照相機簡史(一)

日前,擁有27年曆史的奧林巴斯深圳工廠突然關閉,在相機業界引起了軒然大波。不過類似的事情去年也發生過,同樣作為相機巨頭的尼康在去年10月也關閉了在無錫的工廠。隨著智能手機的興起,小型數碼相機的市場如斷崖式下跌。曾幾何時,卡片機還是市場的寵兒,小巧時尚的卡片機飽受年輕人的青睞。而僅僅幾年的功夫,現在你去各大景點,追求便攜的直接用iPhone手機,追求畫質的用單反和微單,卡片機早已銷聲匿跡了。如今家用相機領域已經是單反和微單二足鼎立,關注新聞之餘,我們今天也來聊聊相機的History。

照相機簡史(一)

年齡稍微大一點的朋友一定對膠捲相機不會陌生。在數碼相機普及之前,照相是不能馬上看到效果的。影像記錄在相機暗盒中的膠捲上,需要用特殊的工藝沖洗才能成為漂亮的照片。這種照相方式叫膠片照相,是第二代照相技術的代表。至今仍然被廣大傳統愛好者所推崇。第一代和第二代照相技術均是光化學成像,我們下面就從世界上的第一臺相機說起。

照相機簡史(一)

如果不考慮記錄影像的話,照相技術的歷史要遠遠長於感光材料的歷史。早在17、18世紀的歐洲,就有很多畫家用暗箱櫃來幫助他們繪製風光、建築甚至人像。光線由鏡頭進入,成像在毛玻璃上,畫家再用紙瞄下圖形,這就是最早照相機的雛形。此時的暗箱櫃已經開始採用雙凸透鏡作鏡頭,並且已經出現了光圈裝置。

照相機簡史(一)

早在1793年,法國人尼埃普斯(Joseph Nicéphore Nièpce)就開始研究感光材料,在1826年,他率先利用一塊塗著朱迪亞瀝青的白蠟板,拍下了世界上的第一張照片,這張照片的曝光時間長達8個小時,但是清晰的記錄了尼埃普斯家裡的後院。

照相機簡史(一)

1839年,尼埃普斯的合夥人,法國畫家達蓋爾(Daguerre)發明了銀版攝影法,大大縮短了曝光時間,並且發明了世界上第一臺照相機。銀版攝影法是利用表面上塗有碘化銀的銅板做底片進行曝光,然後通過水銀蒸汽顯影,最終用濃食鹽溶液定影。銀版攝影法得到的照片是由霜白色的汞合金和黑暗色的鍍銀銅板表面組成,曝光時間從尼埃普斯的8個小時縮短到了30分鐘。

照相機簡史(一)

最早的相機由兩個套在一起的木箱組成,靠木箱的伸縮來調整焦距,用鏡頭蓋來充當快門。早在1838年,達蓋爾在實驗中就拍下了下面這張巴黎街頭的照片,可以看出,當時的照片已經非常清晰了。

照相機簡史(一)

隨後許多發明家參與了照相機的改進。1860年,英國的薩頓設計出了最早單反相機,用一個可以轉動的反光鏡充當取景器。1862年,法國人德特里把兩隻相機疊在一起,構成了最原始的雙鏡頭相機。1880年,英國人貝克製成了雙反相機。

照相機簡史(一)

但是達蓋爾攝影法所用的銀版過於笨重,每次照相都需要更換底片。人們急需一種更加方便的攝影方法。1888年,美國柯達公司的創始人喬治·伊斯曼(George Eastman)發明了膠捲,同年推出了世界上第一臺膠捲相機——柯達1號。這臺相機相比和微波爐差不多大的達蓋爾相機,這臺相機可以裝在口袋裡,是十足的口袋相機。膠捲的出現,徹底改變了照相行業,攝影愛好者從用馬車裝載相機變成了一個揹包就能裝下所有的設備,從此照相成為了一種生活方式,而不是一項複雜的技術和負擔。1892年,伊士曼把公司正式更名為“伊士曼·柯達”公司。1895年,柯達公司以賣價5美元的口袋式照相機投放市場,轟動了全世界——照相技術“面向大眾化”之夢,終於變成了現實。

照相機簡史(一)

1913年德國的巴納克設計製作了使用底片上打有小孔的、35毫米膠捲的小型萊卡照相機。1930年,彩色膠捲問世。1931年,德國的康泰克斯相機首次採用測距器和金屬幕簾快門,1938年柯達在相機上裝上了硒光電池測光表,1947年德國康泰克斯將五稜鏡裝在了單反相機裡。

膠捲發明之後100多年過去了,膠捲一直是應用最廣泛的照相形式。但是膠捲雖然比達蓋爾的銀版使用方便,並且成像效果非常優秀,但是他的本質依然是化學感光。仍然需要複雜的沖洗工藝才能變成照片,人們需要一種所見即所得的照相方式,並且希望不用攜帶大量的膠捲耗材。這一切,隨著電子技術的發展,在數字時代得到了實現。篇幅所限,我們下一篇再單獨來說數碼相機的發展歷程。

照相機簡史(一)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