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數據思維提高洞察力的三個方法

今天是一個大數據時代,所以我們要能夠讀懂數據,培養我們的數字洞察力。那具體來說要怎麼做呢?這裡給你介紹一本英文新書《真相:我們對世界充滿誤解的十個原因,以及為什麼這個世界比你想象的要好》(Factfulness: Ten Reasons We're Wrong About the World-and Why Things Are Better Than You Think)。

這本書的作者是世界頂級醫學健康專家漢斯•羅斯林。微軟創始人比爾•蓋茨也推薦過這本書,他覺得這是2018年最值得讀的一本書。

作為一名醫學健康專家,漢斯•羅斯林不只關注醫療數據,他還關注經濟、人口、地理、歷史、文化等不同領域的數據。如果我們把這些完全不同領域的數據拿過來進行研究和對比,就會對今天的世界有一個全新的瞭解,也能幫我們洞察到很多“淹沒在數據海洋裡”的真相。在漢斯看來,沒有枯燥的數字,也沒有不相干的信息,關鍵是看你會不會解讀數據。《真相》這本書總結了十個可能會阻礙我們提高數字洞察力的原因,下面和你分享其中的三個原因。

第一個阻礙我們提高數字洞察力的原因是直線思維。首先問你一個問題:今天全世界總人口是76億,其中0到15歲的兒童有20億人。到2100年,也就是82年之後,全世界總人口會達到110億,那麼0到15歲的兒童有多少呢?有三個選項,分別是40億、30億和20億。你可以在心裡想一個答案。

漢斯在美國、英國、瑞典、法國等國家進行了調研,結果發現,答對的人只有15%。然後他又到達沃斯世界經濟論壇,把這道題拿出去問各國領袖和世界500強公司的CEO們,結果也只有四分之一的人答對了。這道題的正確答案是20億。經過了80多年的發展,年輕人的數量沒有增加,只是維持現狀。

可能你會覺得奇怪,世界人口不是增加了40億,怎麼0到15歲的兒童數量沒有變化呢,怎麼樣也應該增加一點兒吧。但實際上,世界人口在未來80多年裡增加的都是15到74歲之間的成年人。所以,如果你看到人口增長,就想當然地認為每個年齡段的人口都會增長,可能就會嚴重影響你對商業市場的判斷,從而造成重大損失或者錯過巨大的市場機會。

人類的直覺天生就是線性的。我們看到一塊石頭砸向我們,不用數字計算,我們下意識就知道趕緊躲開;當我們開車的時候,不用知道時速,憑感覺就知道應該跟前面的車保持多遠的距離。但是在商業世界做決策的時候,線性思維並不總是可靠的,想當然地認為事情應該如此,就會犯大錯。

用數據思維提高洞察力的三個方法

第二個原因是格局不夠。漢斯長期為聯合國工作,曾經在全世界最貧困落後的地區行醫。他當年在莫桑比克工作的醫院,每年要醫治1000名病重的兒童,死亡率是1/20,也就是差不多一個星期就有一名兒童因病死去。這是非常讓人心痛的數字,但是更讓人心痛的是,這些孩子如果可以得到更好的治療、更好的照顧,就很有可能被救活。漢斯有一位醫生朋友遠道而來看他,就指責漢斯沒有盡全力救治兒童。但漢斯卻是從一個更大的格局上來看這個問題的。

漢斯來到當地之後,就開始蒐集數據。他發現能夠送到醫院接受救治的兒童,只佔整個地區生病兒童的很少一部分,98.7%病死的兒童甚至沒有機會來醫院接受救治。漢斯認為,花很大的代價去提高醫院裡1.3%兒童的生存率,而不管醫院以外98.7%兒童的死活,才是真正的不道德。所以漢斯會花精力去組織培訓當地人,讓他們具備最基本的醫療救助知識。比如每個家庭都要了解一下怎麼應對常見的兒童多發病。這樣做,一是在兒童發病初期就可以得到及時治療,這樣大大提高了他們的生存幾率;二是這些去不起醫院的孩子,也可以在家、在社區得到基本的治療。

漢斯總結說,人們經常會花大量的精力、財力,去應對那些我們一眼就能看到的問題,比如醫院裡1.3%病重的孩子,但是這樣做,我們就忽視了更大的問題,比如醫院之外98.7%病重的孩子。在任何時候,資源都是有限的,我們不要被眼前的數字和個案吸引,而忘了站在更大的格局上看問題。

第三個原因是決策太快。漢斯講述了一個讓他終身都後悔的故事。很多年前他在非洲行醫,有一次遇到當地很多人都病倒了,這些人被送到醫院之後,症狀很相似。漢斯沒辦法在很短的時間裡診斷出這究竟是一場惡性傳染病,還是一次食物中毒。在非洲,一旦爆發惡性傳染病,後果非常嚴重。所以當地市長追著漢斯問,到底是不是傳染病?要不要採取臨時隔離措施?漢斯雖然沒有把握,但是覺得隔離一下也沒有壞處,萬一是傳染病可就麻煩了。

於是,市長宣佈這個地區臨時隔離,公交車也臨時停運。結果河對岸原本要坐公交車到市區買菜的幾個婦女和孩子,只能改成坐船,但是很不幸,船翻了,這幾個婦女和孩子全部身亡。就在臨時隔離措施實施不久之後,檢測結果就出來了,這幾個人是食物中毒。所以,這件事給漢斯留下了很深的傷疤,他不斷反問自己,為什麼當初要急著下決定,同意採取臨時隔離措施?為什麼不能等到檢查結果出來之後再做決定?

漢斯給大家的告誡是:當有人告訴你趕緊行動,不然就晚了的時候,你就必須要警惕起來,因為大多數情況下,他們這樣催促你,導致的結果只能是你自己放棄思考和判斷。想想看,我們做過的那些重大決定,有多少決定是真正把數據研究清楚之後,深思熟慮才做出的呢?

總之,數據並不枯燥,關鍵是我們能不能克服種種偏見和先入為主的觀點,同時能夠站在更大的格局上整體地看待問題。只有這樣,我們才能有過人的數字洞察力。

大數據處理信息服務商金盛網聚WJFabric認為,數據的特點在於對已完成進程的總結,數據伴隨著時間的推移而出現,但總結的效果卻無法時時顯現。大數據的作用建立在對大量數據樣本的研究基礎之上,是對先前所發生事件的研究,在前瞻方面可以有規律性的預測,卻難實現創新性的判斷。因此,盲從於數據的單一結論很可能遮蔽自身該有的預判能力,因此全面地瞭解事態,在研究數據樣本的同時能夠拋開數據結論,保持獨立思考、研究與判斷的能力,這在大數據時代是更為重要的特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