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瓷器的晚會——乾隆製造「瓷母」

清代瓷器的晚會——乾隆製造“瓷母”

這件大瓶,就陳列在故宮陶瓷館(文華殿內),一進門就能看見它。這是個長得有些古怪的大傢伙,俗稱:瓷母。

乾隆皇帝有一天突發奇想:能不能把全天下能找到的各種釉彩的瓷器,集中燒製在一件器物上,集大成於一身。於是,景德鎮的瓷工們殫精竭慮,終於燒成了這樣一件“怪物”。

故宮是這樣介紹它的:

清代瓷器的晚會——乾隆製造“瓷母”

瓶洗口,長頸,長圓腹,圈足外撇。頸兩側各置一螭耳。器身自上而下裝飾的釉、彩達15層之多。

所使用的釉上彩裝飾品種有金彩、琺琅彩、粉彩等;釉下彩裝飾品種有青花;還有釉上彩與釉下彩相結合的鬥彩。

所使用的釉有仿哥釉、松石綠釉、窯變釉、粉青釉、霽藍釉、仿汝釉、仿官釉、醬釉等。

清代瓷器的晚會——乾隆製造“瓷母”

清代瓷器的晚會——乾隆製造“瓷母”

主題紋飾在瓶的腹部,為霽藍釉描金開光粉彩吉祥圖案,共12個開光,其中6幅為寫實圖畫,分別為“三陽開泰”、“吉慶有餘”、“丹鳳朝陽”、“太平有象”、“仙山瓊閣”、“博古九鼎”。另6幅為錦地“卍”字、蝙蝠、如意、蟠螭、靈芝、花卉,分別寓意“萬”、“福”、“如意”、“辟邪”、“長壽”、“富貴”。

瓶內及圈足內施松石綠釉,外底中心署青花篆書“大清乾隆年制”六字三行款。

清代瓷器的晚會——乾隆製造“瓷母”

從燒造工藝上看,青花與仿官釉、仿汝釉、仿哥釉、窯變釉、粉青釉、霽藍釉等均屬高溫釉、彩,需先焙燒。而粉彩、琺琅彩、金彩及松石綠釉等均屬低溫釉彩,需後焙燒。

如此複雜的工藝只有在全面掌握各種釉、彩性能的情況下才能順利完成。

清代乾隆時期歷時60年,是封建社會發展的太平盛世。此時,由於乾隆皇帝嗜古成癖,對瓷器情有所鍾,再加之督陶官唐英對景德鎮御窯廠的苦心經營,一大批身懷絕技的名工巧匠彙集於景德鎮,致使御窯廠的瓷器生產無論在數量還是質量上都達到前所未有的境界。特別是各種新奇淫巧的製品層出不窮,其工藝技術之高可謂鬼斧神工。

這件各種釉彩大瓶,集各種高溫、低溫釉、彩於一身,素有“瓷母”之美稱,集中體現了當時高超的制瓷技藝,傳世僅此一件,彌足珍貴。

清代瓷器的晚會——乾隆製造“瓷母”

燒製此瓷的工藝,的確高超。但是,叫人怎麼也看不出美來......

馬未都先生早年有一篇針對這件瓷母的文章,題目叫《一臺沒有重心的晚會》,說的很符合我意。全文摘錄如下:

將各色釉、各類彩集於一身,為乾隆朝獨創。做出這麼矯情的事情,一定是豐衣足食之後。官窯瓷器燒造,清康熙恢復,雍正朝發揚光大,至乾隆朝達到頂峰。頂峰一定要有旗幟飄揚,瓷母就是這面飄揚的旗幟。

瓷母叫法通俗,即各色釉、各類彩之母。仔細一想,此叫法道理不通,分明是其兒,不是其母。但叫瓷兒,又失之滑稽,故叫瓷母,按中華民族傳統美德也有尊老之意。

瓷母的燒造想必暗合宮廷旨意,皇帝憑空想見此器模樣也是道難題。景德鎮窯工們深知自己的能力,亦願討得宮廷青睞,反覆試燒,在前人技巧的基礎上,玉成此器。高低溫釉彩十數種,清晰而不亂,相互就合,分不出高低貴賤,如同人工花壇,堆砌出的美麗依然是美麗。

但這類瓷母不宜提倡,各門類釉彩優缺點淹沒其中,好不顯好,壞不顯壞。這是藝術之大忌,藝術無須搞平衡,藝術強調個性。

清乾隆一朝以其得天獨厚的條件,把瓷器做得前無古人、後無來者,但它沒能攀上美學的峰巔。堆砌的藝術就像一臺內容豐富的文藝晚會,全是重點,卻沒了重心。形式再花哨,到頭來也是曲終人散,兩目茫茫。

乾隆瓷母就是個清代瓷器的晚會,也是個證物,證明兩百多年前乾隆盛世的風範與心態。這個風範是清乾隆鼎盛期的華麗奢侈,無所不用其極,以文化的強勢忽略美學的含蓄,注重表而不注重裡。這個心態是炫耀,以我朝之力達到古人未曾有過的高度,展現天朝大國海納百川的胸懷,但忽視了被接納者的內心感受。

清代瓷器的晚會——乾隆製造“瓷母”

如果朋友喜歡瓷器相關知識,歡迎在評論裡留言,發表自己的見解共同進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