虧損擴大 溫氏乳業總負債達5.71億元

亏损扩大 温氏乳业总负债达5.71亿元

創意圖片/新京報記者 王遠征

溫氏股份擬向溫氏乳業增資以改善財務狀況,下游乳製品不振成為溫氏股份的短板

7月23日,溫氏股份宣佈擬與關聯方筠誠投資共向旗下廣東溫氏乳業有限公司(下稱“溫氏乳業”)增資6.9億元,以改善其財務狀況、優化資產負債結構。而一同披露的財務數據顯示,溫氏乳業無論是虧損面還是總負債均呈擴大趨勢。

溫氏擁有華南地區最大的奶牛養殖基地,但在奶價下降、成本上升、新建養殖項目業績未達預期的情況下,溫氏股份2016年確立了“以乳品加工業帶動養牛業發展”的轉型目標。業內人士看來,下游乳品的加工和市場開拓沒有特色、營銷保守,是溫氏股份一大短板。

溫氏乳業總負債增至5.71億元

根據溫氏股份7月23日的公告稱,公司擬與關聯方廣東筠誠投資控股股份有限公司分別向廣東溫氏乳業有限公司增資58500萬元、10658.82萬元。交易完成後,溫氏乳業註冊資本為7億元,其中溫氏股份持股85%,筠誠控股持股15%。

對於此次增資,溫氏股份解釋其目的在於優化溫氏乳業資產負債結構,改善財務狀況,增強核心競爭力等。公告顯示,溫氏乳業虧損面和總負債均有擴大趨勢。

2017年,溫氏乳業營收1.21億元,虧損1521.38萬元,總負債達1.5億元。2018年一季度,溫氏乳業營收6541.4萬元,虧損606.26萬元,總負債已增加至5.71億元(截至3月31日,未經審計)。而近3年財報顯示,乳品板塊佔溫氏股份營收比重尚未超過1%。

對於溫氏乳業虧損原因以及溫氏整體原奶、成品奶業績表現,溫氏股份7月29日回覆新京報記者稱,相關數據會在8月的半年報中披露,目前處於靜默期。

官方資料顯示,溫氏股份的乳品業務始於2000年,在廣東、廣西、湖南等地擁有5個奶牛養殖基地,1個乳品加工銷售公司、1個飼料採購和加工公司,為華南地區最大的奶牛養殖基地。溫氏乳業為溫氏股份2014年註冊的全資子公司,分別在2018年3月、4月收購了溫氏股份旗下連州溫氏乳業、江華溫氏乳業、鼎湖溫氏乳業、鐘山溫氏乳業的100%股權,至此“乳業實體經營板塊資產均由溫氏乳業控制運營”。

值得關注的是,剛剛被溫氏乳業納入麾下的連州溫氏乳業並未完成業績目標。溫氏股份在2016年1月發佈的《關於連州溫氏乳業有限公司奶牛場項目可行性研究報告》裡提到,擬使用2.13億元超募資金及節餘募集資金建設連州溫氏乳業奶牛場項目,達產後每年可提供優質原奶2.5萬噸。然而溫氏股份2017年財報顯示,連州溫氏乳業當年收益為502.35萬元。由於市場低迷,牛奶價格下降,奶牛飼料採購成本上升,牛奶生產成本增加,導致該項目暫未達到預計收益。

下游乳製品被指是溫氏一大短板

伴隨此次增資,溫氏股份還宣佈擬與筠誠控股按股權比例向溫氏乳業提供不超過3.5億元的借款,並稱“溫氏乳業目前處於戰略發展關鍵期”,資金需求量大。

公開報道顯示,2017年5月,溫氏年產8萬噸的大旺乳品加工廠投產,被認為是“以原奶銷售為主的溫氏乳業,踏上轉型升級新徵程”。彼時溫氏股份董事長溫志芬對媒體表示,2016年決定進一步做強做大溫氏乳業,以“乳品加工業帶動養牛業發展”為轉型思路,希望“精耕廣東、佈局華南、邁向全國”。

不過在乳業專家王丁棉看來,溫氏轉做下游的最大問題是產品沒有特色、營銷太過保守、市場沒有銷路,“可以說乳製品加工和市場是溫氏一大短板”。據他了解,溫氏早在2004年左右就建立了下游乳品加工廠,但日銷量一直未超過50噸,“市場反響很一般”。

年報顯示,溫氏股份2016年共銷售原奶4.29萬噸、乳製品1.28萬噸;2017年共銷售原奶 5.53萬噸、成品奶1.83萬噸。以此計算,溫氏股份平均每日成品奶銷量僅為42.6噸。

王丁棉表示,在廣東乳製品市場,如果日銷量達不到150噸以上,企業就沒有話語權。目前在廣東“主戰場”,燕塘綜合市場佔比最大,卡氏單品銷量最高,此外還有風行、皇氏等競爭對手,“溫氏基本排在市場最末端”。

7月29日,溫氏股份回應新京報記者稱,其成品奶銷售網絡目前遍佈廣東,品質是其一大競爭優勢,“‘供港品質’的產品理念已深入人心。”新京報記者注意到,溫氏股份官網展示的成品奶3個系列12款產品,其外包裝上均寫有“100%供港鮮牛奶製造”。

但王丁棉認為,“供港”並不能成為產品特色。伴隨供港市場的飽和與內銷競爭,溫氏引以為豪的“供港品質”正漸漸失去品牌優勢。

新京報記者 郭鐵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