雄先遣连的故事。即:1950年8月1日,解放军骑兵部队某部第1连在李狄三率领下,从新疆于田的普鲁出发,克服了高原缺氧、风雪严寒等困难,艰苦跋涉数百公里,翻越终年积雪海拔6420米的昆仑山,到达藏北高原。途中李狄三等40人光荣牺牲。

1951年 5月28日,连队和后续部队在扎麻芒保会师后,又继续前进,跨越了海拔7615米的冈底斯山的东君拉达坂,8月3日抵达阿里首府噶大克,为中国人民解放军胜利进军藏北作出了贡献。1951年1月,解放军西北军区领导机关授予该连“进藏英雄先遣连”称号。

解放军进军新疆,群众给官兵好吃的,部队却吹哨集合跑到村外躲避

这就是解放军进驻新疆和西藏阿里的故事,英雄的故事,但在我们今天看一些经历过这些的老战士的回忆录时,却朴实得让人不再用任何修辞,而这也恰恰就是历史,它不需要任何修辞,也不需要任何装饰,总是真实而又真实地呈现在那里,印证着当年我军英勇的爱的足迹。

八一建军节就要到了,祝天下所有的中国军人们节日快乐!(文/路生)

参考资料:张明儒《扎根记》(新疆人民出版社,1995年);张宁《进军新疆严格执行“七不准”》,《新疆党史》 2017年02期;作者注:本文配图为时代军人照片,与文无实质性关联。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