碭山縣的河流資料全擱這呢!另配碭山水系地圖一張

按照國家淮河治理委員會水系劃分標準,碭山縣地處南四湖、新汴河兩大水系,同屬淮河流域。兩大水系以縣境內黃河故道(又稱廢黃河)南大堤為分水嶺,南大堤以北為南四湖水系,流域面積440.1平方公里,約佔全縣總面積的36.9%。南堤以南為新汴河水系,流域面積752.84平方公里,佔全縣總面積的63.1%。境內河流皆屬間歇型季節性河流。

碭山縣的河流資料全擱這呢!另配碭山水系地圖一張

碭山縣水系圖

一、南四湖水系

主要河流有黃河故道(又稱廢黃河),復興河。

黃河故道 自碭山縣西北部下河陳莊村西入境,經姜奄、張樓、後嶽莊、果園場、大徐莊、穆李莊、湯莊、蔣屯、藺屯、園藝場、楊李莊,至高寨村高寨河出境入江蘇豐縣大沙河,達南四湖。縣境內河道長46.60公里,流域面積277.80平方公里。其支流有中心溝、套裡溝、大徐莊溝、九里溝、程黃溝、堤北河、堤南河、竇集溝、李寨溝、羅寨溝。

復興河 古名華家坡河,源於碭境北部八大家村北,沿黃河故道北大堤北側自西向東,經玄廟,穿碭豐公路,經周寨,過董莊閘,漸遠離大堤流向東北,入江蘇省豐縣境。碭山境內長14.20公里,流域面積50.4平方公里。系清乾隆二十三年(1758年)由知縣金潢組織挑浚。嘉慶元年(1796年),黃河自龐林決口,分華家坡河為東西兩段,西段水流入黑水河,東段即今復興河。1972年,建董莊節制閘。曾於1982年按統一標準治理。碭境內支流有苗城河、黑水河、馬溝、白玉一支河、白玉二支河、一號溝、二號溝、三號溝、四號溝、五號溝、七號溝、十二號溝。

苗城河 原名龐林河,源於碭境黃河故道北灘地小寨潭,自西南向東北呈月牙形下洩,經張集、黑白樓、孟堤口、市力集,過於昌樓閘,流入豐縣境,至豐縣陳樓匯入復興河,達南四湖。碭山境內長15.60公里,流域面積28.40平方公里。此河系清嘉慶元年(1796年),黃河自龐林決口而形成龐林河(後改名苗城河)。曾於1976年,按三年一遇除澇標準治理小寨至碭豐邊界段長15.60公里。因豐縣境內未治理,排水標準甚低。是年,建於昌樓節制閘。1982年冬,按統一標準治理後,排水暢通。

黑水河 源於碭境北部吳寨,於馬良集北入單縣境,碭山境內長8.5公里。

二、新汴河水系

主要河流有王引河、利民河、大沙河、巴清河、東洪河、文家河等,其中,利民河、大沙河、巴清河三條河流匯流於固口閘,入王引河。

王引河 民國24年(1935年),江蘇省水利廳、河南省水利廳研究決定,在碭山縣固口開河建橋,讓碭山縣南部永城縣北部的水直洩洪澤湖。民國27年(1938年),從固口向南開挖王引河,經河南省永城山城集西至羅李莊入蕭縣境,而後歸濉河達洪澤湖。新中國成立後,曾於1950年4月4日至27日採取以工代賑的辦法,完成從陳堤口至永城縣李黑樓段的移堤工程。是年5月,又完成陳堤口向下3000米段的開寬、復堤工程。1952年4月,開寬挖深碭境內的河段。1974年至1975年,按統一標準治理碭境內河段,並興建固口閘。至此,固口南北河道暢通,碭境內的支流利民河、大沙河、巴青河三河匯流於固口閘,入王引河。

利民河 屬王引河的重要支流。源於碭城北蘇集,流向東南,經碭城東北堤河,穿徐商公路、隴海鐵路,在大翟莊匯入南順堤河,南行至邵樓東匯入闞溝,過龐橋,在固口閘入王引河。沿途流經現在的趙屯、碭城、關帝廟、朱樓四鎮,全長31.07公里,流域面積723平方公里。沿途又有多個支流匯入,分別為利民一支河、利民二支河、利民三支河、順堤河、多名河、闞溝、小神溝、彭樓溝等。

利民一支河、二支河、三支河 均系1957年開挖。一支河源於嶽堤南口,經吳集北、劉屯南,穿楊劉莊,於楊樓村前東流入利民河,全長11.50公里,集水面積15.50平方公里;二支河源於張莊,經李菜園東、吳集西、梅屯南、碭城北小寨村北,沿護城堤向東南,經南關橋,於碭城東南入利民河,全長11.10公里;集水面積11.00平方公里;三支河源於張老家村北,經汪林東高莊西、於樓南、葡萄酒廠,穿碭城南小寨向東,與二支河匯流後入利民河。全長11.7公里。集水面積40.50平方公里。1958年開挖碭郝運河時,將三支河攔腰截斷。現河於高莊西流入碭郝運河,東流與二支河、一支河交匯後,達利民河。

順堤河 源於碭城西北徐樓村,上承黃河故道夾堤黑龍潭來水,順黃河故道南大堤南側東流,經劉屯、蘇集、趙堤口、劉堤口、曹樓,過徐商公路,穿隴海鐵路向南至孫觀村(小翟莊)南,匯入多名河後入利民河,全長24.70公里,集水面積80.60平方公里。其主要支流有侯樓溝、蔡徐溝。

多名河 源於竇寨村,經段廟、徐井東、楊莊東,至賈莊西南穿隴海鐵路,至曹三座樓匯卞溝向西南,至小翟莊南入順堤河,達利民河,全長14.20 公里,集水面積30.00平方公里。

闞溝 又名承恩溝,源於碭城西南汪莊,自西向東,經胡王屯、陳棗園、徐廟,至張閣南匯入陳莊溝,東流至闞寨村南轉向東南,至邵樓東入利民河,全長20.20公里,集水面積60.60平方公里。闞溝的主要支流為陳莊溝。

大沙河 原名永定河,又名疊路溝。源於黃河故道南大堤南側徐樓村南,流至王樓村匯入大沙東支河,再向東南穿徐商公路、隴海鐵路,經薛口、楊莊寨、葛屯、周莊,流至董樓西由左岸匯入高穆溝,由右岸匯入大湯溝,至範集南匯入巴青河,再轉向東流,於汪莊村東匯入利民河,達固口閘,全長36.5公里,集水面積464平方公里。1974年沿線建周莊閘、薛口閘。其支流有大沙東支河、大沙西支河、大湯溝、高穆溝、巴青河、蕭劉屯溝。

巴清河 原名減水河,系清乾隆二十三年(1758年)由知縣金潢組織挑浚。源於河南省夏邑縣陳橋,經夏邑境前王莊、邵樓東入碭境,經曹口至範集南入大沙河,達利民河,碭境內一段長6.2公里,全程集水面積317平方公里。碭境內支流有西洪河,黃菜園溝。

東洪河 原名洪溝河,又稱洪河,系清乾隆三年(1738年)挑浚。源於碭城東北黃河故道南大堤南側蔣營村南,流向東南,經禮河集、王堂,過徐商公路過隴海鐵路李莊火車站,至夏橋村匯入南禮河,經毛城鋪、王灣,至王屯東過碭蕭公路,出碭境。碭境內一段長27.53公里,集水面積96平方公里。其支流有禮河、於河。

西洪河 源於縣境西部李樓東,流向西南,經河叉徐莊、謝集、大王莊、陳屯,至河南省夏邑縣境入東洪河,達巴清河,長10.00公里,集水面積34.30平方公里。民國29年(1940年)按排水和戰備標準開挖。新中國成立後,1978年7月1日,在陳屯建成3孔節制閘。

鹼河 古名減水河,是黃河故道的分洪道。系清乾隆二十三年(1758年)疏浚。嘉慶十一年(1806年)再次疏浚。民國27年(1938年)之前為利民河干流。現源於碭境王灣村,經回龍集向南流入河南省永城縣境,經芒山東麓,於毛橋北入蕭縣境,至崔口與洪河匯流。碭境內一段長4.50公里,集水面積10.00平方公里。1964年,將鹼河王灣村以上河段改向東南,流入東洪河,經王屯出碭境。自王灣村向南經回龍集入永城縣境。1974年,永城縣境內一段按五年一遇除澇標準治理,碭境內一段僅按三年一遇除澇標準的40%治理。

文家河 原名北沙河(蕭縣境內稱大沙河)。系清乾隆二十三年(1758年)由知縣金潢組織挑浚。嘉慶四年(1799年)七月,碭境東北邵家壩黃河決口,洩黃水沖刷成自西北向東南月牙形坡河。源於碭境東北新張集村北,經唐官莊、崔莊、汪集,流向東南,跨隴海鐵路,過王寨村,於王明集村東入蕭境大沙河。碭境內一段長20.60公里,集水面積76.50平方公里。其支流有玉皇溝、周集溝、南沙河、利民溝。

南沙河 源於碭城東南胡宋口村,經老後寨、杜平樓、衡樓,至蕭縣楊窪村西南入北湘西河,達大沙河。碭境內一段長11.50公里,流域面積27.00平方公里。該河原流向蕭縣港(蔣)河,排水暢通。1958年因邊界發生問題,南沙河水無出路。1980年,經雙方協商,南沙河複流入北湘西河。1983年,按五年一遇排澇標準治理胡宋口至鄭小樓段長11.50公里。

利民溝 古名順堤河,系清乾隆二十三年(1758年)由知縣金潢組織挑浚。源於碭境東部故黃河南岸月堤腳下定國寺村北,經孫馬路口,穿文唐公路,至歐套村北入蕭縣境。碭境內一段長4.40公里,流域面積18.40平方公里。碭境內一段曾按排澇、蓄水標準治理多次,終因歐套涵洞斷面太小,水仍排不出去。1974年蕭縣境內自董莊橋截流,將唐夾堤至董莊橋段來水引至朱解莊入大沙河,董莊橋至三子樓段來水仍入岱河。

資料來源:碭山縣誌(1986-2012)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