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兩首詩是《宋詩精華錄》的壓卷之作,陳衍評之曰:「絕代銷魂」

唐以詩盛,宋以詞強。所以說到詩的時候,人們首先想到唐詩。從整體來看,宋詩的確要遜於唐詩,但並非沒有好作品。像蘇軾、陸游、楊萬里、王安石等人都是詩詞兼工的,他們不但有流芳百世的詞作,也有流傳千古的詩作。其中王安石的《題西太一宮壁》就是難得的佳作,在宋代非常有名。據說蘇軾遊西太一宮,見到牆壁上這首詩,注目良久,說:“這位老兄真是隻老狐狸精(此老野狐精也)。”這大概是對這首詩最獨特也是最高的褒讚了。

題西太一宮壁二首

王安石

柳葉鳴蜩綠暗,荷花落日紅酣。

三十六陂春水,白頭想見江南。

三十年前此地,父兄持我東西。

今日重來白首,欲尋陳跡都迷。

詩文大意是:柳葉與鳴叫的蟬顯出暗綠的顏色,落日的紅光映在荷塘上,使那一池紅蓮更加紅豔奪目。望見了池塘中的春水,讓已經白頭的我回想起了江南。三十多年前父親兄長帶我來到這裡,牽著我的手,從東走到西,從西走到東。今天故地重遊而頭髮早已花白,想尋找從前見過的景色不禁令人迷茫。

這兩首詩是《宋詩精華錄》的壓卷之作,陳衍評之曰:“絕代銷魂”

柳葉鳴蜩綠暗

這組詩是北宋神宗熙寧元年(1068)詩人到京城後重遊西太一宮時即興吟成,題寫在牆壁上的作品,即所謂題壁詩。景祐三年(1036年)王安石隨其父王益來到汴京,曾遊西太一宮,當時是十六歲的青年,滿懷壯志豪情。次年,其父任江寧府(今江蘇南京)通判,他也跟到江寧。王安石十八歲時,王益去世,葬於江寧,親屬也就在江寧安了家。嘉祐六年(1061年),王安石任知制誥,其母吳氏死於任所,他又扶柩回江寧居喪。熙寧元年(1068年),王安石奉宋神宗之召入汴京,準備變法,重遊西太一宮。此時距初遊之時已經三十二年了,王安石也已經四十八歲,快到了五十而知天命的年齡。在這初遊與重遊的漫長歲月裡,父母雙亡,家庭變故,國事難為,自己在事業上也還沒有做出什麼成績,觸景生情,感觸很深,寫下這兩首詩。

這兩首詩是《宋詩精華錄》的壓卷之作,陳衍評之曰:“絕代銷魂”

荷花落日紅酣

第一首,“柳葉鳴蜩綠暗,荷花落日紅酣”這兩句寫所見景物,純以名詞巧妙組合,色彩對比鮮明。“綠暗”極寫綠色之濃,柳葉之密。“柳葉”與“綠暗”之間加入“鳴蜩”,寫那些知了隱於濃綠之中,不見其影,只聞其聲,視覺與聽覺渾然一體,有聲有色。“紅酣”把荷花擬人化,令人聯想到美人的臉龐兒泛起的紅暈。“荷花”與“紅酣”之間加入“落日”,不僅點出時間,而且表明那本來就十分嬌豔的荷花,由於落日的斜照,更顯得紅顏似醉。“三十六陂春水”一句,補寫池塘水,但寫的不僅是眼中的水,更主要是寫回憶中的江南春水。最後一句“白頭想見江南”,由眼前的景色聯想到故鄉。三四兩句有迴環往復之妙。就是說,“白頭想見江南”,想到的還應該是“三十六陂春水”。眼下是夏季,但眼前的陂水卻像江南春水那樣明淨,因而就聯想到江南春水,含蓄地表現了撫今追昔、思念親人的情感。

這兩首詩是《宋詩精華錄》的壓卷之作,陳衍評之曰:“絕代銷魂”

三十六陂春水

第二首,“三十年前此地,父兄持我東西”,這兩句回憶初遊西太一宮的情景。三十年是概指,當年初遊此地,他還幼小,父親和哥哥王安仁牽著他的手,從東走到西,從西遊到東。而歲月流逝,三十多年過去了,父親早已去世,哥哥也不在身邊,真是“向之所歡,皆成陳跡”。於是由初游回到重遊,寫出了下面兩句:“今日重來白首,欲尋陳跡都迷。”——“欲尋陳跡”,表現了對當年父兄同遊之樂的無限眷戀。然而連“陳跡”都無從尋覓了。四句詩,從初遊與重遊的對照中表現了今昔變化——人事的變化,家庭的變化,個人心情的變化。言淺而意深,言有盡而情無極。

這組詩的第一首是最受關注的,其色彩、意象、意味,俱不可及。但亦不能忽視了第二首。這兩首詩所寫的是同一情事,是一個整體,它們是互相完成的關係,只有在整體上理解了這兩首詩之後,才能更好地理解其中的一首。第一首是以興象的方式來傳達詩意的,既有意境,也有意味;第二首則不具備第一首的色彩、意象之美,它是以敘述的方式來傳達詩意的,但卻同樣有很動人的意味。

這兩首詩是《宋詩精華錄》的壓卷之作,陳衍評之曰:“絕代銷魂”

白頭想見江南

這組詩是王安石重遊西太一宮時即興之作。兩首詩都蘊含了落葉歸根之意,亦兼有韶華易逝的慨嘆和日暮鄉關的愁緒。第一首詩由眼前的夏日美景聯想起江南故鄉的風光,抒發了對故鄉、親人的思念,寫得情景交融,渾然天成;第二首詩回憶初遊西太一宮的情景,表現了對當年父兄同遊之樂的無限眷戀之情,以敘述方式通過今昔對比來傳達詩意,具有動人的意味。

王安石這兩首詩對後世產生不小的影響。宋人六言絕句,以這兩首詩傳誦較廣。陳衍在彙編《宋詩精華錄》時以“壓卷”之作收錄這兩首詩,並評曰:“絕代消魂,荊公當以此二首壓卷。”蘇軾與黃庭堅都對這兩首詩的寫作技巧深為歎服,並分別寫下和韻之作。可見這兩首詩在當時的影響之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