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儈早被懷疑,爲何沒被罷免——小故事

元祐五年(1090年),秦檜生於黃州江邊舟中,先居住在常州,後徒居江寧,遂為江寧人。父親秦敏學,做過玉山縣令、靜江府古縣(今廣西永福縣)縣令。秦檜早年做過私塾教師,靠微薄的學費度日,他對自己的生活處境很不滿意,曾作詩說“若得水田三百畝,這番不做猢猻王。”政和五年(1115年),秦檜進士及第,補為密州教授。接著又考中詞學兼茂科,任太學學正。

其妻王氏系統的很多親戚,包括岳父王仲山,都降金當敗類。然而他在北宋末年,卻是另一種表現。靖康元年(1126年)初,秦檜上奏,認為對南,犯的金軍“不宜示怯,以自處削”。十一月,金兵包圍京師汴京(今開封),派使索求三鎮,秦檜上書言兵機四事:召百官詳細討論、加強守備、將金使安置城外、最多割燕山一路之地。宋欽宗未予答覆,任命秦檜為職方員外郎,不久改為幹當公事,隸屬河北割地使張邦昌。秦檜認為此職專為割地求和,有違自己的主張,三上奏摺請求辭職。

宋擬割讓太原、中山、河間三鎮,以求息兵,派秦檜、程瑀為割地使,護送肅王趙樞出使金營。金朝扣留趙樞為質,約定割地議和後釋放,秦檜等人行至燕京而返。經御史中丞李回、翰林承旨吳開推薦,秦檜被任命為殿中侍御史,升為左司諫。王雲、李若水再次出使金營,得見金兵二元帥,傳說金兵堅持要宋割地,不然就進取汴京。十一月,欽宗在延和殿召百官商議對策,範宗尹等七十人同意割地,秦檜等三十六人不同意。不久,秦檜升任御史中丞。

國亡北擄

靖康元年(1126年)閏十一月,汴京失守,欽宗奉表投降,被拘於金營。靖康二年(1127年)二月,欽宗被廢為庶人,莫儔、吳開從金營回來,傳金元帥之命要推立異姓為帝。留守王時雍召百官共議立張邦昌,監察御史馬伸主張共進議狀,保存趙氏江山。秦檜表示支持,遂寫議狀,上書金帥乞立趙氏為帝,被拘押在金營。

靖康二年(1127年)三月,張邦昌被立為偽楚皇帝,定都金陵。四月,秦檜

秦儈早被懷疑,為何沒被罷免——小故事

秦檜

隨徽、欽二帝一起被拘往北方,經燕山,轉至韓州。張邦昌遣人送書,請金放回孫傅、張叔夜及秦檜,金不許。同年五月,康王趙構在應天府(今商丘)即位,建立南宋,是為宋高宗。宋徽宗得知消息後,致書金帥粘罕,約定和議,讓秦檜加工潤色,秦檜以厚禮賄賂粘罕。金太宗完顏晟把秦檜賜給其弟撻懶(完顏昌)。

宋高宗建炎元年(1127年)四月,金軍驅擄宋徽宗趙佶、宋欽宗趙桓北上,把張叔夜、何慄、孫傅、秦檜、司馬樸、陳過庭等都一併押走。到達北方後,孫傅等人都守節不屈,唯獨秦檜屈服於威逼利誘,見風轉舵。宋徽宗趙佶得到宋高宗即位的消息,叫秦檜起草一封信,向金酋粘罕搖尾乞憐,表示願派人通知兒子,“使子子孫孫永奉職貢”。後來,秦檜對此事並不完全隱瞞,還進行自我吹噓。宋徽宗的一紙賣身契,並未使他超脫階下囚的困境;而秦檜卻開始飽享女真貴族的殘羹剩炙,“粘罕喜之,賜錢萬貫、絹萬匹”。據說,秦檜通過“厚賂”,打通關節,此信才得以傳送到粘罕手中,真是一本萬利的自賣。

獲寵南歸

金太宗把秦檜分賜給撻懶。建炎元年(1127年)十月,陳過庭等人都流放到東北的顯州(今遼寧北鎮縣東南),唯獨秦檜卻在撻懶的卵翼之下,留在燕山府,先充“任用”,後任命為“參謀軍事”。有一次兀朮還特地宴請秦檜,而“左右侍酒者,皆中都貴戚王公之姬妾”。建炎三、四年(1129一1130年)間,撻懶負責淮東戰場。秦檜如何當“參謀”的詳情,已不得而知,現在所知的,是他曾向被圍的楚州(今江蘇淮安)寫過勸降書。楚州之戰是當時最壯烈的保衛戰之一,全城軍民在趙立指揮下,儘管糧盡援絕,只吃樹皮草根,仍死守不屈。城破之日,軍民“抑痛扶傷巷戰,雖婦人女子亦挽賊俱溺於水”,以英勇就義回答了勸降。

建炎四年(1130年),撻懶率兵進攻山陽(今江蘇淮安),秦檜隨軍同行。十月,秦檜攜家眷離開金營,取道漣水軍水砦,返回行都臨安(今杭州)。秦檜歸宋後,自稱殺了監視自己的金兵,搶了小船逃回。朝臣多持懷疑態度,宰相範宗尹、樞密院李回與秦檜關係要好,竭力保薦他的忠心。

秦檜返朝入對,提出”如欲天下無事,南自南,北自北“的南北分治方略,並呈上草擬的和議書。金軍在北方窮於應付遊擊健兒的襲擾,在南線又接二連三地挫敗,使撻懶改變了單純軍事進攻的方針,重新撿起“以和議佐攻戰,,的策略。“南自南,北自北”是撻懶的南北朝方案,也是秦檜在南宋的政治活動指針。高宗認為秦檜忠心可嘉,任命其為禮部尚書,秦檜的隨從也都改為京官,就連船工孫靖也補官為承信郎。

紹興元年(1131年)二月,秦檜升任參知政事。宰相範宗尹建議討論徽宗崇寧、大觀以來朝廷濫賞之事,秦檜極力贊成,但高宗堅決反對,秦檜遂附和高宗,並以此為由竭力排擠範宗尹。七月,範宗尹罷相,秦檜揚言:“我有二策,可聳動天下。”有人問他為何不說,秦檜說:“現在沒有宰相,無法執行。”八月,秦檜升任右僕射、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兼知樞密院事,首次拜相。九月,呂頤浩二度拜相,與秦檜共掌朝政。秦檜密謀奪呂頤浩權,就讓黨羽造謠說:“周宣王修內政、攘外敵,故能中興,今二相應分管內政外政。”高宗詔命呂頤浩專管軍旅,秦檜專管政務,呂頤浩遂在鎮江建造都督府。

朝政風波

紹興二年(1132年)五月,秦檜奏請設修政局,自為提舉,與參知政事翟汝文同領政務。隨後,秦檜彈劾翟汝文擅自處置堂吏,翟汝文被罷官。秦檜的黨羽劉一止、曾統也認為沒有必要設立修政局,秦檜不聽。不久,有人議論廢罷修政局,二人都上疏說不能廢。七月,朝廷廢除修政局,罷劉一止為起居郎。

呂頤浩自鎮江都督府還朝,謀劃趕走秦

秦儈早被懷疑,為何沒被罷免——小故事

秦檜

檜,就以朱勝非為助,任命黃龜年為殿中侍御史、劉棐為右司諫。黃龜年彈劾秦檜專主和議,破壞恢復,結黨專權,不會長久,並把秦檜比作王莽、董卓。秦檜也擢用胡安國、張燾、程瑀等名人,委以要職,以圖排擠呂頤浩。

呂頤浩向席益請求對策,席益獻策把秦檜及其黨羽看作朋黨,首先要除掉黨魁胡安國。朝廷詔命朱勝非為同都督,給事中胡安國上書說其不可用,朝廷改命朱勝非為醴泉觀使兼侍讀,胡安國遂請求辭職,秦檜再三挽留,未果。隨後,秦檜黨羽張燾、胡世將、吳表臣等,皆被罷出尚書省。八月,高宗召綦崈禮入宮奏對,拿出秦檜所陳二策給他看(河北人還金國,中原人還劉豫)。並說:“秦檜說‘南人歸南,北人歸北’。朕是北人,將歸哪兒?秦檜又說‘為相數月,可聳動天下’,朕至今也沒看到。”綦崈禮就把高宗的意思寫入訓辭,佈告中外。隨後,高宗降詔,罷去秦檜相位,任為觀文殿學士,提舉江州太平觀,並張榜朝廷,以示不再複用。

東山再起

紹興五年(1135年),金太宗去世,撻懶主政,宋金終成和議。二月,秦檜復官為資政殿學士。六月,拜為觀文殿學士、知溫州。紹興六年(1136年)七月,秦檜改知紹興府。不久,又被任命為醴泉觀使兼侍讀、行宮留守,並暫去尚書省、樞密院參議政事。

紹興七年(1137年)正月,何蘚出使金國返回,告知徽宗及顯肅皇后死訊,高宗重禮發喪,當天任命秦檜為樞密使,地位僅次於抗戰派的宰相張浚。當時抗金形勢空前良好,在宋廷罷免庸將劉光世之時,宋高宗決定授予岳飛對全國大部分軍隊的指揮權,說:“除張俊、韓世忠不受節制外,其餘並受卿節制。”必這項決定可在相當程度上彌補以往岳飛與韓世忠、張俊、劉光世、吳玠等軍不能協同配合的缺陷,岳飛一時興高采烈,積極作直搗中原的準備。四月,高宗命王倫出使金國,迎奉回梓宮。

秦檜看準張浚志大才疏,自命不凡,不滿於兼空頭都督的弱點,進行煽動。兩人共同說服宋高宗,不應讓岳飛掌握太大的兵柄,以免功蓋天下,威略震主。宋高宗當即收回成命。岳飛的北伐計劃成了泡影。劉光世罷官後,淮西軍因無良將統率,八月,酈瓊等發動叛亂,率軍四萬餘人投奔偽齊(淮西軍變)。前沿四大軍區之一,頓時成為無兵無防的空白。“淮西之變”震驚全國,張浪不得不引咎下臺。秦檜其實也是禍首,卻因深藏慕後,處處把張浚推在第一線,沒挨著一支彈勃之箭。他夥同新相趙鼎,利用張浚的個人失策,對抗戰路線搞落井下石。他們把“行在”由建康後撤至臨安(今浙江杭州),終止北伐的一切部署和準備,以示苟安一隅。九月,張浚引咎辭相,高宗問誰可代替,張浚不答。又問秦檜如何,張浚回答說昏暗無能,於是高宗任命趙鼎為相。

屈己議和

紹興八年(1138年)三月,秦檜被任命為右僕射、同中書門下平章事,二次拜相。五月,金派使者議和。高宗擔憂太后年事已高,告訴秦檜不惜屈己稱臣,希望和議速成。秦檜對高宗考驗再三,確認其決心已定,遂奏請若要議和,只和自己商議,不許群臣干預。高宗同意。十月,趙鼎因立嗣事件罷相,秦檜獨攬大權,決意議和。

紹興八年(1138年)十一月,高宗下詔,傳達金國要宋廷屈己議和,百官多認

秦儈早被懷疑,為何沒被罷免——小故事

秦檜遇風和尚

為金國之言不可信。秦檜擢升中書舍人勾龍如淵為御史中丞,排擠朝中議論不合之人。呂本中、張九成、馮時行、胡銓等皆被貶出朝廷。十二月,金派張通古、蕭哲出使北宋,國書名為“詔諭江南”,秦檜懷疑是封冊文書,就與金使磋商,改江南為宋、詔諭為國信。金使行至泗州,要求所過州縣用臣禮相迎、高宗以客禮相待,態度極其傲慢。京、淮宣撫處置使韓世忠多次上疏,願效力死戰,高宗不準。金使抵達高宗行都,通告宋廷“先歸還河南,冊封高宗為帝,餘事再慢慢商議”。

秦檜打算接受金國條件,但高宗不願跪拜稱臣、接受金國冊封,館職吏員也上書反對議和,各地軍民義都憤填膺。於是高宗以“居喪期難行吉禮”為由,讓秦檜率朝臣去驛館接收國書。

金國背盟

紹興九年(1139年)正月,和議已成,大赦天下。高宗雖聽從秦檜議和,但也懷疑金人有詐,故不曾放鬆邊備。三月,金人歸還河南、陝西舊地。張浚上奏,要以石晉、劉豫為戒;徐俯、連南夫、岳飛也借賀表進行諷諫。汪應辰、樊光遠、韓紃、毛叔慶、張行成等都說金人居心叵測、和議難長久,皆被秦檜罷黜。七月,兀朮以謀反罪誅滅金將宗磐和撻懶,拘王倫於中山府。韓世忠請求趁機攻金,秦檜以《春秋》不伐喪為藉口反對,高宗也不贊成,出兵一事遂作罷。

紹興十年(1140年)五月,金人背盟,分四路入侵,河南、陝西等地相繼淪陷,高宗下詔列舉兀朮罪狀。御史中丞王次翁上奏說:“以前國事無人主議;若事態稍變就換宰相,未必妥當。”高宗深信不疑,秦檜的相位愈加穩固。

紹興和議

紹興十年(1140年)六月,秦檜上奏,和議已變,支持討伐金國

秦儈早被懷疑,為何沒被罷免——小故事

秦檜雕像

,但終沒實行。閏六月,秦檜指使王次翁散步謠言,趙鼎被貶到興化軍,不久,流放潮州。七月,宋軍諸路戰線捷報不斷:張俊攻克亳州,王勝攻克海州,岳飛敗兀朮於郾城。八月,秦檜力主和議,罷黜反對和議的喻樗、陳剛中等七人。九月,高宗派起居舍人李易曉諭韓世忠罷兵,諸路將帥皆被召回,蔡州、鄭州、淮寧府等地再次落入金人之手。

紹興十一年(1141年)二月,兀朮再次南下,宋將邵隆、王德等連戰皆捷,收復商州、廬州等地。三月,秦檜傳諭張俊、楊沂中、劉錡班師,濠州失陷,金兵北還。四月,秦檜密奏高宗“論功行賞”,收回諸將兵權,韓世忠、張俊、岳飛相繼回朝,分別被任命為樞密使和副使,高宗撤掉三個宣撫司。六月,秦檜進封為慶國公。七月,《徽宗實錄》修成,升為少保,加封冀國公。九月,兀朮有求和之意,秦檜上奏宋廷,派劉光遠、曹勳出使金國,商議以淮水為界,宋割唐、鄧二州。隨後又派何鑄回訪,答應金的條件。十月,秦檜讓諫官万俟卨彈劾岳飛,張俊又誣告岳飛部將張憲謀反,岳飛父子被押送大理寺。十一月,金帥兀朮派蕭毅等到臨安,宋金簽訂紹興和議。十二月,因岳飛在議和、立嗣等問題上和自己衝突,秦檜便誣告岳飛曾說自己和宋太祖都是三十歲任節度使,謾侮先皇、意圖謀反,又以受詔不救淮西等罪名,將岳飛賜死獄中。

粉飾太平

紹興十二年(1142年)八月,徽宗及顯肅皇后、憲節皇后的靈柩運至行都,太后還慈寧宮。九月,加秦檜為太師,進封魏國公。十月,進封秦、魏兩國公,秦檜繼子秦熺進士及第。因和議已成,秦檜更加痛恨以前反對自己的人,遂貶趙鼎於潮州、王庶於道州、胡銓於新州,永不錄用;曾開、李彌遜、張俊等也被罷官。

紹興十三年(1143年),秦檜慶賀瑞雪,沒出現日食,又奏請慶賀楚州奏鹽城縣海水清澈,高宗不許。虔州知州薛弼彙報在木頭內發現文字“天下太平年”,高宗下詔交付史館。於是秦檜開始粉飾太平,祥報每天不斷,各地儀禮不絕。洪皓因知道秦檜和金帥室睰的舊情被論奏,胡舜陟、張九成、張邵也因言語冒犯秦檜被貶。

紹興十四年(1144年),秦檜興文字獄,因言獲罪者有黃龜年、白鍔、張伯麟、解潛、辛永宗等,趙鼎、李光都被再次流放到海島。因立嗣一事罷免吳表臣、蘇符等七人。台州曾惇獻詩,稱秦檜為“聖相”。秦檜下令禁止野史,由秦熺任秘書少監,負責撰修國史;並焚燬自罷相以來涉及秦檜的所有詔書和奏章。十月,打擊理學,禁止程頤、張載的著作在社會上傳播。

權傾朝野

紹興十五年(1145年)四月,高宗賞賜秦檜府第。六月,高宗到秦檜家,對其家眷都加封官職。七月,秦檜欲禁私史,進言私史害正道。十月,高宗將親筆題寫的“一德格天”匾額賜給秦檜。紹興十六年(1146年)正月,秦檜建家廟。三月,高宗賜以祭器,帝王賜將相祭器即始於秦檜。五月,有彗星出現,高宗詔命百官直言勸諫,張浚上疏進言朝廷形勢嚴峻、要早作預備,秦檜大怒,削其兵權,貶到連州。

紹興十七年(1147年)

秦儈早被懷疑,為何沒被罷免——小故事

秦檜跪像

,改封秦檜為益國公。十二月,進士施鍔上文歌頌時政,永免其文解,從此頌詠獻媚的人越來越多。紹興十八年(1148年),李顯忠上奏恢復中原,被削去軍職。紹興十九年(1149年),高宗命人為秦檜制畫像,並親自做贊;各郡都上奏說監獄已空。十二月,秦檜再次禁私撰野史,允許民間告發。

紹興二十年(1150年)正月,秦檜上朝,殿司小校施全刺秦檜不中,被斬殺於市,秦檜自此出門必帶侍衛;李光的兒子李孟堅被人告發撰寫李光的私史,貶至峽州,連坐八人。五月,湯思退奏請把秦檜忠於趙氏的事蹟交付史館。六月,汪大圭,惠俊、劉紀中等,因誹謗秦檜而獲罪。秦檜病重,高宗允許其乘轎上朝、免朝拜禮。

紹興二十二年(1152年),秦檜以誹謗朝政罪,興王庶二子、葉三省、楊煒、袁敏求四大獄案。二十三年,秦檜奏請高宗從台州謝伋家收回綦崈禮所受的聖旨(即秦檜第一次被罷相的聖旨),想消滅對自己不利的證據;進士黃友龍毀謗秦檜,被處以黥刑,發配嶺南;內侍裴詠因指斥秦檜,編管瓊州。

紹興二十四年(1154年)三月,秦檜的孫子秦壎以鎖廳試和省試第一的身份參加殿試,秦檜奏請由親信湯思退、魏師遜擔任主考。高宗讀到秦壎的文章,發現其行文語氣與秦檜毫無二致,就擢張孝祥為第一,降秦壎為第三。不久,秦壎被任為實錄院修撰,宰相子孫同領史職,前所未有。

奸相壽終

紹興二十五年(1155年)二月,沈長卿和芮燁共賦《牡丹詩》,被鄰人告發,皆被貶;知府呂願中賦詩獻媚,被召用。有人奏請秦檜乘金根車、設益國府官署、加九錫,秦檜泰然受之。

八月,趙令衿看秦檜所作的《家廟記》,順口說出“君子之澤,五世而斬”,被人告發;御史徐喜揭發趙鼎之子趙汾與趙令衿關係密切,被送入大理寺。秦檜深恨趙鼎、張浚和胡寅,此時趙鼎已死,遂讓趙汾自誣與張浚、胡寅謀劃叛亂,想將他們一網打盡,受牽連者達五十三人。案成後,秦檜因病重不能寫字。

十月二十一日,高宗去秦檜家探視病情,秦檜無一語,只流淚而已。高宗命沈虛中草擬秦檜父子的致仕制書。當夜,秦熺派秦壎同林一飛、鄭木冉見臺諫官徐喜、張扶,策劃自己的拜相事宜。二十二日,宋廷加封秦檜為建康郡王,進秦熺為少師,皆致仕。當晚,秦檜去世,終年六十六歲,追贈申王,諡號“忠獻”。

開禧二年(1206年),宋寧宗下詔韓侂冑出兵北伐,四月,追奪秦檜王爵,改諡謬醜。

嘉定元年(1208年),史彌遠掌權,積極奉行降金乞和政策,又恢復了秦檜的申王爵位及忠獻諡號。

據明人田汝成《西湖遊覽志餘》載,秦檜想殺岳飛,又恐世人議論,猶豫不決,就和妻子王氏在東窗下商議。王氏說:“捉虎容易,放虎就難了!”於是秦檜下定決心除掉岳飛。後來,秦檜乘舟在西湖遊玩,見一人批頭散發,對他厲聲叫道:“你誤國害民,我已經上告蒼天,等著上天派人來抓你吧!”秦檜回到家就斃命了。  王氏請人驅邪,方士便設壇做法,在冥界見到了秦熺,問太師何在,秦熺答在鄷都,方士遂到酆都,看到秦檜和万俟卨俱披枷帶鎖,備受痛苦。秦檜見到方士,就說:“麻煩轉告我夫人,就說東窗的事情已經洩露了。”  這則故事在《喻世明言》、《說岳全傳》等作品中亦有記載,情節大同小異。後人據此引出典故東窗事發,同源典故還有東窗事犯、東窗消息、東窗計、東窗婦等。  懼內斷後  據野史記載,秦檜之妻王氏一直未能生育兒子,秦檜懼內,憂慮但不敢言語。秦檜一妾有孕,被王氏發現並驅逐而去,被迫嫁於仙遊林氏,後生一子,取名林一飛,即為秦檜的私生子。王氏不但禁止秦檜認親生兒子,並且還不準秦檜的私生子姓秦。  王氏的兄長王奐,曾與奴婢偷情,生了一個兒子,結果其私生子也被老婆逐出家門,秦檜夫婦便收養為繼子,也就是秦熺。秦檜晚年權傾朝野,在朝中不可一世,但至死也無法將親生兒子林一飛改姓秦,其故非他,跋扈的王氏對他來說無疑是一道不可逾越的障礙。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