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醜陋的海洋生物,跨越百倍懸殊體型完成自殘式愛的交融

最醜陋的海洋生物,跨越百倍懸殊體型完成自殘式愛的交融

最近沸沸揚揚的性侵事件燃起民眾的憤慨與激昂。

事件曝光後,一系列的維權行動也正火熱發酵。

性侵問題的背後本質是兩性之間的不平等關係。

然而人類想要努力打破地位不平等的行為在動物界可能是種奢求。

因為它們別說是地位不平等,甚至外形上都讓人以為是兩個物種。

最醜陋的海洋生物,跨越百倍懸殊體型完成自殘式愛的交融

鮟鱇魚雌性與雄性體型相差了上百倍。

交配時體型較小的雄魚活生生消融自己的身體,只留下了提供精囊依託在雌魚身上。

這種自殘式的繁殖方式,其實更是一種求生機制。

最醜陋的海洋生物,跨越百倍懸殊體型完成自殘式愛的交融

胖頭尖嘴、體態扁平的黃鮟鱇魚是人們最常食用的種類。

它被人類嘲諷為最醜陋的美食。

但人們也許誤會黃鮟鱇魚了。

其實它們包含18個科*的鮟鱇魚家族雖然形態略有差別,卻無一例外地表現出駭人的外貌。

*注:也有資料將其劃分為16個科。

最醜陋的海洋生物,跨越百倍懸殊體型完成自殘式愛的交融

部分鮟鱇魚種類

在環境險惡的海洋裡生活,每種生物都有其獨特的生存之道。

鮟鱇魚常年居住在200~4000米的深海,自然得想辦法練就一身震懾力十足的本事來防身。

深色的皮膚是它的保護色,而肥大的體型和猙獰的一口尖牙利齒則讓它樹立了崇高的威嚴。

它的體表沒有鱗片,卻遍佈了粗糙起伏的皮質。

這樣的形象也難怪人類把它列為醜魚的榜首。

最醜陋的海洋生物,跨越百倍懸殊體型完成自殘式愛的交融

然而龐大的身軀作為累贅使鮟鱇魚游泳相當困難。

它大部分時間都棲息在海底,用鰭棘支撐著身體緩慢爬行。

個別種類有時還偽裝成岩石一動不動,伺機恐嚇別的魚一個措手不及。

最醜陋的海洋生物,跨越百倍懸殊體型完成自殘式愛的交融

鮟鱇魚雖然游泳技能值低,卻是一種兇殘的食肉動物。

在獵物面前它可不會手軟,伸縮自如的下顎和胃能夠在捕食的關鍵性時刻迅速擴張。

以至於一些體型比它大兩倍的魚類也難免淪為它的食物。

而銳利且向內傾斜長牙一般不會讓落入它口中的獵物有機會逃走。

它憑藉著強硬的武器在自己的海域裡所向披靡。

最醜陋的海洋生物,跨越百倍懸殊體型完成自殘式愛的交融

如果非得從它身上找些美感,那大概就是它背鰭上懸掛的一隻發光“釣竿”了。

這隻“釣竿”其實是它的鰭狀脊椎延伸出的發光器官,它像燈籠一樣發出明亮的光。

燈籠通常是油紙與蠟燭的搭配。

而鮟鱇魚的“燈籠”油紙是它皮膚上的囊狀皮瓣,蠟燭則是上百萬只會發光的共生細菌。

最醜陋的海洋生物,跨越百倍懸殊體型完成自殘式愛的交融

它的皮瓣中存在著無數的發光腺細胞。

共生細菌無法合成自身生存需要的化學物質,腺細胞恰好能滿足它們的需求。

於是發光菌自覺進入開放式的腺體中,與鮟鱇魚共度此生。

同時也為它們的金主亮起了漆黑海洋裡一盞寂寞的燈。

最醜陋的海洋生物,跨越百倍懸殊體型完成自殘式愛的交融

除了“燈籠”之外還會延伸出許多類似功能的“發光線”

生物發光在陸地上並不常見,但在深海中卻普遍存在。

鮟鱇魚會發光的脊椎不僅為它在陰森的海底探明方向。

更重要的作用是作為誘餌吸引其他動物魚。

把異種魚類吸引過來成為它捕食的獵物。

而同種異性魚類則被它色誘來完成繁殖需求。

最醜陋的海洋生物,跨越百倍懸殊體型完成自殘式愛的交融

起初科學家們捕捉鮟鱇魚進行生物研究,卻發現無一例外的是雌性個體。

而許多鮟鱇魚身上常常有一條條的小魚用嘴吸附著外表皮。

他們理所當然地認為這應該是幼魚在吮吸母親的營養。

滿腹疑惑地探究了一百多年,人們始終找不到雄性鮟鱇魚的身影。

最醜陋的海洋生物,跨越百倍懸殊體型完成自殘式愛的交融

吸附在雌性鮟鱇魚身上的小魚

而英國自然歷史博物館的研究人員查爾斯·里根的一個偶然發現,終於解開了雄性鮟鱇魚的奧秘。

1924年,他好奇地解剖了附著在雌性鮟鱇魚身上的小魚。

他驚奇地發現這並不是人們一直誤以為的雌性鮟鱇魚上的幼魚。

而是擁有完整性器官的成年雄性鮟鱇魚。

最醜陋的海洋生物,跨越百倍懸殊體型完成自殘式愛的交融

雄性鮟鱇魚

人們被鮟鱇魚玩弄了一個多世紀。

萬萬沒想到在鮟鱇魚的世界裡,兩性竟存在著如此顯著的差異。

但科學研究本來就是不斷打破舊有觀念、重塑新進理念的更替過程。

而後科學家們開始對這種差異下鮟鱇魚的繁殖方式進行深入研究。

最醜陋的海洋生物,跨越百倍懸殊體型完成自殘式愛的交融

雄性鮟鱇魚體態與雌魚相差甚遠

雌性鮟鱇魚一般體長20~100cm,而雄性往往只有短短几釐米或幾毫米。

它們的體型達到了少則幾十倍,多則數百倍的巨大差異。

然而在物種延續的重要任務下,體型懸殊的它們進化出了獨特的繁殖方式。

最醜陋的海洋生物,跨越百倍懸殊體型完成自殘式愛的交融

弱小的雄性鮟鱇魚在體型上不佔優勢,在競爭激烈的深海中尋覓食物十分困難。

吃都成問題,也沒能發育出明亮的“燈籠”來打扮裝飾。

但它們在惡劣的環境中一定也有過人之處,才得以生存下來。

自身能力達不到,就想辦法從別人身上找依靠。

雄性鮟鱇魚為了生存,只好加爆“吃軟飯”的技能點。

最醜陋的海洋生物,跨越百倍懸殊體型完成自殘式愛的交融

天生髮達的嗅覺器官和高度專業化的眼睛是雄魚的大殺器。

它們依靠這兩個器官在縹緲的海洋裡快速地探測雌性激素。

從它們出生到發育成熟期間,尋找伴侶就成了唯一目的。

然而只有1%的雄魚能夠幸運地找到雌魚吃上軟飯。

其餘的,則就在尋找伴侶的路上餓死了。

最醜陋的海洋生物,跨越百倍懸殊體型完成自殘式愛的交融

相比之下嬌小的雄性鮟鱇魚好看多了

一旦找到了終身伴侶,它們便毫不猶豫地採取行動。

雄魚興奮地朝雌魚進發,用嘴死死咬住雌魚的皮膚。

隨後便開始慘絕人寰,卻又滿含愛意的自殘行為。

最醜陋的海洋生物,跨越百倍懸殊體型完成自殘式愛的交融

它先是釋放出一種酶溶解自己的嘴和伴侶的皮膚,這是兩者的初步融合。

接下來,逐個器官漸漸深入雌魚表皮。

雄魚的眼睛、內臟等除了生殖腺以外的器官一點一點被吞沒,呼吸系統、神經系統也隨之退化。

這時它們實現了血管水平的融合,循環系統被連通在一起共同使用。

最醜陋的海洋生物,跨越百倍懸殊體型完成自殘式愛的交融

完成融合之後的雄魚成為雌魚身體的一部分,包括只殘留下的一個精囊。

此後,根據生殖需要,雌魚通過控制自己身體的荷爾蒙激素就可以輕易調動出精囊裡的精子供自己使用。

而雄魚也終於享受到了難得的飽腹感與幸福感。

在生計面前,尊嚴和身體都已經不再重要。

最醜陋的海洋生物,跨越百倍懸殊體型完成自殘式愛的交融

體表附著的精囊也得為皮膚的粗糙負責

當人類還在麵包與愛情之間抉擇的時候,雄性鮟鱇魚早已將兩者高度統一起來。

然而對於雌性鮟鱇魚來說,蜂擁而至的雄魚必然無法確保它對愛情的專一。

一條雌魚上附著多個雄魚精囊也是常有的事。

目前捕撈發現最“花心”的雌魚身上就攜帶有8個異性。

最醜陋的海洋生物,跨越百倍懸殊體型完成自殘式愛的交融

身上附著兩個雄魚的雌性鮟鱇魚

而追究到雄性鮟鱇魚擁有迷你身型的原因。

這其實是一種惡性循環的進化結果。

環境資源匱乏的情況下,原本體型較小的雄魚只好儘可能地降低自身代謝成本。

於是它選擇了一種極端的自虐式方法——減小體型。

最醜陋的海洋生物,跨越百倍懸殊體型完成自殘式愛的交融

嬌小的身軀自然會對原本的器官造成擠壓破壞。

消化道無法完全發育,直接導致了其發育不良。

而性腺也只有寄生於雌性身上才能發育成熟。

於是在茫茫大海中尋找託付終身的交配對象,成了雄性鮟鱇魚解決溫飽的首要任務。

對於它們來說,繁殖不僅是需求,更是生存的目的。

最醜陋的海洋生物,跨越百倍懸殊體型完成自殘式愛的交融

這種同一物種的兩性之間,在性器官差異之外表現出不同特徵的情況,叫做性別二態性。

性別二態性在生物中非常常見。

就人類而言,男性喉結較大,會長鬍子,平均體型較大;而女性乳房較大、臀部較寬。

除此之外,男女之間普遍存在新陳代謝、肌肉含量等生理特性的區別。

不過鮟鱇魚兩性間的生理差異,確實對人類固有認知造成不小的抨擊。

最醜陋的海洋生物,跨越百倍懸殊體型完成自殘式愛的交融

在顏值當道的如今,鮟鱇魚醜陋的外表很容易給人留下不好的印象。

但它卻憑藉其美食價值重新贏得了人類的寵愛。

它最早多生活在加拿大聖勞倫斯灣北部的大西洋中。

但曾經長期被美國人認為是不能吃的食物。

然而當它漂洋過海來到亞洲,日本人和韓國人卻將其奉為珍饈。

最醜陋的海洋生物,跨越百倍懸殊體型完成自殘式愛的交融

醜陋和美味同樣達到極致

在日本廣泛流傳著“關西河豚,關東鮟鱇”的說法。

漁獲量居全日本第一的青森縣有每年舉辦鮟鱇魚祭的習俗。

寒冷的冬季正是捕撈鮟鱇魚的大好時機。

人們興奮地聚集起來,在冰天雪地裡觀看當地高級廚師表演獨特的雪中切*鮟鱇魚的技巧。

*注:在雪地上宰切鮟鱇魚。由於鮟鱇魚皮膚光滑,當地居民發現在雪地上宰切反而能增大摩擦,或者吊著宰割。

最醜陋的海洋生物,跨越百倍懸殊體型完成自殘式愛的交融

表演完畢後,廚師隨即當場製作成鮟鱇魚刺身、壽司、鮟鱇魚鍋等菜品。

鮟鱇魚其貌不揚的外表下卻擁有著龍蝦般的肉質。

它的魚肝品嚐起來還有鵝肝的口感。

要知道,即使是日本的獨特美食,在東京等其他地區也不是輕易能吃到的。

最醜陋的海洋生物,跨越百倍懸殊體型完成自殘式愛的交融

鮟鱇魚獨特的繁殖方式與兩性差異可謂突破了人類固有的認知。

然而對於具體的融合機制卻仍然是個籠罩著迷霧的謎團。

人們驚奇於此的同時,正不斷探索著未知的奧妙。

也正是源於對自然界的強烈好奇,科學發展的觸角才延伸得更加廣泛和深入。

Anglerfish.Wikipedia.

Miya M, Pietsch T W, Orr J W, et al. Evolutionary history ofanglerfishes (Teleostei: Lophiiformes): a mitogenomic perspective[J]. BMCevolutionary biology, 2010, 10(1):58.

Pietsch T W. Dimorphism, parasitism, and sex revisited: modes ofreproduction among deep-sea ceratioid anglerfishes (Teleostei:Lophiiformes)[J]. Ichthyological Research, 2005, 52(3):207-236.

張學健, 程家驊, 沈偉,等. 黃鮟鱇繁殖生物學研究[J].中國水產科學,2011, 18(2):290-298.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