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大道名人故事」第14期《馬連良:「疙瘩樓」里的京劇大師》

天津五大道,被譽為“萬國建築博覽會”,無數中外歷史名流在中國近代史上風雲際會,在這裡留下了清晰的足跡和歲月的回聲。

天津市和平區文聯與薇電臺聯合制作播出系列有聲文學《五大道名人故事》。敬請關注、點評、轉發!

「五大道名人故事」第14期《馬連良:“疙瘩樓”裡的京劇大師》

《馬連良:“疙瘩樓”裡的京劇大師 》

作者 | 劉曉鷗 · 朗誦 | 方衛

五大道上的小洋樓,堪稱一樓一風雲,今河北路上的“疙瘩樓”便是範例。這座小樓建於1937年,由意大利建築設計師鮑乃弟設計,具有濃郁意大利風情,為四層磚木結構聯排式住宅,車房、客廳、餐廳、臥室、書房、圓拱形陽臺,一應俱全,樓內居室寬敞明亮,鋪設菲律賓木地板,燈光灰線和掛鏡線等細節,讓居室充滿溫馨浪漫的氣息。外牆體上磚面疙瘩點點,凹凸參差,與陽臺珍珠串式的欄杆、窗邊的水波紋花飾相映成趣。樓體外簷立面用硫缸磚形成的疙瘩作點綴,故稱“疙瘩樓”。

「五大道名人故事」第14期《馬連良:“疙瘩樓”裡的京劇大師》

但讓人們對“疙瘩樓”流連忘返的,卻是居住於此的名流名士的故事。老物件、老照片,穿越了時光和年代,讓人們在懷舊中緬懷他們,與之隔空對話。京劇大師馬連良可以說是“疙瘩樓”裡的靈魂人物。

「五大道名人故事」第14期《馬連良:“疙瘩樓”裡的京劇大師》

馬連良

馬連良與梅蘭芳,可譽為 “京劇泰斗”。老年間的梨園界,有一說法盡人皆知,“京城科班兒,天津唱紅,上海賺錢”,意思是,天津舞臺最難唱,觀眾愛聽戲,更懂戲,過了天津觀眾這一關,才可成角兒。1922年,馬連良和梅蘭芳在英租界馬場道潘復家演出《游龍戲鳳》,從此與天津結下不解之緣,喜歡他的觀眾無數,他也成了天津的常客。

「五大道名人故事」第14期《馬連良:“疙瘩樓”裡的京劇大師》

1933年3月,天津春和大戲院經理李華亭邀請馬連良的扶風社為戲院演出,扶風社紅紅火火地演了一週。同年,馬連良的扶風社和周信芳的移風社攜手在春和大戲院演出六場,好評如潮。“南麒北馬”的佳話,不脛而走。1936年,天津中國大戲院的開幕首演期間,馬連良的扶風社連演18天,觀眾滿坑滿谷。

「五大道名人故事」第14期《馬連良:“疙瘩樓”裡的京劇大師》

1937年馬連良(左一)在天津中國大戲院開幕式上剪綵

馬連良的漫長京劇生涯,並不拘於北京和天津的舞臺,上海、香港、昆明、哈爾濱等地都是他常去演出的城市,但天津卻是他的一塊福地。他在租界內“疙瘩樓”寓居,得到了將養和調整,而且還成了他創作新劇的靈感之地。《十老安劉》就是他在“疙瘩樓”裡創作完成的經典之作,該劇在1942年的中國大戲院首演成功。

「五大道名人故事」第14期《馬連良:“疙瘩樓”裡的京劇大師》

《十老安劉》馬連良飾蒯徹

馬連良與普通人的作息時間不一樣。晚上有戲時,他下午把自己關在屋裡“默戲”,不敢多吃東西,只喝一點雞湯,一個燒餅夾點肉墊補一下,然後去戲園子。始終恪守“飽吹餓唱”的職業習慣。晚上回來再吃宵夜。馬伕人王慧茹在世時,經常在夜裡親自給丈夫安排可口宵夜,朋友半夜來聊天也一樣款待。

「五大道名人故事」第14期《馬連良:“疙瘩樓”裡的京劇大師》

1941年,馬連良在天津購買“疙瘩樓”。之前馬連良每次來津演出,不是住在旅館裡,就是住在朋友家,《民生報》主編齊協民的家、江蘇督軍李純的長子李振元的私宅,馬連良都曾借住過。一個名叫楊楚白的銀行高級職員,是馬連良的忠實觀眾。楊先生時常邀請馬連良到他家做客,二人成了朋友之後,楊先生建議馬連良在天津不妨購買一套私宅,以做落腳之用。馬連良隨後採納,並在好友張學銘的幫助下,買下了“疙瘩樓”裡的兩個門院,一套用來自住,另一套出租給一位著名西醫。

「五大道名人故事」第14期《馬連良:“疙瘩樓”裡的京劇大師》

從時間上推算,馬連良買下“疙瘩樓”時,前任夫人王慧茹已病逝,之後續絃的夫人陳慧璉剛娶進馬家不久。陳夫人年輕貌美,生於杭州,長於上海,見多識廣,思想開放,馬連良與她一見鍾情。由於宗教信仰不同,她嫁給馬連良頗費了一番周折。但她一進馬家就立刻給人煥然一新的感覺,髮型服飾、言談舉止、思維方式都讓人覺得有一種與老北京回民家庭不同的海派氣息。

首先馬連良被“管制”起來了,出門必須西裝革履,即使在家也得穿戴整齊,以免被人撞見他“放鬆”的樣子,影響其明星形象。

「五大道名人故事」第14期《馬連良:“疙瘩樓”裡的京劇大師》

馬連良與夫人陳慧璉及四子崇政在香港家中

陳慧璉力勸馬連良購買汽車,馬連良認為太扎眼了,北京當時的街面上就沒有幾輛私家車,梨園界有汽車的更是鳳毛麟角。陳慧璉勸說道:“如果您的衣食住行和一個二三路的角兒基本一樣,先別說上海來邀角兒的看了會怎麼想,您走在街上被‘座兒們’見了會怎麼想?您在人家心中的位置就會大打折扣,人家認為買您的票不值!”馬連良被夫人說動了,就買了汽車。馬連良在天津買下私宅,陳慧璉十分讚許。當時天津的洋派和西化程度,可以和上海比肩,甚至高過北京,陳夫人在天津陪伴馬連良,憑其海派魅力,她在天津上流社會如魚得水,也為馬連良的事業助了一臂之力。

「五大道名人故事」第14期《馬連良:“疙瘩樓”裡的京劇大師》

馬連良不去戲園子時,就在“疙瘩樓”的家裡練功、喊嗓兒,從他家的窗戶裡,路人常聽到他的嘹亮唱腔:“未曾開言淚汪汪,尊一聲貴差你細聽端詳……”

20世紀三四十年代,梨園名伶的日子舉步為艱。馬連良就像《打漁殺家》裡的蕭恩:“清早起來開柴扉烏鴉叫過,飛過來叫過去卻是為何?”心情常被不祥和恐懼籠罩。為了生計,他帶領劇社輾轉北京、福建、昆明、上海、香港等地演出。他來天津住的日子雖然短暫,但“山不在高,有仙則名”。只要他來天津“疙瘩樓”,貴客立即登門,不乏達官顯貴,皆因仰慕大師的名氣而來。著名書畫家愛新覺羅·溥佐回憶說:“馬連良在“疙瘩樓”住時,整天都是車水馬龍!”

「五大道名人故事」第14期《馬連良:“疙瘩樓”裡的京劇大師》

馬連良是一個人格高尚的藝人。抗戰勝利後,他和京劇界的全體同仁一樣,整天歡天喜地地大唱特唱,與全國人民一道分享著勝利的喜悅。抗戰勝利後,為了響應國民政府新生活的號召,同時也為了卻馬連良的心願,由他主要出資,為廣大的京劇界同仁集體戒菸。男演員由馬連良負責,女演員由孟小冬負責,在寬街大公主府進行治療。許多沒有能力戒菸的老伶工挑著大拇指稱讚:“馬連良可積大德了!”

馬連良的孫子馬龍回憶,祖父日常生活其實很簡樸,總是穿戴乾淨體面,既是從小養成的習慣,也是他長期培養出來的氣質。馬連良白天出去遛彎,穿的布鞋乾乾淨淨,布鞋的白邊都會用白色的滑石粉塗白。在生活中,他很隨意,吃穿用度沒有太多講究,沒有太多閒情逸致,他生活中的一切都圍繞著戲。

1966年,馬連良逝世。一代戲劇大師的人生大戲最終落幕,但在天津“疙瘩樓”裡,他嘹亮的京腔,似乎還縈繞在那座他曾經生活過的小洋樓裡。

「五大道名人故事」第14期《馬連良:“疙瘩樓”裡的京劇大師》

疙瘩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