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年前的平安夜,上帝帶給人類的禮物

得益於第二次世界大戰,無線電技術迅猛發展,真空三極管得到了廣泛的使用。但是真空三極管的缺點也日益顯現,功耗大、壽命短、易碎、可靠性差等問題難以解決,人們亟待一種新的器件來代替真空三極管。

在前面的章節,我們曾經介紹過礦石檢波器,在20世紀的第一個十年,半導體器件就已經應用於無線電領域。但是這種礦石檢波器只是一種很粗糙的設備,人們雖然發現了半導體的單向導電性,但是並不知道其中的原理。

20世紀30年代,貝爾實驗室的科學家試圖使用超高頻信號用作電話通信,但是當時的真空三極管無法接收這種頻率的信號。於是他們回到原來的晶體檢波器,發現這種原始的方法反而非常有效。因此貝爾實驗室專門組織了研發團隊,來研究半導體及金屬的導電機制。這個半導體研究小組隸屬於固態物理部,組長是威廉·肖特利,成員包括約翰·巴丁和沃爾特·布拉頓等。

一開始的時候,肖克利十分執著於“場效應晶體管”(當然這後來成為了現代CMOS集成電路的基礎,但是這是後話),因為用固態器件代替真空三極管,人們本能的想到用相同的原理來實現,即用電場控制半導體的電導率。但是,反覆的實驗結果似乎都朝著一個準確的方向——失敗。實驗沒有觀察到任何的“調製”,即使最小的變化也看不出。於是團隊轉而研究半導體的表面性質,來揭示這個失敗的原因。

70年前的平安夜,上帝带给人类的礼物

第一個進展是巴丁的“表面態”理論,用於解釋肖克利實驗的失敗原因。無論半導體晶體有多麼純淨,表面總有不能移動的電子,原因是表面有雜質原子,表面的“懸空鍵”可以捕獲自由電子,讓他們牢牢禁錮在表面動彈不得。進而布拉頓通過實驗證明了這個表面態理論。很快,又有一個偶然的發現。他們把一滴液體滴在接觸點上,用這滴液體作為柵極,驚人的事情發生了。這個裝置產生了很大的增益,雖然響應非常慢,頻率不到10Hz。

顯然,液體的離子遷移率還是太低了,為了開發實用的放大器,必須找到一種固體材料代替電解液。接下來的實驗採用了GeO2薄膜,在表面上蒸發了一層金電極作為柵極。但是又一個偶然發生了,在測量前布拉頓清洗樣品時不小心把氧化物薄膜洗掉了,在鍺表面形成了兩個電極。結果竟然觀察到了頻率高達10KHz的電壓增益,但是沒有功率增益。布拉頓認識到,這是因為柵極太大了,為了提高效率,兩個電極需要靠得非常近。巴丁通過計算得到,這個間距應該不大於50μm。

70年前的平安夜,上帝带给人类的礼物

布拉頓不愧是天才般的實驗家,他用了一個巧妙的方法,就像下圖的復原裝置一樣,他在覆蓋著金箔的聚苯乙烯的楔子上,用剃鬚刀沿著頂端劃了一條縫。1947年12月24日,平安夜,“晶體管”最終誕生了。反觀晶體管的發明歷程,每一個關鍵的節點都充滿著偶然,平安夜誕生的這個簡陋的裝置,就像上帝帶給人類的禮物,在未來的70年,改變了整個世界。

70年前的平安夜,上帝带给人类的礼物

肖特利、巴丁和布拉頓三人因為發明了晶體管,獲得了1956年的諾貝爾物理學獎。但是早在1951年,巴丁就因與肖特利不和,離開了貝爾實驗室到伊利諾伊大學香檳分校任教,轉而研究超導問題,並於1972年與庫珀、施裡弗獲得了諾貝爾物理學獎。巴丁也成為唯一一位兩次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的人。

70年前的平安夜,上帝带给人类的礼物

早期的晶體管主要用鍺來製造,因為鍺具有較低的截止電壓,使用鍺管的設備能夠得到更高的靈敏度。但是鍺有兩個主要的缺點,一個是鍺容易產生“熱失控”,另一個是鍺管的漏電流比較大,容易產生噪聲。因此,肖特利敏銳的意識到,硅將代替鍺成為更適合的半導體材料。看出了巨大商機的肖特利,於1955年離開貝爾實驗室,來到加州山景城創立了“肖克利實驗室股份有限公司”。因為發明了晶體管帶來的巨大威望,肖特利的公司聚集了當時非常優秀的八個年輕人。但是肖特利的人品實在是不怎麼樣,管理公司更是一竅不通。很快,這八個年輕人就受不了了,決定集體辭職出來單幹。但是讓人想不到的是,這次集體辭職創造了歷史,出走的八個人被成為“八叛逆”,創造了有史以來最偉大的一家公司,改變了整個世界的發展進程。也正是由此,聖克拉拉山谷被賦予“硅谷”之名,成為全世界的科技中心。

70年前的平安夜,上帝带给人类的礼物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