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女子圖鑑》她想要的不多,只是和別人不一樣

《北京女子圖鑑》她想要的不多,只是和別人不一樣

總有人在後臺問我何時寫寫《北京女子圖鑑》,我在追《西部世界》的空餘也斷斷續續看完了。這部劇有槽點也有真實感,不能單純的歸成是爛片。有一些地方能看出是用了心的。

關於結局,很多人吐槽,我倒覺得這種開放局結局挺好。

一個小城市的姑娘,經歷了十年的時光,看上去她和十年前一樣,依然沒房,沒車,也依然是一個人。可是這十年,她從不斷的迎合別人,適應別人的規則,到去偽存真,知道了自己想要什麼。

虛榮過,奉迎過,得意忘形過,也被狠狠的打擊過。

有過幻想和美夢,最後被現實一一擊碎。

從覺得自己就是低人一等的外地人,以嫁給北京人為榮;

到認清自己,不再去將就和委屈自己。

這十年,是一個女孩不斷拓展自己認知,不斷更新自己的十年。

陳可回四川老家,媽媽動眼部手術。媽媽勸她回來,找個好男人,找個穩定工作,平安幸福就好。

面對日漸衰弱的父母,每一個在外打拼的孩子都有過心痛和掙扎吧。

不知不覺間,他們就老了。

不知什麼時候起,他們會忘東忘西,甚至出門會經常忘帶了鑰匙,把自己鎖在門外。當你在外出差,火急火撩的趕回來,剛被上司罵得狗血噴頭,就算有再多的疲累和憤怒,可是看她靠在門邊低著頭,象個做錯事的孩子。你心猛的一下被抽得生疼。

知道,終於到了這個時候,他們身邊再也離不開人了。

當你看到他們保存著一張報紙,上面標題赫然寫著“獨居老人突然離世,半月之後才被發現”,知道,他們此時是真的怕了。

面對父母真切的懇求和希望,在外奔波的孤苦,會有那麼一瞬間會去想妥協吧。會覺得平常一點,將點一點,不再和自己較勁是不是就可以。畢竟別人看上去也活得好好的,而且還挺不錯的。

有很多人,最終是沒能過了這一關。

也許女性和男性相比,最大的劣勢在於,生育是有期限的。到了一定的年紀,由於人類基因裡的繁衍本能和天性使然,在某個階段,本來對孩子 從不感冒的人,也會突然的想要一個孩子,想要一個完整的家。

但是,你若不講究,必會被將就。

你若不頑固,必會被禁錮。

所有那些小城市裡容不下的野心、怪胎和不合時宜,在北上廣深,總能自得其所。

這裡沒有人要求你必須看上去和別人一樣。

從小到大,父母那輩最擔心的就是,自己怎麼能和別人不一樣?這種在群體中處於獨立的、特別的位置會讓他們格外的恐慌,這和他們的時代和記憶有關。


經歷過結婚、離婚的陳可,面對母親的期待,縱然有過猶豫,但依然說,我考慮一下,我還沒有想好。

《北京女子圖鑑》她想要的不多,只是和別人不一樣

面對溫情、顧家的好男人,她會先亮明底牌,我就是這樣的人,我總要和自己較勁。我還是要回北京。

當醫生問她願不願意等自己時,陳可表達的是,我喜歡你做的水煮牛肉。

言下之意:我對你有好感,但是我不會因為某個人留在這裡,我還是要回北京。

未來她會和醫生在一起嗎?也許會,也許不會。

經歷過這麼多,她懂得珍惜別人的給予,也更懂得一味的去將就,就為了別人眼中的美滿是多麼的可笑。

最終決定婚姻質量的不是金錢,而是不同金錢觀的碰撞。

金錢和婚姻都是一個放大鏡,它會把一個人意識深處的信念放大並呈現出來。

單身的時候,每個人都看上去衣冠楚楚,那麼得體而美好。

可是,一旦進入婚姻,我們彼此的伴侶總能敏銳的發現那些弱點和底層的狹隘,都能互相看到對方的陰影人格。

在沒有金錢衝突的時候,彼此的缺點都不是那麼明顯,危害也小。但一旦有了財產觀念上的衝突,所有的缺點都會暴發出來,一切都被放大。

貧賤夫妻百事哀,不是因為感情那麼快就不在了。而是因為面對挫敗和折磨,人們經常會發洩憤怒和不滿,而這些往往都會發洩在另一半身上。

因為我們從小的金錢觀是立於自己的價值觀之上的,因為我們早已把自己的價值和外部的一切掛鉤了。當我聰明、美麗、健康、有事業、有財富,我才是值得被人愛的。否則,別人條件那麼好,憑什麼去愛我?

當自己不夠好時,就一直生活在自我攻擊和厭棄中。

我們無法去平和的看待自己,去愛自己,所以才會去物化對方,所以才會在一段婚姻裡,開始了得失與計算。

比如,很多全職媽媽會不由自主的感覺低人一等,但是在一個家裡,只是分工不同。不賺錢的人就沒有資格去享受和休息了嗎?如果你和丈夫換之,你的收入比丈夫高,但丈夫分擔了更多的家務和照顧孩子,你會嫌棄丈夫嗎?會覺得他沒有資格享受和休息嗎?

當我們無法正視自己內心的感受,就會覺得自己的價值感很低,就會不斷強化金錢的作用。把對於金錢的焦慮和攀附投射到另一半身上。

為什麼會憤怒?我們通常不會被與自己無關的事情所擾動,這些被激起的感受恰恰是我們不能接納的部分。


這是一個很好的時代。

在一個人人都能上傳自己思想和感受的時代,更需要的是那些想象力、對藝術和美的品鑑能力,以及和他人的情感的聯接能力。

這些能力女性天然的具有優勢。

小芸雖然說自己這十年什麼都沒有幹,可是她的孩子快樂的成長,沒準兒十年後小芸早已開微博、寫公號、發吐槽成為一代意見領袖,身邊圍繞了一群同樣的媽媽鐵粉。誰說沒可能呢?

人生還有下半場,都可以推到重來,重塑自己。

畢竟,我們心中都曾有一團火。

我們要的不多,只是和別人不太一樣。

寫這篇文章不是為了《北京女子圖鑑》也不是《上海女子圖鑑》,而是敬每一個心中有夢想的姑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