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用兒時的故事滋補了孩子的童年

我用兒時的故事滋補了孩子的童年

玩得真開心

小時候在老家,每當夏天來臨,除了到處讓人憋悶膩歪的酷熱,還有一份令人心煩意亂的聒噪。那份鬧,單調乏味,不絕於耳,肆無忌憚,無處不在;那份鬧,沒有黎明時雄雞的報曉高亢,沒有秋夜裡蟋蟀的傾訴纏綿,沒有春暖花開時雨燕的啁啾呢喃婉轉,沒有初霽麥田蚯蚓的低吟淺唱清揚。有的只是吵雜。那種恣肆於空氣中此起彼伏的噪音,便是蟬鳴。有了它,故鄉的炎夏是刻骨銘心的;有了它,天更熱了,日子更難熬了。

畢業之後,來到一座夏天沒有蟬聲的西部城市工作,起初驚訝於她的安靜,既而便喜歡上了她的清涼舒適。但這樣的好日子沒過多久,便出現了小小的不適,寂寥孤獨時不時地來造訪,甚是惱人。後來我把日子安排得滿滿當當,不給自己喘息的時間,暑假才在不知不覺中飛快地過去了。後來有了孩子,她暑假裡的寂寥無趣勾起了我那份久違的孤獨,我忽然發現,原來孤獨像極了一隻輕薄透明的琥珀色蟬蛻,實實在在的存在於我的生命中,一刻不曾遠離。一想到蟬蛻腦中就響起了那曾沒完沒了的“知了,知了”聲。人真是奇怪的動物,擁有時嫌棄它,一旦失去便懂得了珍惜。此時的我就是這樣的奇怪,發現以前厭煩透頂的蟬聲回憶時竟是那樣的可愛美妙,如一曲天籟填滿了我盛夏的每一個日子,填滿了我的童年和少年時代。此刻,我真切地感到,夏天沒有蟬鳴,就像日子少了節拍;夏天沒了蟬鳴,就像相片褪了顏色;夏天沒有蟬鳴,那還能叫夏天?於是,深深地感到城裡孩子的童年是蒼白的,蒼白得就像瓶子裡插著的乾花,哪有我兒時夏天上樹捕蟬,找蟬蛻,約上小朋友割豬草、偷果子吃那樣的歡樂。於是,我給女兒講起了我的童年故事。

那時候大人們忙著幹活,沒有時間陪孩子,也沒錢給孩子買玩具,更別說買寵物了。於是大點的孩子就帶著小點的孩子自個兒玩,抓花大姐、天牛,自己把鐵絲彎個圈綁在棍子上黏上蜘蛛網去捕蟬,蟬很警覺,力氣又大,常常捕不到,還把網撞破,不過用這東西粘蝴蝶、蜻蜓倒是很好使。捕不到蟬,我們就上樹用手抓,抓住了一隻蟬,用細繩拴上放飛。晚上拿上手電筒去山溝裡捉蟈蟈,捉上後養在自己用麥秸稈編的籠子裡,掛在院子的棗樹枝上,用黃燦燦的南瓜花餵它,這樣夏天就不寂寞了,蟈蟈的叫聲為整個夏天帶來了一份清涼。

我的童年故事孩子很愛聽,特別羨慕我們小時候生活的豐富多彩。於是我天天給她講一集,這樣她的暑假就在不知不覺中快樂地度過了。有一天,她跟著媽媽上街,終於看到了我故事中的蟈蟈,聽到了它美妙的叫聲,便央求媽媽給她買了一隻,帶回家寶貝似的,天天精心伺候觀察,但不到一個月,蟈蟈還是死了,她很傷心,把蟈蟈埋在了樓下的花壇裡,還專門給蟈蟈寫了一篇作文《我的天使》,其中"身體碧綠,像翡翠一般晶瑩剔透,叫聲清脆悅耳,節奏分明”這樣的句子我至今還記得。

聽了我的故事,孩子喜歡上了小生命,這倒是意外的收穫。當然我很支持她了。她想養只小龜,我買給她;初春時校門口有人賣鵝黃的雞雛雜色的小鴨,她覺得可愛,我買;有人賣小蠶,只要她喜歡,我就給她買,不過我告訴她有些小動物家裡是不容易養活的,要有心理準備。通過養小動物,她學到了知識,培養了愛心,懂得了觀察,何樂而不為呢?

我小時候的故事使孩子原本蒼白的童年平平仄仄起來了,我想,等她長大了,也會有自己的童年故事了,一定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