爲什麼中國數碼界設計無人才?

為什麼中國數碼界設計無人才?

為什麼中國數碼界設計無人才?

個人感覺有一下幾點原因

  • 藝術薰陶:國外豐富的博物館、畫廊、展覽等等資源(特別是意大利、法國等西歐國家)。有潛力成為設計大師的人從童年開始就能得到很好的薰陶。只要對藝術感興趣,他們就有機會就很容易接觸到各個流派的藝術風格。中國這樣的環境相對缺乏,一個在農村長大的孩子也許更有機會通過刻苦學習成為優秀的工程師,但是要沒有藝術薰陶,僅僅看書上網就想成為優秀的設計師,恐怕難度就大多了。

  • 歷史積澱:由於一些大家都知道的原因,我們的歷史是割斷的,只有很少的家庭能夠世世代代搞藝術到現在,沒有積澱就沒有紮根本民族的有特色的藝術創作,藝術這東西,民族的才是世界的,於是我們就很尷尬了,這點不必細談。

  • 生活保障:大部分西歐國家儘管也有很貧困的人口,大部分人體面的生活還是有保障(不僅僅是中國所謂的溫飽線,那是純粹把人當牲口養活,只滿足了最基本的生理需求)。一些選擇設計行業的,即使在剛出道的時候零敲碎打,也還能勉勉強強過人樣的生活,同時追求一些自己的夢想。

多元價值:因為上述的物質基礎,個人的追求就會比較多元化。掙錢當然是很多人重要的目標,但是由於總體來講貧富差距比較小,除了追求財富之外,個人興趣和個人價值的自由選擇會引導一些人選擇藝術道路。

為什麼中國數碼界設計無人才?

  • 發展氛圍:設計師實際上更接近自由職業者,設計這種工作實際更適合小巧精悍的公司運作,這樣設計師也能更多保留自己的風格,而不是在一個生產線上創作雷同的東西。這也意味著應該有好的社會環境支持小企業的誕生、發展和壯大。雖然國內已經進步很多,自己創業仍然是很痛苦的事,光蓋章就能跑斷腿。至於後面找項目之類的,就尤其需要關係

  • 社會認同:為什麼國內的商品房都長得一樣?固然有開發商和設計工作室水平不高或者省錢的原因,但主要是:國外很少有一次開發幾十萬平米大型樓盤這樣的開發項目,很多家庭自己蓋房子,設計的買賣雙方直接溝通,就允許了更多的風格存在,就有了設計師自由發揮的空間。反觀國內,開發商一次為幾千幾萬個家庭設計房子,從投資安全和省錢的角度來講,他們就按照絕大多數家庭的普通需求設計——南北通透、幾室幾廳幾衛等等,這樣設計師即使有創新的設計,也只有憋在肚子,沒有機會去證明去檢驗其創造。固然有後期裝修需要設計,不過願意為設計師的傑出設計付錢的,恐怕還很少。坦率來講,絕大多數家庭並沒有多高的藝術修養和追求。

  • 尊重原創:知識產權保護和全社會對原創的尊重。三星手機固然做的不差,但是被陪審團認為抄襲痕跡太重而罰了幾十億。不論其中的是是非非,這從一個側面反映了全社會對原創設計的尊重和認同。國內的環境就不用說了,一個經濟體在發展初期,看起來抄襲別人的很省力,致富很快,於是選擇不保護知識產權;發展到一定階段,這樣的政策會是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因為這樣也扼殺了自己的創新。

  • 藝術教育:所謂”歌頌主旋律“的政治因素強加到藝術創作,必然會對藝術創作產生負面影響。這也不必細談了。

結論也比較明顯了,優秀的華人設計師一定是要突破上述約束才行,最典型的道路

為什麼中國數碼界設計無人才?

  • 自身條件和家庭環境比較優秀,然後又去國外學習,創立工作室,打出名氣和個性設計,再返回來為中國創作。

  • 國外大獎得到認同,再回過頭來被中國社會重新認識

什麼ThermalTake的產品就宣傳是BMW工作室設計的,華碩的筆記本就宣傳蘭博基尼設計等等,而到了中國設計卻不聲不響了呢?我覺得有這麼幾點:

  • 利用了大牌設計室設計室的明星效應,有意無意講是某個著名工作室設計的,本身就是產品的一個賣點,儘管有時候這個設計也是浪得虛名;

  • 中國設計不講出來,不希望競爭對手通過同這個工作室去合作去仿製類似的產品,這是咱們不太好的大環境的限制;

  • 同樣,這也暴露了一個重要的客觀事實,那就是坦率來講,一個優秀的工作室/設計師也需要很多年的成長,國內工業設計行業起步比較晚,名氣也不夠響,整體還不夠成熟,只有通過大量原創優秀的設計作品證明自己,打出名氣和職業操守了,將來廠家才可以大聲講出來,這是Maboo工作室設計的作品。

周星馳也是靠跑龍套才成為星爺的,優秀的設計師也是需要時間積澱和優秀作品來證明的,沒有必要覺得委屈。設計界,能力很重要,track record也一樣重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