爲什麼相對論的發現沒能獲諾貝爾獎?

偉松12


愛因斯坦得諾貝爾物理學獎是在1922年,那時候他剛到中國與日本訪問,在上海得到了自己得諾貝爾獎的消息。

愛因斯坦得諾貝爾獎的原因是因為光電效應。這個是1905年愛因斯坦的研究工作——這個工作可以用到太陽能電池以及光電感應的旋轉門上。

愛因斯坦的狹義相對論與廣義相對論為什麼沒有得諾貝爾獎呢?

這個主要原因在於,狹義相對論在當時雖然有實驗檢驗,但檢驗的精度很差——就是看電子的速度與質量的關係,依靠的是磁場拐彎來看質量的變化,精度太差。諾貝爾獎委員會怕實驗有錯誤,所以不敢給他寫上是因為狹義相對論得獎。當時原子彈還沒有爆炸,誰也不敢說狹義相對論一定是對的。廣義相對論也是同樣道理,雖然1919年已經有愛丁頓在日全食的時候通過星光偏折實驗證明說廣義相對論是對的——但這個實驗室靠拍照片來做的,精度更差——當時是第一次世界大戰剛結束,英國為了修復與德國的關係,大家才宣傳英國物理學家愛丁頓幫德國科學家愛因斯坦做了實驗驗證廣義相對論的事情,其實那個實驗精度很差,諾貝爾獎委員會也不敢說廣義相對論一定是對的。


瀟軒


愛因斯坦的相對論未能獲得諾貝爾獎,一直以來,令許多人好生遺憾。因為這是一項具有劃時代意義的偉大發現,應該給予崇高的表彰。話是這樣說,可實際事與願違。何以致此?我認為,主要還是愛因斯坦相對論本身存在一些問題。

◎如所周知,諾獎是一種回顧式獎勵。雖說是每年評選一次,可獲得本年度獎金的,一般是以前作出卓越貢獻的科學家。因此,一般要經過一段長時間的考驗,才能看出得主的貢獻。這種“考驗”,對於理論物理學家而言,可說是一種煎熬。這沒辦法的,科學成就需要實踐的檢驗。愛因斯坦於1916年創立的廣義相對論,有很多期待證實的東西。如引力波的預測存在,到2015年LlGO獲得直接觀測證據,整整跨越了一百年。單憑這一點,要是愛因斯坦能活到現在,他的廣義相對論百分百能再次獲得諾貝爾獎。

◎愛因斯坦的相對論,是由兩部組成的。1905年發表的狹義相對論,1916年發表的廣義相對論。關於狹義相對論的原創,我在“現代物理學的奠基人是誰?”的問答中曾指出過,“可以毫不誇張地說,是洛倫茲的奠基,成就了愛因斯坦最初的輝煌。沒有洛倫茲變換,也就沒有愛因斯坦的狹義相對論。”

總而言之,正是因為狹義相對論的原創存在疑問,加上廣義相對論的理論預言尚待更多的證實,所以,諾貝爾獎沒有再次頒給愛因斯坦。相關考慮,是極其慎重的,我以為。


江偉中992


首先讓我們來看一下愛因斯坦的成就。愛因斯坦的成就不僅僅侷限於相對論。當然,他最偉大也是最為人所知的成就就是他以個人之力建立並發展了相對論。這些成就取得於1905年到1916年期間(1905年發表了狹義相對論,1916年發表了廣義相對論)。其它成就,比如光電效應、受激輻射的理論基礎、EPR佯謬、宇宙學常數等等,這些都是了不起的成就,其中任何一項都足以使愛因斯坦名流千古。

事實雖然是愛因斯坦獲得了諾貝爾獎,但是他的獲獎理由是“對光電效應的理論解釋”。我們便會有這樣的疑問,相對論沒能獲得諾貝爾獎,有可能是愛因斯坦獲過一次獎了,再獲第二次比較難。光電效應的理論愛因斯坦是於1905年提出的,並因此於1921年獲得了諾獎。按理說,同時提出的相對論也是有可能獲諾獎的,事實卻是沒有獲。

某個人的某項成就要想獲得諾獎,需要滿足以下幾個條件:1.獲得了相關人士的推薦,2. 該成就對物理學或自然科學做出了突出貢獻。我們再來看一看相對論當時的處境:愛因斯坦提出相對論之處,就像許多重大的理論成功那樣遭到了排擠和不理解。因此獲得推薦就變得尤為困難。那麼考慮第二點,當時愛因斯坦的相對論有沒有發揮出它應有的威力呢?其實愛因斯坦早於1915年的一篇論文中解釋了水星近日點的進動。這個結果解釋了牛頓力學所帶來的偏差,可以說是廣義相對論的一次成功驗證。即使如此,反相對論的人還是有很多,以致於相對論的諾獎之路越是艱難。

直到1921年,愛因斯坦在物理學界的地位已經使得諾獎委員會不能再忽略它,於是就給他頒發了諾獎,只不過不是給相對論,而是給了他的另一項成就“光電效應的解釋”。


量子驛站


《廣義相對論》與《黑體輻射》在現代物理學中有

著不可動搖的地位。那麼既然《廣義相對論》在現在物理學中有著如此的地位,怎麼在當時就沒有獲得諾貝爾獎呢?因為在《廣義相對論》中絕大部分的內容都是一些愛因斯坦的推理並沒有得到證實,而諾貝爾獎是必須在科研方面不僅僅是提出理論而還要去證實才可以獲得。而當時的《廣義相對論》中的內容還幾乎沒有得到證實。比如:引力波的存在、黑洞的存在、光在經過超大質量天體是會發生偏移等等。而今天這些理論不但被證實了還有著不可動搖的科研地位。這樣可能有有些人會為愛因斯坦嘆惜這麼高價值的倫理竟然沒有獲得諾貝爾獎,不過沒有關係!愛因斯坦可以說是現代物理學的風雲人物,在《廣義相對論》沒有獲得諾貝爾之後不就愛因斯坦就在光電效應中發現光其實不是連續性傳播的是一粒一粒的,而且也不是直線傳播而是以波的形式傳播。這就是著名的“波粒二象性”。同時愛因斯坦也因此獲得了他人生中的諾貝爾獎。

並不是說《廣義相對論》獲得不了諾貝爾獎,只是因為《廣義相對論》中的內容都是一些預言性的理論,不過經歷了這麼多年後書中所寫基本都被證實,如果愛因斯坦可以活到現在的過相信也會獲得他人生中的第二次諾貝爾獎也正是因為《廣義相對論》的一一被證實。





遇見H未來


這個的回答還是簡單的。原因是諾獎不頒給死人,而且,只頒給已經證實的理論。

那麼什麼時候相對論被證明呢?

引力波。

所以引力波的發現還是比較重要吧。因為基本上大家都有一個共識,這玩意兒應該是對的,雖然未經證實,但是差不多如此吧。現在算是蓋上了最後一個棺材釘吧。

當然愛因斯坦已經去世了。

當然愛因斯坦還是得過諾貝爾獎的。1921年吧,愛因斯坦因為光子假說獲諾獎。

再多說幾句吧,其實諾獎雖然是學術最高成就獎,但是,還是有很多大神,人家的成就早就不限於諾獎了,諾獎還沒給人家,這就很尷尬了。

將諾獎看成一條線,線上的人,不少。


用戶101525340711


第一,狹義相對性原理存在兩個疑點:

1.宇宙中是否真實存在慣性系?

2.光速不變原理根本的物理意涵是什麼?“鍾尺變化”可以視為(主觀上)對邁克爾遜-莫雷實驗的技術性補償。

第二,廣義相對性原理也存在兩個疑點:

1.自然規律與數學形式背後的本質關係是什麼?

2.什麼是質、量?為何引力質量=慣性質量?

第三,相對論只適用於大尺度上的天體而忽略天體本身的信息,這導致了越遠越正確,越近越不正確(如近到普朗克長度)的現象。“信息缺失”影響相對論正確性嗎?

我認為諾貝爾獎評定時專家們也考慮了上述因素。


att李瓊超


1921年愛因斯坦因為光電效應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

而廣義相對論在1915~1916年就已經完成,為什麼愛因斯坦沒能因為廣義相對論而得諾獎?

原因很簡單。在物理學界內大家都知道,那次的諾獎其實就是頒發給廣義相對論的。只是廣義相對論在當時還沒有充足的實驗證據,所以沒有辦法直接頒發,於是以光電效應的形式直接頒發的。

當時的愛因斯坦因為廣義相對論名聲大噪,可謂無人不曉,諾獎委員會在巨大的影響力下,在想該怎麼給他頒發諾獎,畢竟廣相還沒有實驗支持。於是乎用光電效應作為一個媒介。


在科學的道路上求索


當年的諾貝爾獎政治、宗教、文化影響較小,有獨立的思考。面對科學,保持著必要的審慎客觀唯物的態度。面對科學,唯物是基礎。

相對論的發表,並非一帆風順,起初也不被認可,後來被一位當時物理界的一位權威看中,成了愛因斯坦的伯樂。

而對理論的驗證,第一個驗證是理論性的。水星動進問題,比牛頓的方法誤差小。第二個驗證陰差陽錯,十年之後的一次日食,才驗證了光線在巨大引力場下產生彎曲。其餘大部分驗證,都是哈勃望遠鏡上天以後的事情了。

也就是當時,相對論的大部分內容未被物理驗證,當時的諾貝爾獎沒有給愛因斯坦這個獎,是慎重的表現,值得尊敬。

對於愛因斯坦波粒兩重性的表達,諾貝爾獎給予頒獎,這屬於對理論創新的鼓勵。有物理證據。這促生了愛因斯坦堅決反對的量子理論的產生。


霹靂火76228767


諾貝爾獎側重於可反覆驗證的實用理論,這些理論或可明確觀測,或可應用於實際生產利用造福於人類世界,對於過於宏大根本性的假說推論則興趣不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