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血宰相俾斯麥(四十二):順我者昌,逆我者亡

鐵血宰相俾斯麥(四十二):順我者昌,逆我者亡

俾斯麥從二十多歲開始就是一個辭世派,如今他六十多歲了,依然如此。這樣的信仰形成了他的性格,因此他是如此對一切反對者充滿怨恨,只要與他意見相悖的,他就一定要收拾掉。

《喧聲》報的主筆,原本是俾斯麥的一個熟人,兩人在私下常常開一些無傷大雅的玩笑,可是有一次,當他在報紙上開了幾句俾斯麥的玩笑後,俾斯麥突然告了他,並將他關進監獄。

只要和他意見不同,俾斯麥就會將之歸結為兩種原因:一種是心懷惡意,一種就是要謀生事端。各國的中央政委、各國的大使、各部長,確是正在變成越來越危險的陰謀中心。在他晚年的日記裡,最長一章的題目就是《陰謀》。而“阿尼姆案”就是最有名的陰謀。

阿尼姆與俾斯麥算得上是總角之交,這個外交家愛慕虛榮,喜歡裝腔作勢,有一天,他喝醉了酒後悄悄對俾斯麥說:“無論什麼人,只要名氣和地位在我之上,我都把他當成我的私敵,並以對待私敵的辦法對待他。但是,當他是我的上司時,我就很小心,決不會把這想法流露出來。”

那時,作為他的上司,俾斯麥還頗為欣賞他,也因此,他的升官速度快過任何人,他因此開始堅信自己可以成為宰相,為此,他竟然去巴結皇后奧古斯塔。

皇后因為他會說話而寵愛他,以為他是一個親附天主教與法蘭西的人,阿尼姆開始寫私人信件,站在皇后的角度勸說這位皇帝,而皇帝把信交給了俾斯麥。

俾斯麥決定了阿尼姆的命運,很長一段時間,俾斯麥都沒有見阿尼姆,而皇帝卻召見了阿尼姆幾次,明確地表示這是補償宰相對他的忽略。阿尼姆覺得很糊塗,他本以為自己會和皇帝聯手對付俾斯麥,他也嘗試以辭職來表達他的不滿,皇帝沒有同意,也沒有做出什麼特別的反應。

他們很快開誠佈公地表達了對彼此的不信任。彼此攤牌後,俾斯麥開始將二選一的選擇丟給皇帝。

皇帝能做的不過是免去阿尼姆的職務,剝奪他的一半俸祿,但俾斯麥不肯如此寬容,他害怕阿尼姆留在柏林搞鬼,他要用盡一切能力把他的對手趕到土耳其。阿尼姆走錯了路,他原本應該選擇辭職,然後自由地加入他在上議院的某個黨派,與俾斯麥好好鬥法,但他最終卻屈服於俾斯麥。

俾斯麥遠比對手想象的要殘酷,他不但打倒對手,還要毀掉他。俾斯麥找到了阿尼姆私擬的幾份文件,根據那幾份文件的內容被判了九個月的監禁,其後,又因為幾本根本毫無道理的小冊子被重新審訊,最後一大逆不道罪被判五年。過了四年,他正要在帝國法庭上再次為自己辯護時,他卻突然死在了尼斯。

這件案子被開庭審理的時候,有一個人首次也是最後一次出庭作證,這個人的職業其實是應該避免當眾露面的。霍爾施坦男爵是俾斯麥在聖彼得堡時認識的人,在俾斯麥的僱傭下在普魯士駐巴黎大使館當奸細,而他的真正使命就是監視阿尼姆,他將阿尼姆言行秘密報告給俾斯麥,同時他也是阿尼姆的對頭。俾斯麥就是這樣得到了許多可靠的情報,得知了阿尼姆想當宰相。俾斯麥讓霍爾施坦在法庭上作證,如此當眾暴露了他的職業秘密,這對一個間諜來說是極為有害的。霍爾施坦自己說,這就是他恨透了俾斯麥的原因,這種仇恨此刻還沒有機會爆發,而是等到今後某時,就會噴湧而出,這種仇恨將對世界歷史產生了重大影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