線上線下齊發力,助農產品銷量大漲

現如今,由於互聯網的全面普及和物流的便利,農產品的銷售局面大大改善,令許多農民的年收入見漲。甚至有一些還做得風生水起,正如下文要介紹的貴州農產品,讓我們一起來借鑑學習,如何使農產品富有競爭力。

黔山遍地皆好貨。好山、好水、好空氣、好土壤,孕育了不少貴州綠色優質農產品。長期以來,受自然環境、交通條件等因素影響,多數優質農產品屬於碎片化、無品牌生產,還養在深閨無人識。

线上线下齐发力,助农产品销量大涨

一、“菜單式”種養,實現產銷無縫對接

農民不愁銷路,源自西秀區創新探索“菜單式”農業發展模式。西秀區成立貴州綠野芳田有限公司,根據市場需求和農戶需要,科學制定市場所需的“菜單”和合作社生產“菜單”,與大型超市、農貿市場、各大食堂等精準對接,簽訂供貨訂單,採取淡季保底價、旺季市場價的收購方式,與區內各類農業生產合作社、企業簽訂訂單。目前,綠野芳田公司已與130家合作社簽訂11.2萬餘畝的生產合同。

實現產銷無縫對接,貴州從內外兩個方面著力。對內,大力拓展線下市場,加快發展訂單農業,全面推進農業企業與市場、醫院、學校、機關食堂和超市建立穩定產銷合作機制,把本地市場份額牢牢抓在手上;對外,舉辦好特色農產品展銷會,積極外出參與各類農產品展銷會,組織龍頭企業參與農產品訂貨會和推介宣傳,擴大市場佔有份額。

线上线下齐发力,助农产品销量大涨

二、質量+品牌,讓好產品價值倍增

有品牌才有競爭力。在“貞豐一品”貞豐糯米飯貴陽新添寨店,正在用餐的客人李闖是“老熟客”,他說:“裝修、餐具、食材都很正規,認準這個牌子沒有錯。”

2016年以來,貞豐縣打造以糯食為代表的貞豐農產品區域品牌“貞豐一品”,縣裡成立了貴州貞豐一品農業科技有限公司,出臺“貞豐一品”糯米飯連鎖店扶持和獎勵辦法。目前,“貞豐一品”糯食直營店在貴陽已經開了43家。

地處黔北的貧困縣正安縣,如今靠著“吉他”做起了跨國生意,一舉拿下“中國吉他製造之鄉”頭銜,年製造吉他500萬把,其中80%銷往20多個國家和地區,佔中國吉他出口額的三成。

把綠色優質農產品“附加值”變成“倍加值”,全省創建“綠色貴州”區域性產品公共品牌,構建了統一的農產品品牌管理體系,優選蛋禽、食用菌和蔬菜等作為統一對外宣傳的重點農產品,逐步打響黔貨品牌。

目前,全省無公害、綠色、有機農產品達3831個,赤水烏骨雞、安順山藥等48個農產品地理標誌獲農業農村部登記保護,“綠色貴州”公共品牌越叫越響。

线上线下齐发力,助农产品销量大涨

三、強優勢補短板,“互聯網+”農業風生水起

黔貨出山,電商先行。站在“互聯網+”的風口上,藉助貴州大數據發展風生水起的優勢,黔貨出山插上現代科技的翅膀。

貴州省通過內建載體、外引平臺、社會資本引導等方式,聚集多方力量共促電子商務發展。對內大力發展本土平臺型電商企業,培育出貴州電商雲、黔郵鄉情等一批本土優秀電商平臺;對外不斷引入國內大型電商平臺,分別促成省政府與阿里巴巴、蘇寧易購、京東等國內知名大型電商平臺簽訂戰略合作協議。

如果說交通基礎設施是農產品流通的“任脈”,那麼冷鏈和集配中心則是農產品流通的“督脈”。為打通黔貨出山的“任督二脈”,貴州著力解決冷鏈物流配送短板,啟動20個農商聯動示範縣建設,佈局建設上聯生產、中聯流通、後聯銷售的集配中心,快速推進冷鏈物流體系建設,在9個市(州)、88個縣(市、區)建成冷庫和集配中心,冷庫達到505個,為黔貨出山保駕護航。

看了以上這些助力農產品銷售的方法,你是否有所啟發呢?趕緊學起來,提高農產品的銷售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