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其實也是一門學問!

“改”其實也是一門學問!

考察一個孩子的音樂才能,往往不是看他現在拉得好不好,而是看他改得快不快。“改”的能力,便是學習能力,接受新事物的能力。如果“改”的能力強,那麼不管現在處於什麼位置,只要悉心指導,將來定會走得很遠。

“改為何變得那麼難”

不少琴童“談改色變”,叫他們改個指法改個錯音比登天還難。而他們給自己找的藉口往往如出一轍:習慣了,改不了了。這個時候我就生氣了:那你在家自己拉拉好了,還來找老師上什麼課?上課就是要來“改”的!學琴的過程,就是不斷在改的過程。不改就停滯不前,沒有提高。為什麼“改”這件事情放在拉琴裡面就變得這麼難呢?

往往好不容易練了一兩個星期,這個時候若是有人對你說,對不起,你之前有個地方一直都練錯了,得改。立馬就要崩潰了天。可是沒辦法,只有兩個選擇,第一、堅決不改!第二、認命的改吧,誰叫自己練錯了。於是很多年後,選二個的琴技已經精進的許多,選第一個的仍然停滯不前,原地踏步。

把“改”融入到教學中去

因此,想進步就得吃苦頭,就不能怕“改”。當然,關於“改”的能力也是可以培養的。不僅要培養,而且要從娃娃抓起。首先呢,在上課的時候,就會有意識地多要求學生做變化。這一點也是受啟蒙教材菲伯爾的編纂者菲伯爾先生本人的影響:同樣的樂段重複練習數遍多麼枯燥,我們做一些變化,讓這些重複練習看起來不那麼機械重複。當然,這也是眾多的思路中的一種,老師完全可以發展出更多適合自己學生的思路。其實只用在演奏中做一點點變化,耳朵就能始終著保持一種“覺醒”的狀態,練琴往往會事半功倍。

說到聽覺新鮮感,做老師的常常抱怨學生拉琴耳朵不聽,其重要原因就是機械的重複練習太多,聽太多遍一樣的,耳朵沒有新鮮感了,當然就麻木了,自然就不聽了。因此,無論是回頭複習練熟的曲子,還是練熟的曲子做變化再練,都能夠重新激發學生對於音樂的新鮮感。新鮮感是拉琴的重要樂趣,也是藝術創作的重要源泉。

然後,關於如何“改”,才能改得快,改得徹底,改得愉快,也是需要老師的培養。除了要求學生“要仔細”、“要細心”之外,應該要有更多方法,幫他們如何細心,如何第一時間抓住錯誤,如何最快地改正錯誤。

這些方法其實以前已經提到不少了。比如耳朵,敏銳的耳朵是避免錯誤的關鍵。這需要長期的培養,對於音樂風格有了一定了解之後,要對於自己拉出的聲音做反思,這個聲音到底對不對?在啟蒙的時候,老師便可以開始啟發學生進行反思,審視自己的聲音。

這裡給大家支一招:學習審視自己的聲音,從聽錯音開始。孩子練琴的時候一旦拉錯,並不是馬上要求他改對。而是先看清樂譜上寫的是什麼音,然後仔細聽自己拉成了什麼音,再比對兩者的區別——聲音的區別,手感的區別等等。這正是所謂“知己知彼百戰不殆”,為了改掉錯音,必須先要了解錯音。

結語

總之,“改”也是一門學問。不過還是那句話,這些方法都來自於教師的經驗,無論是自己練琴的經驗,還是教學的經驗,還是要具體情況具體分析才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