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長必讀:一個人「廢掉」的三種跡象

來源|人民日報

01

前段時間的同學聚會上,見到了許久沒見的W君。學生時代清瘦的少年模樣,如今竟發福得如同中年大叔。

和他聊天后我才知道,畢業之後的他輾轉換了幾次工作,卻仍無法適應上班生活。後來乾脆辭職回家,靠著父母給的生活費,加上一點網絡兼職的收入度日。

在家宅了一年多的他,很少走出家門,成天日夜顛倒、通宵打遊戲、無節制地吃各種垃圾食品。

也許是因為長期缺少社交生活,我們跟他說話的時候,他的眼神總有些許呆滯,似乎要反應一段時間才能理解。

我開始真正相信:低質量的長期的宅家生活,確實能改變一個人的心智、外貌,甚至是人生。

人喜歡在舒適熟悉的環境中待著。而這種舒適區一旦建立,你就會變得無比依賴,慢慢地愛上週圍的牆,戀上舒適的小屋,從而不願意飛出去看看,怕看到外面熙熙攘攘的世界。

而一個人開始廢掉的跡象之一,就是不再走出自己的舒適區。

曾看到這樣一句話:一個人老去的標誌,絕不是老成穩重、沉默寡言,而是不肯再嘗試,不肯再容許自己置身不熟悉的境地。

當你停止了學習、固步自封,將自己囚禁在得過且過的牢籠中,那麼你已經朝平庸邁進了一大步。

02

前幾天去圖書館查資料,旁邊的位置坐了一位穿著高中校服的男生。

他的面前擺著一本厚厚的教科書,眼睛卻自始至終沒有離開過手機屏幕,看起來是在看某視頻APP裡的美女舞蹈;

當我收拾好東西準備離開圖書館的時候,終於看到他不再刷短視頻了——好像又點開了一款遊戲的圖標。

幾十秒可以刷完一個短視頻,二十分鐘可以打完一把遊戲。微博段子張口就來,明星八卦關注得比誰都多,網紅的名字如數家珍。

學習?不存在的。

頂多看幾篇教你如何“短期內迅速提升自己”的碎片化文章,打完雞血後依然渾渾噩噩,沉溺於感官娛樂之中。

一個人開始廢掉的跡象之二,便是沉溺於短期快感之中,不再做長期投入。

玩遊戲、刷視頻、看網文,這些是順應人性的,因為它們有及時反饋的機制。你可以在短期內獲得快感,哪怕這種快感是虛擬的、易逝的。

對比之下,學習、健身、提升工作技能,這些都需要漫長的反饋週期。你需要投入很多時間、精力才能看到回報,遠不如刷小視頻、打遊戲來得有意思。

太多人為了逃避思考而願意做任何事。

當你不再製定計劃,而是一次又一次放縱自己沉溺於即時快感和虛擬的成就感中時,你離廢掉就不遠了。

前段時間,我同事被老闆罵了,銷售任務沒完成,工作狀態也很差,我問她怎麼了,她說心情不太好,就不太想工作。

後來過了沒多久,她就辭職了。聽說和一個辦公室的同事發生了爭執,被所有人排擠。我覺得她是一個好人,但就是愛計較,愛糾結,整天把自己陷在負面情緒裡,出都出不來。

每次找我聊天,都是一副苦大仇深的樣子。我一個勁兒地聽,她一個勁兒地說。有時候我剛下班,忙碌了一整天心情也很煩躁,但還要聽她抱怨這抱怨那。

有一次我們吃飯,她跟老公當場吵架,不顧形象地接受人們複雜目光的掃射,當那種海嘯般的狂躁平息後,她平靜下來,陷入深深的沮喪、虛無和自我厭棄。

我的一位朋友曾說過,其實除去正兒八經的工作和學習,我們一天中想七想八的內容和情緒裡,7成—8成都是廢物。不僅無用,而且還會影響工作和學習。

比如突然開始擔心一件壓根沒有發生,也不一定會發生的事,竟然還下很多功夫去琢磨解決辦法啦;

甚至在打開一本書之後,陷入某種人際關係的忖度中,最後在11點鐘遺憾地關上書去睡覺啦……

我們的時間和生活質量其實就是取決於自己的情緒。

一個人開始廢掉的跡象之三,是淪為情緒的奴隸。

無法控制自己情緒的人,會給自己和他人帶來不可預料的災難。

著名的費斯汀格法則告訴我們:生活中的10%由發生在你身上的事情組成,而另外的90%則由你對所發生的事情如何反應決定。

一念天堂,一念地獄。

當你深陷情緒的深淵,讓理智隨時被情緒牽著走,那麼你離後悔就不遠了。

真正成熟的人,一定是有能力控制自己情緒的人。

在國外有一個醫學研究,工作人員詢問了一百個在醫院奄奄一息的老人:“你這輩子最大的遺憾是什麼?”

幾乎所有的回答都不是後悔這輩子自己做了什麼,而是沒做過什麼。

沒有在最好的年華里修煉自己、沒有冒過的險、沒有追求的夢想......

你是否也習慣了每天三點一線的生活,靠著短期的快感和虛擬的滿足感度日,常常被自己的負面情緒所左右?

最可怕的是,我們即使對現狀如此不滿,卻也沒有勇氣去改變。

向前一步,也許一切都會不同。共勉。

家长必读:一个人“废掉”的三种迹象
家长必读:一个人“废掉”的三种迹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