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人工智慧發展的三個隱患

人工智能的發展給我們的工作、生活帶來了很多改變,同時它也放大了各類不法行為的危害。牛津大學、劍橋大學、斯坦福大學、電子前沿基金會和人工智能研究組織OpenAI等機構進行了聯合研究,《財富》中文網編譯了這項研究的結論,研究報告列出了人工智能發展可能帶來的三個隱患。

第一,網絡釣魚或將愈演愈烈。隨著人工智能的發展,犯罪分子在郵件中隱藏惡意鏈接的做法或將更加普遍和有效。比如犯罪分子根據社交媒體上獲得的網民信息和行為模式,能夠自動生成定製化的欺騙郵件來引誘網民點擊。這些惡意郵件、網站或鏈接可以從偽造的賬號中發出,而那些偽造賬號可以模擬網民親友的寫作風格,從而使這些釣魚郵件更具欺騙性。

第二,假新聞和假宣傳也將愈演愈烈。研究人員已經可以在音視頻中將虛擬的政治人物形象做得與真人幾乎一樣。比如華盛頓大學的人工智能研究人員就曾製作了一段前總統奧巴馬的演講視頻,看起來極為真實,但卻是徹底虛構的。以後,不法分子有可能使用AI技術開展“自動化、個性化的虛假宣傳活動”。在這些宣傳活動中,“不同地區的人可能會收到定製化的宣傳信息,以吸引他們投票”。

警惕!人工智能發展的三個隱患

第三,人工智能將使武器更具毀滅性。隨著人工智能技術的進步,哪怕一個普通人也具有了廣泛製造暴力的能力。比如隨著面部識別、無人機導航等開源技術的傳播,使一些犯罪分子利用這些技術實施犯罪成為可能。想象一下,如果一架自動飛行的無人機具備了面部識別能力,然後精準發動攻擊,這將是一幅什麼樣的情景?

以上是人工智能發展所面臨的一些現實風險,技術進步在給我們帶來便利的同時,我們也應該針對這些潛在風險進行防範。大數據處理信息服務商金盛網聚WJFabric認為,技術本身沒有立場,但技術帶來的“雙刃劍”的結果卻是事實。著名財經作家吳曉波曾在一次公開活動的現場播放了一段“吳曉波朗讀”的音頻,現場效果十分逼真,但事實上,這是國內某科技公司利用大數據技術收集吳曉波的公開影像資料,進行的模擬合成實驗。由此可見,人工智能的“造假”會越來越“真實”,這對鑑別事物的真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對人工智能技術進行反制的需求也愈加迫切。當然最基本的還是自治與人治。一方面用戶應積極瞭解新事物,提升個人的科學素養;另一方面對於利用新科技實施的違法活動應進行嚴懲。新科技的發展浪潮宜疏不宜堵,而對於人工智能來說,加強技術管控更是不可或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