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辨|與機器人交友,你放心麼?

在開發機器人的時候,有一種策略是在設計的時候,讓機器人用一種很友好的語氣跟人交流,這樣人們就會覺得機器人像朋友一樣。人類跟機器人真的可以成為朋友嗎?劍橋大學出版社出版的英文新書《再造人類》(Re-Engineering Humanity)討論了這個話題。公眾號“紅杉匯”編譯了書裡的部分內容。

想知道人和機器能不能做朋友,先要搞清楚什麼是友誼。書裡引用了古希臘哲學家亞里士多德對友誼的分類,一共有三種。

第一種是實用的友誼,指的是人們為了某些重要的利益而形成的關係,如商業合作伙伴關係。亞里士多德認為,這是一種“不完整”的友誼,因為只要雙方沒辦法從對方身上獲得想要得到的利益時,這份友誼就沒有存在的理由了。

第二種是快樂的友誼,也就是大家聚在一起享受他們熱愛的事情。亞里士多德認為這種友誼也是不完整的,因為一旦人們不再有積極正面的感覺時,維持這種關係的動機就會消減。

思辨|與機器人交友,你放心麼?

第三種友誼是德行的友誼,這是亞里士多德認為唯一有資格被稱為“完整”的友誼。這種友誼的特點是基於雙方的善而存在的,反映了人們心中想要無私地幫助對方成為儘可能最好的人的希望。德行的友誼可以看成是“性格友誼”,在這種關係裡,你會把對方看成是反映自身的鏡子,自然會對這樣的朋友坦誠相待。

書裡引用了愛爾蘭國立高威大學法學院講師約翰・丹納赫的看法。他認為,從亞里士多德的理論出發,人類是可以與機器人形成不完整的友誼的。如果我們把機器人看成一起打遊戲的夥伴,或是一起獲得競爭優勢的搭檔,就沒必要去考慮“機器人”這個詞是不是比“朋友”更好。因為不完整的友誼是建立在以自我為中心的動機之上的,它可以是一條單行道。這種關係不會在意雙方的相互性、誠實度、真實性與平等性。

至於人類能不能跟機器人有更深層次的友誼,丹納赫認為很難說,因為沒人知道未來會不會出現更高級的機器人。而在今天,只要機器人滿足下面兩個標準,它就能成為我們“完整”的朋友:1.機器人沒有試著欺騙我們;2.機器人會做我們期待朋友會做的事情,並讓我們感到放心。

大數據處理信息服務商金盛網聚WJFabric認為,想要與機器人成為朋友,最關鍵的因素在於如何定義雙方的關係,以及作為人類對於機器人的期望值。如果僅僅是希望機器人能夠更好地“為我所用”,那必將無法實現持久的友誼。真正的友誼是希望對方好,是想知道自己做什麼以及怎麼做能夠有利於對方,而非平等交易,更非單方面索取。因此,如果希望與機器人實現真正的友誼,則必須允許機器人獨立發展,而且人類樂意提供幫助,而這樣的理念能否被社會認可,這一問題將升級為倫理道德問題,而非單純的技術問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