頭部預冷,中小型、原創內容發力,IP劇長尾效應式微

头部预冷,中小型、原创内容发力,IP剧长尾效应式微

其實這一現象從去年開始市場就已經有了明顯的拐點,當原創作品《人民的名義》收視破8,成為年度“劇王”,中小型IP《白夜追兇》《致我們單純的小美好》等登榜年度網劇TOP10……種種表現都在意味著IP劇長尾效應式微,市場更需要原創力和精良製造。

市場趨於冷靜,“IP為王”迴歸“內容為王”

2018年上半年,電視劇市場古裝玄幻、青春偶像劇大環境不佳,黃金檔中現實題材劇成為主流。從收視率來看,今年上半年表現較為突出的是跨年諜戰劇《風箏》,平均收視率為1.62%,其次是都市情感劇《戀愛先生》1.56%,對比去年同期電視劇《人民的名義》3.66%和第二名《因為遇見你》的1.93%來看,十分慘烈。

头部预冷,中小型、原创内容发力,IP剧长尾效应式微

去年同期,《三生三世十里桃花》以及《楚喬傳》作為該階段的頭部IP,在社交網絡的討論度居高不下。今年的《如懿傳》《扶搖》雖然也有未播先火的大勢所在,但遺憾的是,市場風向不定《如懿傳》至今沒有最終定檔,《扶搖》的收拾和口碑則一度下滑,在沒有競品的情況下,收視率至今沒能破2,一直在0.7-0.9%徘徊。而去年的“三生”確實雙臺破1,收視率穩居第一。

從網播量來看,2018年上半年,網播量TOP3的分別是《戀愛先生》158億、《談判官》127億、《歸去來》88億,三部作品均為原創內容。而2017年同期,《三生三世十里桃花》414億、《人民的名義》350億、《擇天記》286億,三部作品除反腐題材的《人民的名義》外,皆是頭部IP。

头部预冷,中小型、原创内容发力,IP剧长尾效应式微

移步網劇市場,與去年爆款不斷的上半年和暑期檔相比,今年則顯得平平無奇。從類型來看,依舊是古裝、愛情、懸疑等題材佔據半壁江山,雖說也有《法醫秦明》《sci謎案集》幾部備受看好的懸疑題材,但均未有去年《白夜追兇》《無證之罪》的現象級表現,口碑平平。

而最近上線的網劇《延禧攻略》,一經播出便佔據播放量榜首,哪怕與《鎮魂》收官正面剛也絲毫沒有動搖其播放量第一的位置。不得不提的是,《鎮魂》收官同時,編劇被馬上熱搜可見觀眾對故事的完整性以及劇情走勢有著自我的理想認知,而此前關於特效、製作的吐槽也能體現出這一屆觀眾對品質的高標準要求。

头部预冷,中小型、原创内容发力,IP剧长尾效应式微

從收視率表現、網播成績,以及口碑反響來看,整個市場的反映是趨於冷靜的,關於前幾年“IP為王”的說法早已不復存在,而對於品質和內容的要求越發嚴苛,可以明顯看出整個行業在迴歸“製作+渠道”的創作趨勢,同時,“內容為王”也不僅僅是停留在口號層面。

IP劇成本飆升,口碑爆冷

自IP大熱以來,從知名小說到網絡爽文,不管能否被順利影視化的作品均被製作方、平臺方或者中間商收購了版權。版權費用也從幾十萬增長至幾千萬,從2017年第十二屆中國網絡作家富豪榜可以瞭解到,唐家三少的版稅已經超過11億,而在五年前,他的版稅也才3300萬。由此可見,IP的成本漲幅十分誇張,不乏有網文作家表示“越早賣出(版權)越不值錢。”

头部预冷,中小型、原创内容发力,IP剧长尾效应式微

其實IP劇的概念很早就存在於影視行業,而2012年的《甄嬛傳》爆火,2014年遊戲IP改編的《古劍奇譚》捧紅李易峰、陳偉霆等當紅小生,再到2015年的《何以笙簫默》《花千骨》成現象級爆款之後,IP劇的概念同時被推上頂峰。看到IP紅利的資本家和製片方們,前赴後繼地跳入這片藍海。

與此同時,以BAT為代表的互聯網巨頭加速佈局網絡文學領域:百度成立百度文學;騰訊宣佈收購盛大文學, 統一運營起點文學網、瀟湘書院、紅袖添香等平臺。

2014年《史上第一混亂》《鬼吹燈》《朱雀》《鬥鎧》《盤龍》《步步生蓮》等網絡小說都賣出了超過100萬元的價格,其中《史上第一混亂》和《鬼吹燈》單價達到200萬。2016年,歡瑞世紀購得南派三叔的小說《盜墓筆記》1-9部共花費500萬。改編為影視劇後的《盜墓筆記1》收入已經過億,是版權成本的近60倍,而第三季的定製價格已近3億,將近版權成本的180倍。

头部预冷,中小型、原创内容发力,IP剧长尾效应式微

IP成本的不斷增長,導致IP劇的售賣價格不斷提升,尤其是常常被“小鮮肉”捆綁的IP劇,自然離不開天價片酬的爭議,從而平臺方購買影視劇的費用也直線上升。今年上半年的《美好生活》售賣總價3.6億元,單集價格800萬元。2017年同期,《三生三世十里桃花》單集價格1034萬元,《孤芳不自賞》《歡樂頌2》單集價格1000萬元以上。

當市場需求量不斷增長,頭部IP數量趨於飽和時,中小型IP和原創內容備受寵愛。就好像剛剛收官的《鎮魂》一樣,原著小說本是小圈層的佼佼者,但經過影視化的改編之後卻能成功突破圈層,變成大眾爆款。可見,營銷手段和合理改編是對中小型IP的有力加持。

單從網劇市場觀察,據數據統計,2018年上半年共上線網劇145部,較2017年上半年減少21.62%,也較2016年上半年減少14.20%。其中IP劇達到55部,原創劇則為90部,雖說原創作品數量取勝,但從播放量來看IP劇更具優勢,佔比過半,達到60.94%。

头部预冷,中小型、原创内容发力,IP剧长尾效应式微
头部预冷,中小型、原创内容发力,IP剧长尾效应式微

雖說IP劇貢獻了多半的網播佔比,但是在口碑的表現上卻未能呈現正比。今年上半年紅出圈的《鎮魂》豆瓣評分也僅僅有6.3分,而《南方有喬木》的5.5分、《鳳求凰》的3.6分、《扶搖》的4.9無一例外的呈現爆冷。

头部预冷,中小型、原创内容发力,IP剧长尾效应式微
头部预冷,中小型、原创内容发力,IP剧长尾效应式微头部预冷,中小型、原创内容发力,IP剧长尾效应式微
头部预冷,中小型、原创内容发力,IP剧长尾效应式微

反觀2018年的未播片單,其中IP劇依舊佔有很高的比例,四大一線衛視和三大視頻平臺都準備了大量的IP內容。延播的《如懿傳》首輪電視臺發行收入將達5.4億元。網絡獨播權則被騰訊視頻以每集900萬摘得,總價達8.1億,兩大媒體平臺總收入合計13.5億,再次刷新IP劇價格紀錄。

头部预冷,中小型、原创内容发力,IP剧长尾效应式微

《涼生,我們可不可以不憂傷》被聚力傳媒以8億簽下獨播協議,衛視獨播權被湖南衛視以3.84億摘得,合計12億。此外,還有趙麗穎主演的《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最近剛剛殺青的《長安十二時辰》,以及《古董局中局》《大江大河》都是頭部IP改編的影視劇作品。

如此看來數量雖說不在少數,也曾有賣出天價的作品,但項目籌備或售賣的時候大多處於IP劇的頂峰時期,屬於“IP為王”時代的產物。而從今年上半年廣電備案、立項的公示通知裡可以發現頭部IP改編作品明顯降低,類似於賣出天價的《如懿傳》《知否》這樣的古裝大劇也了無蹤影,可見IP劇再不是萬能鑰匙。

當觀眾對內容的品質要求越發苛刻,市場的競爭也更加的殘酷,製作方與平臺方所需要承受的風險也在持續加大,而IP劇早已不是收視或網播量的絕佳保障,自然更不能決定口碑如何,它原有的長尾效應也在明顯式微。

行業觀察|趨勢分析|精彩劇評

關注電視行業,分享精彩劇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