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原来的“小客人”

策划:池杨 安杨

摄影:胡小明

采访:安杨

嘉宾:首都儿科研究所次珍 张辉 王菲

暑假,来自西藏拉萨市堆龙德庆县的八名孩子飞到北京,经历一场特殊的旅行——治疗自己的先天疾病。16岁的次珍(简称珍)是八个孩子当中最大的一位,在儿研所她接受了先天性心脏病的手术。

手术后第五天,次珍和她的主刀大夫儿研所心外科张辉(简称张)主任以及以及医务处的王菲(简称王)一起来到录音间。

高原来的“小客人”

文字难以传达声音里的温度,欲听更鲜活的故事,请点击音频。

高原来的“小客人”

来自听健工作室

高原来的“小客人”

问:次珍,大概什么时候知道身体有问题的?

珍:初三体检的时候发现的。

问:自己有没有不舒服?

珍:跟同龄人一起跑比较喘。

问:张主任,次珍的病为什么没有特别明显的症状?

张:次珍是房间隔缺损,特点就是——起病比较缓慢,很多人是偶然发现,有些经过正常的结婚生育以后,觉得体力不好或出现房颤才发现。已经出现症状的可能麻烦一点。

问:这个跟她所在的高原有没有一定关系?

张:房间隔缺损跟高原关系不大,高原最容易出现的是动脉导管未闭。每个人在胎儿时期动脉导管必须开放,一般出生后24~48小时,动脉导管功能性关闭,出生一个月到三个月解剖性关闭。由于高原缺氧,自己闭合的过程会受很大影响,很多孩子出现不闭,发病率相对于平原地区来讲非常高。另外一个跟次珍一起来的3岁多的孩子就是非常大的动脉导管未闭。

问:次珍这个病如果不及时治疗,常年生活在高原,对她病情的发展有没有影响?

张:会有影响。我们检查以后发现她的房间隔缺损巨大,直径大概有3公分,整个房间隔将近3/4都缺损了,在高原相对缺氧的环境下,再往后她可能肺动脉压力会越来越高,不治的话,心脏会越来越大,然后会出现心律失常,尤其是房性心律失常。

次珍这次做手术,我们术前准备的关注点就是肺动脉高压。原计划做个微创,但一看缺损非常大,而且周围边缘很薄很短,只能开胸。她除了房间隔缺损,还有部分肺静脉畸形瘤,手术当中一块儿给她矫治了。

高原来的“小客人”

高原来的“小客人”

问:还是有点复杂的。次珍今天手术后第几天了?

珍:第五天。

问:疼吗?

珍:不疼。

问:做手术的时候怕吗?

珍:有点。

问:现在感觉怎么样?

珍:挺好的。

问:什么时候能出院呢?

珍:明天就出院了。

问:出院想去哪儿?

珍:天安门。

高原来的“小客人”

高原来的“小客人”

高原来的“小客人”

问:这几年西藏来的孩子,你们帮助的不止她一个吧?这样的病在当地能不能治疗?

王:西藏地区目前还开展不了心脏外科手术,所以现在全国各地有很多家单位做这种援助项目,帮助这些有心脏病的孩子。

心脏外科是专科化很强的科室,技术力量要求很强,必须是团队完成,包括超声心动图检查、术前影像学检查,外科医生、麻醉师、体外循环师和职业护士,手术后还要有专门的重症监护医生和护士。这个团队很大,而且需要培养很多年,目前可能西藏地区还暂时开展不了这种手术。

问:这个项目是怎么开始的?

王:最开始,我们医院有一个援藏的医生叫侯文英,她在堆龙德庆县进行帮扶工作,发现很多西藏的孩子可能由于高原的原因,易得先天性髋关节脱位,她先跟我们医院的骨科联系,医院党委、院领导都非常支持,就跟对方的卫生局谈了合作项目。最初第一批是5个髋关节脱位的孩子来北京做手术,效果非常好,得到了当地卫生系统和群众的好评,这个项目我们就一直延续了下来。

从第二批开始就有心外科的病人来,现在已经进行到第5批了。

高原来的“小客人”

高原来的“小客人”

问:次珍的医药费是她自己负担吗?

王:不需要,堆龙德庆县政府有一个专门用于治疗先天性畸形孩子的基金,他们来回的路费、住宿,包括治疗费都是政府资助。

问:真好。次珍经过手术后,算根治了吗?将来就跟健康人一样了?

张:完全一样,结婚生子运动等等都没有什么问题。

问:您每天在手术台上都在做这样的手术,治疗来自高原的孩子,对您个人的职业感受有没有影响?

张:除了藏区,我之前还治疗过其他少数民族地区的孩子。我觉得给他们治先心病意义很大。因为他们就医不方便,当地医疗水平也有限,很多孩子来做手术治疗的时候已经偏晚。要是没发现,就这么错过,年龄比较大后容易出现很不好治的症状,甚至可能再没有机会治疗了。把他们治好,不让病情继续发展下去,这种救治公益行动的社会意义非常深远。

高原来的“小客人”

采访完第二天,次珍和小朋友们随着医护人员一起去了天安门。关于王菲主任提到的侯文英大夫,我们在以后的雅宝路2号的故事当中为您采访。

来自:听健工作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