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經跨過山和大海,穿過人山人海:「創未來」給孩子「第二所學校」

曾经跨过山和大海,穿过人山人海:“创未来”给孩子“第二所学校”

青島市婦女兒童活動中心

為婦兒發展成長搭建高端優質平臺

曾经跨过山和大海,穿过人山人海:“创未来”给孩子“第二所学校”
曾经跨过山和大海,穿过人山人海:“创未来”给孩子“第二所学校”

25000名學生,320餘場活動,18個項目440節課程,97所學校創新體驗,5000個家庭創客社群……

創未來之路

是創未來創客中心成立第700天,交出的一份數字成績單。

創未來創客中心的成立究竟意味著什麼?是成為學校教育的補位者,還是要成為教育生態圈的破創者?

曾经跨过山和大海,穿过人山人海:“创未来”给孩子“第二所学校”

站在700天的時間拐點,我們試圖回看自己最初的模樣,那些高山大海,那些徘徊掙扎,那些渴望的清澈眼神,那些簡單而溫暖,直到握緊雙拳,痛並快樂的沿著這條平凡之路,往前走。

“內容為王”or“渠道為王”:創未來的命運之選

未來創客中心成立之初,似乎天生擁“地利”之便——身處市婦女兒童活動中心,一群沉浸教育培訓行業十年的運營人,大眾媒體的公信力,這些還不夠嗎?

還不夠。

因為我們遠遠稱不上專業,儘管,在兩年後,不專業成了我們最大的“優勢”:沒有什麼做不到,沒有什麼不可嘗試,沒有規則不能打破了去想。

曾经跨过山和大海,穿过人山人海:“创未来”给孩子“第二所学校”

在成立的第一天,我問自己:是不是要像許多創客空間一樣,把場館劃分成一個又一個的區域,去拿各種各樣的授權代理,變成硬件集散地和教具批發商呢?

“賣硬件明顯比做課程研發容易的多,掙錢更快。”行業內的人對創未來的“慢”和“傻”不理解。

我當時的回答是:既然賣硬件和做內容我們都不夠專業,那不如干脆捨近求遠,下笨功夫,就專心做內容,“結硬寨、打呆仗”,說不定有機會闖出一條路。

那還是創客硬件一夜氾濫的1.0階段,“創未來”敢於主動的退居其後,“躲進小樓”去苦熬內容,如今來看,是幸運的選擇。

怎樣讓國內中小學生體驗到原汁原味的創客和STEAM課堂呢?抱著將全球優質創新教育理念和內容搬進中國,讓國內學生與世界名校的STEM課堂連接的信念,我和我的同事們每一天都在試圖將一個個具體的項目和課程放入其中。

創未來首先是所承載理想,容納夢想的創新學校,其次才是一個探索中的商業拓展模型。”

曾经跨过山和大海,穿过人山人海:“创未来”给孩子“第二所学校”

兩年來,“創未來”成為山東省教科院“優質創客教育及配套資源”單位,青島市中小學創客教育聯盟指定課程研發單位,中小學骨幹教師培訓基地;獲頒外專局“藍色引智示範基地”,文廣新局“十佳創客產品”。

創未來創客中心將堅持“公益性、普惠制、個性化”理念,以課程內容為核心,採用標準學習包和多樣化生活類教具,為學校和普通家庭的孩子引入和開發國際化創新課程。

曾经跨过山和大海,穿过人山人海:“创未来”给孩子“第二所学校”

“紮實、謙虛、堅韌的國際創新教育者”是我們心目中的美好“創未來”。

往哪裡走?打造一座未來學校的模型吧

個不想只做創客搭建的創客空間,未來的方向在哪裡?

我們認為:如果把創客空間簡單理解為動手製作,學機器人玩具、木藝加工的地方,就太狹隘了。

曾经跨过山和大海,穿过人山人海:“创未来”给孩子“第二所学校”

“創未來”需要去打破空間、教師的固化圍牆,運用好科技能量去革新教育方式,遵循學習內容、學習方式、能力培養的個性化培養,為的就是打造一個未來學校的模型,

讓學生擁有在傳統的“學知識的學校”之外的“第二所學校”,去掌握那些真正有生活價值,而在課本上學不到的知識和能力

曾经跨过山和大海,穿过人山人海:“创未来”给孩子“第二所学校”

在“創未來”,沒有整齊劃一、精緻昂貴的空間建設,也沒有千篇一律的模版化裝飾,而是充分利用每一平米開放性學習空間,為課堂和內容提供服務。

此外,制定“科技宮+”戰略,“創未來”將課程放進博物館、銀行、美術館、高新技術企業,讓真實的世界成為學生們的課堂。

曾经跨过山和大海,穿过人山人海:“创未来”给孩子“第二所学校”

邀請行業精英和學者加入項目式學習過程中,成為學生互助小組中的一員,學生們以此獲得第一手鮮活生動、有思考、有路徑的內容和知識,也是“創未來”經常用的“套路”。

不唯技術論,一切技術均為課程內容而服務”,除了3D打印、激光切割、電子電路、工程機械外,“創未來”將人工智能、編程、生物科技、AR、VR和數媒創意融入項目和課程。

曾经跨过山和大海,穿过人山人海:“创未来”给孩子“第二所学校”

比如,“創未來”與華正科技共同開發《小小產品經理》課程,學生使用增強現實技術瞭解古生物的發展變遷;與中科院計算機研究所Linkboy社區聯合推廣的《Spider-X編程課》,採用可視化虛擬編程,實現不同功能機器人的設計和組裝。

個性、個性、個性,從三個維度構架

未來”的STEAM課程內容覆蓋自然環境、城市構建、航空航天、人工智能四個領域,實現了學習單元模塊化:

曾经跨过山和大海,穿过人山人海:“创未来”给孩子“第二所学校”

每4個課時組成1個小項目,每4個小項目組成1個有關聯的學期課,項目由學生自主,項目與項目可以自由搭配,無論學校或者學生個人都可以個性化定製短期和長期學習。

曾经跨过山和大海,穿过人山人海:“创未来”给孩子“第二所学校”

除此之外,學生可以通過個性秀、空中課堂,TED式路演線上線下的立體進行作品展示與分享,也可以通過“參賽管家”、“專利寶”等產品進行進階學習。

每次參與新課程,學生都會進行標準化STEAM能力測評,而結束課程後,他們能拿到具有過程性評價,成果測評與反饋的個性檔案和學習報告。

曾经跨过山和大海,穿过人山人海:“创未来”给孩子“第二所学校”

目前,在“創未來”平均每週有超過100名學生實現了自選課程,最低的59元每節的單次體驗課定價也有利於快速擴大付費學員的數量。

像打磨一個產品一樣,打造一所學校

價是教學過程中至關重要的一環。

曾经跨过山和大海,穿过人山人海:“创未来”给孩子“第二所学校”

創未來創客中心依據美國頂尖私立高中聯盟的評價體系,結合青島市婦兒活動中心提出的文化基礎、自主發展、社會參與、樸素情感、社會公德、獨立意志、學會生活等7個維度、28個要素的能力培養體系,融合創客課程特徵,建立了包含全球視野、觀察發現、溝通表達、博物通識、批判性思維、社會協作、冒險精神、工具應用、藝術與設計、商業精神等十項創未來能力評估體系

曾经跨过山和大海,穿过人山人海:“创未来”给孩子“第二所学校”

在執行層面,從課程開發、教學設計、教師評價、成果評估等方面設計量化標準和實施策略,將課程的生產、加工實施“標準化”。

在組織架構上,設立產品開發部和品控小組,產品開發分為原型、教學、培訓、運營四個層面;品控小組則依據產品控制與標準手冊,將教材、教案、材料包、音視頻、PPT等作為產品來監測。

每一個微型課程的生成,都會經歷幾個“生日”,先是在內部進行產品發佈,然後是投放到創客空間中檢驗和實踐,最終優化學生體驗後上線,而大部分課程又會以學期為單位進行定期更新和迭代。

曾经跨过山和大海,穿过人山人海:“创未来”给孩子“第二所学校”

毫無疑問,“創未來”經過了幾個階段的認知升級——在1.0階段,通過搭建團隊,創設場景,以創客活動為課程突破點,那個時候我們停留在“課程是產品的一部分”。

進入2.0階段,“創未來”成立TANGOO創新實驗室,與國內外STEM同仁越來越緊密的進行課程探究,並在測試學校掘點實踐,這個時候,“課程等於產品”。

到3.0階段,創未來創客中心以課程為核心,形成賽事、節會、選修課、社團、線上平臺的學習閉環,此刻的定位是“課程大於產品”,時時即課程,處處即課程,樣樣皆課程。

創未來的“打法”:空間+內容+社區

果要用一句話來概括“創未來”的模式——

以內容為核心,依託校外創客空間母艦輻射並向校內空間綜合輸出,通過互聯網鏈接校外場館、科企、社群,形成“空間+內容+社區”的一體化解決方案

曾经跨过山和大海,穿过人山人海:“创未来”给孩子“第二所学校”

“創未來”下一階段的空間改造是可期的:屆時,會形成四大主題實驗室,十二個項目學習艙,三個展示臺,兩個研發中心,一個路演大廳的新格局,這一切的變化,無不對應著課程內容的填充和優化。

曾经跨过山和大海,穿过人山人海:“创未来”给孩子“第二所学校”

那麼,究竟怎樣才能產生有價值的好內容?

“創未來”採用“5C課研系統”作為生產方式,通過“說課-演課-探課-評課-營課”的程序,將設計開發過程統整成一條有方法可依的“生產線”。

用“一門雙軌”的課研機制,將海外研發團隊與國內教科研專家有效連接,實現產品的原型測試與快速迭代。

曾经跨过山和大海,穿过人山人海:“创未来”给孩子“第二所学校”

而在用戶聚攏方面,“創未來”作為中小學創客教育聯盟指定的創新課程研發單位,為百餘家公立中小學提供課程內容、設備套材和師資培訓,在微信平臺上集合了近10萬組本土學齡家庭,並正與偉東雲教育一道,致力於打造萬人線上學習平臺和開源社區。

創未來的3個關鍵詞:人才、經費、資源

未來”團隊由四個部分組成,分別是:科技宮科教專家班底、自主招募的跨學科教研人才、專家智庫、“創客小青”志願服務隊,這群人以多元課題組為臍帶,內部賽馬,對外取經。

“創未來”在頭兩年裡,基本上舍棄了市場和營銷,將全部注意力放在了課程產品的研發和標準化上,用PBL+DBL+VBL的“3L教學”模式,將課程按照學習流程和學習形式一一重構。

曾经跨过山和大海,穿过人山人海:“创未来”给孩子“第二所学校”

這樣一來,在短時間內就相對容易形成統一的招聘標準和價值認知,去專心致志地培養理念統一、課程質量合乎標準的青年教師隊伍,之所以這樣分階段的“自斷一臂”捨棄運營,就是希望教師在掌握教學目標和教學方法的基礎上,有充分的時間和精力去融入自我理解和創造力,最終不斷優化和豐富課程。

而這兩年從“創未來”走出去的成員,有的成為了區域分中心的負責人,有的則成為國內外創新機構和高校的核心骨幹,將創新教育的種子撒播出去。

曾经跨过山和大海,穿过人山人海:“创未来”给孩子“第二所学校”

過去兩年,是創未來“勒緊褲腰帶過日子”的兩年,但我們也是足夠幸運的一群,一方面,有科技宮每年的固定投入,可以讓空間和硬件生長起來;

另一方面,去努力自籌資金,在C端開設一系列體驗式學習場景,如以學期為單元的《X空間》課程,打卡參與的俱樂部課程,線上自主學習的零客工作坊,科技達人加入的PBL挑戰賽,親子類的家庭挑戰賽和發燒友級別的機器人之夜等。在B端與重點區域的重點學校合作,開闢“測試廚房”,參與主導學校的科技節,校本課,選修課,社團課和實驗室搭建與升級。

曾经跨过山和大海,穿过人山人海:“创未来”给孩子“第二所学校”

下一個階段,“創未來”將主動尋求與資本結合,通過與有影響力的優質品牌合作,讓好的內容與課程落地開花,去更遠的地方影響更多的學生。

兩年來,“創未來”成立省內首個“STEAM學習中心”,與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聯合發起STEM ACADEMY項目,與浙江大學創新實驗室、卡耐基梅隆大學機器人學院部署戰略合作,將五大澳美學區雲課堂遷進課堂,實現STEM異地同課,向MIT媒體實驗室求援醞釀Scratch公益項目。

曾经跨过山和大海,穿过人山人海:“创未来”给孩子“第二所学校”

接下來,創未來創客中心計劃邀請國內外高校和行業專家參與指導,成立“STEAM評估中心”,讓學生能夠在線下學習,線上分享和交流,生成階段化成果,完成評估閉環。

創未來,立長志:中國孩子的“第二所學校”

2016年5月,創未來青少年創客中心成立。作為青島市婦女兒童活動中心的創新子品牌,“創未來”自成立之日起就承擔著時代賦予的責任。

青島市婦女兒童活動中心是島城大型校外教育平臺,包含藝術、科技、體育、心理、學科、家庭教育等綜合教育內容,有20餘年發展歷史,是幾代青島人的成長記憶。

曾经跨过山和大海,穿过人山人海:“创未来”给孩子“第二所学校”

“創未來”立志緊跟國際創新教育趨勢,以打造“中國孩子的第二所學校”為價值使命,去搬運並且自主研發出適合中國兒童的優質線上線下課程,為B端和C端用戶提供系統化解決方案,做出一個專注於創新教育的學習平臺模型。

曾经跨过山和大海,穿过人山人海:“创未来”给孩子“第二所学校”

目前,創未來創客中心的核心產品是創客空間運維和創新課程產品,已經初步具備系統化、規模化和可複製性等特點,2018年是“創未來”的拓展元年,我們將著力佈局線上雲大學與材料盒子配套,並將從9月開始,在全國範圍內進行城市合作與推廣。

這條平凡之路,註定由這樣一群平凡的人,去不平凡的開拓。我堅信。

本文作者:左希,創新教育踐行者,創未來創客中心首席學習官。

曾经跨过山和大海,穿过人山人海:“创未来”给孩子“第二所学校”

@科普部

© 青島市婦女兒童活動中心

曾经跨过山和大海,穿过人山人海:“创未来”给孩子“第二所学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