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沒想到,李清照這首膾炙人口的小令,原來脫胎於這位唐人詩句

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稱的李清照,是宋代婉約詞派的的重要代表。她雖然不是一位高產的作家,其詞流傳至今的只不過四五十首,但卻“無一首不工”,“為詞家一大宗矣”。她的一首膾炙人口的《如夢令》,便充分顯示了詞人的才華。這首小令借宿酒醒後詢問花事的描寫,曲折委婉地表達了詞人的惜花傷春之情,語言清新,詞意雋永。

如夢令•昨夜雨疏風驟

李清照

昨夜雨疏風驟,濃睡不消殘酒。試問卷簾人,卻道海棠依舊。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

大意是說:昨天夜裡雨點雖然稀疏,但是風卻勁吹不停,我酣睡一夜,然而醒來之後依然覺得還有一點酒意沒有消盡。於是就問正在捲簾的侍女,外面的情況如何,她只對我說:“海棠花依舊如故”。知道嗎?知道嗎?應是綠葉繁茂,紅花凋零。

本篇是李清照早期的詞作之一。詞中充分體現出作者對大自然、對春天的熱愛。這是一首小令,內容雖很簡單,卻有人物,有場景,還有對白,充分顯示了宋詞的語言表現力和詞人的才華。

真沒想到,李清照這首膾炙人口的小令,原來脫胎於這位唐人詩句

昨夜雨疏風驟

“昨夜雨疏風驟”指的是昨宵雨狂風猛。當此芳春,名花正好,偏那風雨就來逼迫了,心緒如潮,不得入睡,只有借酒消愁。酒吃得多了,覺也睡得濃了。一醒覺來,天已大亮。但昨夜之神情,卻依然如隔在胸,所以一起身便要詢問意中懸掛之事。因而,她急問啟戶捲簾的侍女:海棠花怎樣了?侍女看了一看,笑回道:“還不錯,一夜風雨,海棠一點兒沒變!”女主人聽了,嗔嘆道;“傻丫頭,你可知道那海棠花叢已是紅的見少,綠的見多了嗎!?”這句對白寫出了詩畫所不能道,寫出了傷春惜春的閨中人複雜的神氣口吻,可謂“傳神之筆。

詞人以“濃睡”、“殘酒”搭橋,寫出了白夜至清晨的時間變化和心理演變。然後一個“捲簾”,點破日曙天明,巧妙得當。然而,問卷簾之人,卻一字不提所問何事,只於答話中透露出謎底。真是絕妙工巧,不著痕跡。詞人為花而喜,為花而悲、為花而醉、為花而嗔,實則是傷春惜春,以花自喻,慨嘆自己的青春易逝。

真沒想到,李清照這首膾炙人口的小令,原來脫胎於這位唐人詩句

濃睡不消殘酒

末了的“綠肥紅瘦”一語,更是全詞的精絕之筆,歷來為世人所稱道。“綠”代替葉,“紅”代替花,是兩種顏色的對比;“肥”形容雨後的葉子因水份充足而茂盛肥大,“瘦”形容雨後的花朵因不堪雨打而凋謝稀少,是兩種狀態的對比。本來平平常常的四個字,經詞人的搭配組合,竟顯得如此色彩鮮明、形象生動,這實在是語言運用上的一個創造。由這四個字生髮聯想,那“紅瘦”正是表明春天的漸漸消逝,而“綠肥”正是象徵著綠葉成蔭的盛夏的即將來臨。這種極富概括性的語言,又實在令人歎為觀止。

這首小詞,只有短短六句三十三言,卻寫得曲折委婉,極有層次。詞人因惜花而痛飲,因情知花謝卻又抱一絲僥倖心理而“試問”,因不相信“捲簾人”的回答而再次反問,如此層層轉折,步步深入,將惜花之情表達得搖曳多姿。

真沒想到,李清照這首膾炙人口的小令,原來脫胎於這位唐人詩句

試問卷簾人,卻道海棠依舊

我們在高度評價李清照這首詞和她才情之高的同時,其實更要感嘆她的學習和化用前人詩句的能力。如果你讀過唐朝韓偓的《懶起》一詩,就應該發現這首詞化用了《懶起》詩的意象和意境。韓偓五絕《懶起》中有“昨夜三更雨,臨明一陣寒。海棠花在否?側臥捲簾看”的句子。正是這些詩句給了李清照靈感,再經她妙筆改造,才有了流傳千古的《如夢令》。而且,李清照好像對韓偓的詩情有獨鍾,或者說,韓偓才是李清照的偶像。因為李清照不止一次化用韓偓的詩句,她的一首《點絳唇》是這樣寫的:

點絳唇

李清照

蹴罷鞦韆,起來慵整纖纖手。露濃花瘦, 薄汗輕衣透。 見客入來,襪剗金釵溜,和羞走。倚門回首,卻把青梅嗅。

這首詞塑造了一個嬌美可愛的少女形象,寫她打罷鞦韆,見客來急忙走避的畫面,可謂生動傳神,嬌痴可見,令人印象深刻,歷來為人稱道。然而,這個畫面其實早就在韓偓的詩中出現過:

真沒想到,李清照這首膾炙人口的小令,原來脫胎於這位唐人詩句

和羞走,倚門回首

偶見

韓偓

鞦韆打困解羅裙,指點醍醐索一尊。

見客入來和笑走,手搓梅子映中門。

對照韓偓這首絕句,可見,李詞化用了韓詩。由此可看出,李清照對韓偓非常欣賞,她受韓的藝術影響多而深刻。所以,說韓偓是李清照的偶像一點也不為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