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首诗是《宋诗精华录》的压卷之作,陈衍评之曰:“绝代销魂”

唐以诗盛,宋以词强。所以说到诗的时候,人们首先想到唐诗。从整体来看,宋诗的确要逊于唐诗,但并非没有好作品。像苏轼、陆游、杨万里、王安石等人都是诗词兼工的,他们不但有流芳百世的词作,也有流传千古的诗作。其中王安石的《题西太一宫壁》就是难得的佳作,在宋代非常有名。据说苏轼游西太一宫,见到墙壁上这首诗,注目良久,说:“这位老兄真是只老狐狸精(此老野狐精也)。”这大概是对这首诗最独特也是最高的褒赞了。

题西太一宫壁二首

王安石

柳叶鸣蜩绿暗,荷花落日红酣。

三十六陂春水,白头想见江南。

三十年前此地,父兄持我东西。

今日重来白首,欲寻陈迹都迷。

诗文大意是:柳叶与鸣叫的蝉显出暗绿的颜色,落日的红光映在荷塘上,使那一池红莲更加红艳夺目。望见了池塘中的春水,让已经白头的我回想起了江南。三十多年前父亲兄长带我来到这里,牵着我的手,从东走到西,从西走到东。今天故地重游而头发早已花白,想寻找从前见过的景色不禁令人迷茫。

这两首诗是《宋诗精华录》的压卷之作,陈衍评之曰:“绝代销魂”

柳叶鸣蜩绿暗

这组诗是北宋神宗熙宁元年(1068)诗人到京城后重游西太一宫时即兴吟成,题写在墙壁上的作品,即所谓题壁诗。景祐三年(1036年)王安石随其父王益来到汴京,曾游西太一宫,当时是十六岁的青年,满怀壮志豪情。次年,其父任江宁府(今江苏南京)通判,他也跟到江宁。王安石十八岁时,王益去世,葬于江宁,亲属也就在江宁安了家。嘉祐六年(1061年),王安石任知制诰,其母吴氏死于任所,他又扶柩回江宁居丧。熙宁元年(1068年),王安石奉宋神宗之召入汴京,准备变法,重游西太一宫。此时距初游之时已经三十二年了,王安石也已经四十八岁,快到了五十而知天命的年龄。在这初游与重游的漫长岁月里,父母双亡,家庭变故,国事难为,自己在事业上也还没有做出什么成绩,触景生情,感触很深,写下这两首诗。

这两首诗是《宋诗精华录》的压卷之作,陈衍评之曰:“绝代销魂”

荷花落日红酣

第一首,“柳叶鸣蜩绿暗,荷花落日红酣”这两句写所见景物,纯以名词巧妙组合,色彩对比鲜明。“绿暗”极写绿色之浓,柳叶之密。“柳叶”与“绿暗”之间加入“鸣蜩”,写那些知了隐于浓绿之中,不见其影,只闻其声,视觉与听觉浑然一体,有声有色。“红酣”把荷花拟人化,令人联想到美人的脸庞儿泛起的红晕。“荷花”与“红酣”之间加入“落日”,不仅点出时间,而且表明那本来就十分娇艳的荷花,由于落日的斜照,更显得红颜似醉。“三十六陂春水”一句,补写池塘水,但写的不仅是眼中的水,更主要是写回忆中的江南春水。最后一句“白头想见江南”,由眼前的景色联想到故乡。三四两句有回环往复之妙。就是说,“白头想见江南”,想到的还应该是“三十六陂春水”。眼下是夏季,但眼前的陂水却像江南春水那样明净,因而就联想到江南春水,含蓄地表现了抚今追昔、思念亲人的情感。

这两首诗是《宋诗精华录》的压卷之作,陈衍评之曰:“绝代销魂”

三十六陂春水

第二首,“三十年前此地,父兄持我东西”,这两句回忆初游西太一宫的情景。三十年是概指,当年初游此地,他还幼小,父亲和哥哥王安仁牵着他的手,从东走到西,从西游到东。而岁月流逝,三十多年过去了,父亲早已去世,哥哥也不在身边,真是“向之所欢,皆成陈迹”。于是由初游回到重游,写出了下面两句:“今日重来白首,欲寻陈迹都迷。”——“欲寻陈迹”,表现了对当年父兄同游之乐的无限眷恋。然而连“陈迹”都无从寻觅了。四句诗,从初游与重游的对照中表现了今昔变化——人事的变化,家庭的变化,个人心情的变化。言浅而意深,言有尽而情无极。

这组诗的第一首是最受关注的,其色彩、意象、意味,俱不可及。但亦不能忽视了第二首。这两首诗所写的是同一情事,是一个整体,它们是互相完成的关系,只有在整体上理解了这两首诗之后,才能更好地理解其中的一首。第一首是以兴象的方式来传达诗意的,既有意境,也有意味;第二首则不具备第一首的色彩、意象之美,它是以叙述的方式来传达诗意的,但却同样有很动人的意味。

这两首诗是《宋诗精华录》的压卷之作,陈衍评之曰:“绝代销魂”

白头想见江南

这组诗是王安石重游西太一宫时即兴之作。两首诗都蕴含了落叶归根之意,亦兼有韶华易逝的慨叹和日暮乡关的愁绪。第一首诗由眼前的夏日美景联想起江南故乡的风光,抒发了对故乡、亲人的思念,写得情景交融,浑然天成;第二首诗回忆初游西太一宫的情景,表现了对当年父兄同游之乐的无限眷恋之情,以叙述方式通过今昔对比来传达诗意,具有动人的意味。

王安石这两首诗对后世产生不小的影响。宋人六言绝句,以这两首诗传诵较广。陈衍在汇编《宋诗精华录》时以“压卷”之作收录这两首诗,并评曰:“绝代消魂,荆公当以此二首压卷。”苏轼与黄庭坚都对这两首诗的写作技巧深为叹服,并分别写下和韵之作。可见这两首诗在当时的影响之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