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學如何改變金口河?大涼山文學扶貧的新成果

記者近日專訪了長篇小說《大瓦山》作者——稅清靜。與金口河的一段邂逅,深刻影響了他的人生。

文學如何改變金口河?大涼山文學扶貧的新成果

人物簡介:稅清靜,中國散文學會會員、四川省作協報告文學專委會副主任、成都文學院簽約作家、四川省作協辦公室主任。十六歲投筆從戎,2014-2015年期間曾下派樂山市金口河區任區委常委、副區長。

問:為什麼會選擇金口河?

答:說實話,有點意外。剛開始我對金口河一無所知,組織下派時我一看是樂山的一個區,心想應該還不錯,來了幾乎傻眼!真沒想到是這麼偏僻的大山。

文學如何改變金口河?大涼山文學扶貧的新成果

問:為什麼會寫《大瓦山》?

答:2014年3月,我到金口河任區委常委、副區長,協管文化旅遊,扶貧是工作重心!於是我開始思考我能為金口河做些什麼。想來想去,如果能留下一筆精神財富,對金口河來說無疑具有更深遠的意義,而這也正是我擅長的!於是,利用業餘時間,我開始行走在金口河的山山水水,聽當地人講故事,蒐集素材、搭建框架、構思人物……2015年11月11日,《大瓦山》終於定稿。

文學如何改變金口河?大涼山文學扶貧的新成果

問:《大瓦山》是一部怎樣的小說?

答:《大瓦山》敘事跨度百年,講述在劇烈的社會變革中,人們在金口河這片土地上的悲歡離合,命運轉折。上世紀60年代,男主人公從一個北京來的大學生,稀裡糊塗成為差點害死老革命牛巴馬日的“罪人”,再成為大瓦山的普通一員,在這裡成長蛻變,他的一生跌宕起伏,也有傳奇愛情,對大瓦山的愛,令他從一個單薄蒼白的男孩,真正變成頂天立地的男子漢。

問:文學怎樣改變金口河?

答:我剛來時認識一個彝族青年叫阿蘆蘆根,他愛寫詩,也嗜酒如命;我到金口河後,籌辦了作協,就是想讓金口河的文學愛好者有組織、有目標,更上一個層次。不負眾望,不久後他的散文作品便登上了《人民日報》副刊。別看年紀不大,他現在是金口河作協主席。

還有一個女青年叫鄒燕,10年前她是金口河一線環衛工人,也是因為對文學的熱愛。通過不懈努力,她到金口河電視臺做過記者,現在是金口河圖書館館長。

金口河的美要推廣出去需要一個載體,文學就是一個很好的選擇——通過優秀的作品不斷向外面的世界述說、表達金口河!更深層次的是,文學從根本上改變著金口河的人,凝聚每個人的蛻變,金口河自然也在蛻變!這就是文學對金口河的意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