楞嚴經·卷三|見聞覺知,見覺的實質是什麼(26)

剛看了一下讀者評論,有讀者還在說是佛、不是佛的問題,不覺得有些感慨。《楞嚴經》無非就是說三個問題。眾生皆是佛,為什麼眾生是佛,眾生如何才能明白地證到自己是佛。《楞嚴經》讀到這裡,即使對後兩個問題還有疑惑,但“眾生是佛”的佛知見還是應該建立起來了,如果還在分別、攀緣各種眾生相,那就是凡夫知見。天天唸佛,如果你都不是佛,你如何成佛呢?

繼續邊讀邊聊《楞嚴經》。

楞嚴經·卷三|見聞覺知,見覺的實質是什麼(26)

見覺即見覺性,為見大。它是因為六根對六塵而顯發的。既然說是顯發的,那說明見覺性本來就有,那麼見覺性的實質是什麼?

【阿難,見覺無知,因色空有。如汝今者在祇陀林,朝明夕昏,設居中宵,白月則光,黑月便暗。則明暗等,因見分析。此見為復與明暗色相,並太虛空為同一體,為非一體?或同非同,或異非異?】

“阿難,見覺無覺知,因色空而顯發。比如你現在在祇陀林,朝陽明耀,夕陽昏暗。假設在半夜,有月則明,無月則暗。這些明暗等現象,皆是因見覺性分析而現出。那麼,此見覺性與明相、暗相、太虛空是為同一體性,還是非同一體性?或者是同中有非同,異中有非異?”

佛陀提出問題,教導大眾如何進行觀修見覺性。

楞嚴經·卷三|見聞覺知,見覺的實質是什麼(26)

阿難,此見若復與明與暗,及與虛空元一體者,則明與暗二體相亡,暗時無明,明時無暗。若與暗一,明則見亡。必一於明,暗時當滅。滅則云何見明見暗。若明暗殊,見無生滅,一云何成。】

“阿難,此見覺若是與明、暗色相、虛空是同一體性,則明與暗二體相逢即亡,暗時沒有明,明時沒有暗。若是見覺與暗為同一體,明時則見覺亡;若是見覺與明為同一體,暗時則見覺當滅。見覺若滅則如何能見明見暗呢?如果明、暗不同,而見覺無生無滅,則它們的一體又如何能形成呢?

這裡談到的是見覺、明暗色相、虛空為同一體性的情況。如果說它們是同一體性,則因為明、暗二相不可能相逢,見暗就不能見明,見明就無法見暗,故而無法成為一體。

楞嚴經·卷三|見聞覺知,見覺的實質是什麼(26)

若此見精與暗與明非一體者,汝離明暗及與虛空,分析見元,作何形相?離明離暗及離虛空,是見元同龜毛兔角。明暗虛空三事俱異,從何立見?明暗相背,云何或同。離三元無,云何或異?】

“如果這見精、暗、明不是一體,則你離開明相、暗相、虛空相,分析這個見覺,它是什麼形相呢?離開了明、暗和虛空,這個見覺就如同烏龜的毛、兔子的角一樣,無處可尋。如果明、暗、虛空這三事都是不同的,你從何處豎立見覺性呢?明暗二相相反,如何可能相同?而離開明、暗二相,見覺、色相、虛空此三者都沒有了,又如何談得上同或者異?

這裡分析的是見覺、明暗相、虛空是非同一體性的情況。如果說它們非是同一體性,但是,見覺無法離開明、暗及虛空,它們彼此之間相互關聯,離開了誰,其它的都不能成立。

楞嚴經·卷三|見聞覺知,見覺的實質是什麼(26)

【分空分見,本無邊畔,云何非同?見暗見明,性非遷改,云何非異。】

分析虛空和見覺,它們本來都是無邊際,如何能說它們不同?見暗見明,見覺性不變,又怎麼能說它們之間沒有差異呢?”

這是是“同中有非同,異中有非異”這兩種情況。比如虛空和見性,它們無形無相,沒有邊際,虛空能顯色相,見性能見色相,似乎它們是相同的。但和虛空相比,見暗見明的見性從無遷改,其中還是有差異的。

汝更細審,微細審詳,審諦審觀:明從太陽,暗隨黑月,通屬虛空,壅歸大地。如是見精,因何所出?見覺空頑,非和非合。不應見精無從自出?若見聞知,性圓周遍,本不動搖。當知無邊不動虛空,並其動搖地水火風,均名六大。性真圓融,皆如來藏,本無生滅。】

“你進一步細緻審察,微細審查端詳,周詳的諦觀:明相從太陽而來,暗相隨黑月夜而至,通屬於虛空,壅

(阻塞)歸於大地。這些見精是因什麼而出現的呢?見覺是頑空,非和相,亦非合相,總不應該是見精無所從來,自然而出現的吧?倘若見精、聞精、知精,它們的自性圓融周遍,本就不動搖。就應當知道,無邊不動的虛空,和其中動搖的地、水、火、風一起,稱名為六大。此六大體性本真,圓融無礙,皆是如來藏,本來無生無滅。”

楞嚴經·卷三|見聞覺知,見覺的實質是什麼(26)

阿難,汝性沉淪,不悟汝之見聞覺知本如來藏。汝當觀此見聞覺知,為生為滅,為同為異,為非生滅,為非同異?汝曾不知如來藏中,性見覺明,覺精明見,清淨本然,周遍法界,隨眾生心,應所知量。如一見根,見周法界。聽嗅嘗觸,覺觸覺知,妙德瑩然遍周法界。圓滿十虛,寧有方所?循業發現。世間無知,惑為因緣及自然性。皆是識心分別計度,但有言說,都無實義。】

“阿難,你的見覺性沉淪於色相中,不能領悟你的見、聞、覺、知本就是如來藏性。你應當觀察這個見、聞、覺、知,是有生滅,是有同異,還是沒有生滅,沒有同異?你過去不知道如來藏中,自性見覺本來覺明,覺精覺明即是見性本空。見覺性清淨本然,周遍一切法界。隨著眾生識心的分別,回應其所覺知之量。比如一見根,覺見周遍法界;而聽嗅嘗觸諸根產生的覺觸覺知,其妙德瑩然亦周遍十方法界。覺性圓滿十方虛空,哪裡有一定的方位處所?皆是循著業力而顯現而已。世間人不明白這個道理,迷惑為因緣及自然性。其實覺性皆是識心的分別計度而來的。只是有言說相而已,都沒有什麼實際的意義。”

如來有五眼,分別是肉眼、天眼、慧眼、法眼和佛眼。用現在話來說,肉眼因見到的是物體的反射光,故只能看到物體表面色相。而天眼則見到色相的本身色光,故而有透視等更多功能。慧眼見到色相,故而知色相空性。法眼知一切萬法的來龍去脈,佛眼則無所不見。由此可見,不同的眼,眾生的見覺就不一樣,因為循業發現的不一樣。

《邊讀邊聊楞嚴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