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資管新規「落下」之後:私募擔心被清零 銀行根本不Care

7月20日資管新規細則的下發,不啻於一場行業巨震,但私募基金成了那個“被落下的人”,細則並未給委外資金投向私募做出明確規範。

業內人士指出,私募委外和部分債券類私募委外,自去年底以來贖回明顯,目前存量的私募委外在資管新規過渡期間艱難續存。若後期不能明確理財資金可通過委外投向私募,則現存私募委外可能被清零,屆時私募基金只能通過代銷獲取銀行渠道資金。

私募到底是個啥“身份”

央行、銀保監會、證監會在7月20日下發了資管新規相關配套細則,但細則中對於眾多私募關心的銀行理財委外投向私募問題,並沒有給出明確答案。

某中型私募表示,私募委外存在三大問題:

一是理財投資範圍未明確列出私募基金;

二是新規在理財投向負面清單裡列明“理財不能直接或間接投資於未經金融監督管理部門許可設立、不持有金融牌照機構發行的產品或管理的資產”,而私募機構並非持牌金融機構;

三是理財投資合作條款約定“理財投資合作機構應當是具有專業資質並受金融監督管理部門依法監管的金融機構”,根據現有監管規定,私募也不屬於金融機構。”

但是,證監會同日下發的《證券期貨經營機構私募資產管理計劃運作管理規定(徵求意見稿)》第三條,則將私募與商業銀行、信託、基金公司等並列為“依法設立並接受國務院金融監督管理機構監管的機構”。

某小型私募表示,“若按證監會口徑表述,私募可以認為屬於金融機構,按照理財 新規,私募也可以成為理財投資合作機構。”就私募基金參與委外而言,銀保監會和證監會兩者之間的說法不夠明確,不排除監管部門進一步做出規範的可能。

對於資管新規細則,各傢俬募反應不一。某大型證券型私募表示,因其大部分業務以銀行代銷為主,理財 新規對其影響不大。但就委外而言,私募能做的還是藉助通道,以投 顧身份參與。

一家債券私募則較為悲觀,“私募真的沒什麼能做的,和銀行的業務也只剩下代銷,委外不用再想了。”不過該私募同時表示,“理財 新規的下發讓銀保合作、銀信合作、銀證合作的路子可能更開放了,尤其是對非標的限制也好了很多”。

存量規模恐遭清零

如果理財資金投向私募遲遲不能得到確認,按照4月底下發的資管新規,私募委外投資或有被清零的風險。

“此前銀行理財產品多采用資金池操作,其中相應比例通過委外投資投向私募,這一過程需要藉助信託、公募專戶等通道,私募基金擔任投 顧,管理人由信託等擔任。”

北京某私募指出,“按照資管新規,此前存量的私募委外投資在過渡期內可以續存,但不會新增額度。過渡期結束時,若沒有明確理財資金可通過委外投向私募,那現存的私募委外可能隨著理財資金池運作的消失遭到清零”。

滬上某債券私募表示,“私募不算持牌機構,也非金融機構,這在目前實操過程中很麻煩,銀行沒辦法再新增委外資金投向私募。”

實際上,一些存在多層嵌套問題的私募委外自去年底開始已經出現明顯贖回。上述私募表示,“由於資管新規明確禁止多層嵌套,因此針對多層嵌套的存量委外私募,銀行傾向於在過渡期內儘快清理;針對不存在多層嵌套問題的私募委外,因目前政策不明確同時規模也較小,因此大多數銀行傾向於放一放,允許存量過渡期內續存,但也無法新增,機構業務相當於停滯了。”

銀行不新增的原因並不僅限於政策方面,債券熊市下不少私募業績差也是原因之一。某銀行人士表示,部分委外投給債券私募的資金並沒有實現較好收益,今年以來有些債券私募甚至遭遇踩雷。

上述銀行人士透露,2015年和2016年是銀行委外資金大量湧向資管機構的時期,私募基金憑藉自身優秀的管理能力,吸引了超萬億的委外資金。其中,部分債券私募超六成資金來自銀行。2017年底以來,私募委外規模明顯下降,一些私募已經感受到了危機臨近。

“雖然本身能拿到銀行委外資金的私募不超過100家,最後若明確銀行委外資金不能投向私募,則意味私募的機構客戶基本被砍掉。不僅如此,如果銀行理財資金不讓委外投向私募,保險資金大概率也無法投向私募。”北京某中型私募表示,“屆時,私募基金能從銀行拿到的錢將只剩下代銷渠道。

規模太小,銀行似乎不“Care”

就銀行理財委外資金投向私募基金而言,私募基金非持牌機構、非金融機構的身份問題似乎是主要障礙,而這一問題的解決並不容易。

某私募業內人士指出,現有私募基金數量太多,要將私募管理公司全部認可為金融機構幾無可能。他說:“可能需要有所創新,比如通過私募的分類評級,明確特定私募機構可以參與銀行委外投資”。

實際上,在現有模式下,無論是委外資金還是銀行代銷資金投向私募,均需藉助信託、公募基金專戶、基金子公司、期貨資管子公司等通道。

“即便是銀行代銷的私募產品,名義上也不是私募基金的產品。一直以來都是由信託、公募基金等做管理人,私募只是投 顧角色,出示投資意見。私募只有在券商和第三方代銷渠道才直接擔任產品的管理人。”

在資管新規格局下,在業內人士看來,銀行委外資金的投向更像是防範金融風險下的資金重新分配。某大型私募業內人士表示,“大蛋糕已經基本分好了,明確理財資金可以投向公募,可以投向權益類資產。私募委外規模太小,還有待明確。未來可能逐步重整私募基金和銀行的合作模式”。

就理財 新規而言,銀行目前的工作重心似乎並不在私募委外上。

“目前,銀行主要的工作在於草擬整改方案,商定轉型方案,完善投資及銷售管理系統,投資方面重點完善債權類投資,怎麼和私募合作還排不上號。”上海某商業銀行支行零售部負責人說。

對於私募委外的後續發展,該負責人表示:“目前我行的債券投資基本都交給了自身的固收團隊,不再通過委外投資,因為銀行自身的固收實力本身也比較強。權益類投資方面,管理能力突出、超額收益穩健持續的私募機構對銀行還是有一定吸引力。不過,隨著銀行資管子公司的設立,不排除未來將權益類配置交由資管子公司的可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