講述濱州的故事:《無棣鄉土》出版發行!

《無棣鄉土》出版發行

今年五月初,由政協無棣縣委員會纂修的《無棣鄉土》出版發行,充實和豐富了無棣史庫,成為研究無棣悠久歷史、地域文化的重要參考資料。

無棣縣政協文史工作人員、《無棣鄉土》校注者陳俊介紹,《無棣鄉土》是對《海豐鄉土志》原文進行的校注整理。

講述濱州的故事:《無棣鄉土》出版發行!

無棣縣第五次修志“發現”《海豐鄉土志鈔存》

《海豐鄉土志》為無棣縣史志之一。無棣史稱“古棣”,歷史悠久,文化燦爛,被譽為“東省文明之區,北海翰苑之府”。然,自公元586年(隋開皇六年)置無棣縣至公元1982年,一千四百年間僅四次修志。第一次修志(《海豐縣志》)成書於明代弘治、正德年間(1506-1521),已失傳;第二次修志(《海豐縣志》)刻於清代康熙九年(1670),張克家編纂,知縣胡公著、少詹事李呈祥、吏部左侍郎王清鑑定,廣東按察司僉事張為仁訂梓;第三次修志(《海豐鄉土志》)成書於清末宣統二年(1910),張守宣編,僅為一手抄本,藏於北京大學圖書館;第四次修志(《無棣縣誌》)成書於中華民國十四年(1925),縣知事侯蔭昌及繼任熊仕昌、孫瑋主修,張方墀纂修,由山東商務印刷所鉛印出版。

1982年底,無棣縣開始第五次修志。1983年6月,得知《海豐鄉土志》系無棣縣舊志中孤本,收藏於北京大學圖書館。聞訊,遂派縣史志辦公室的採編人員晉京趨取,賴北京大學圖書館諸同志協助,始得攝影複製,並洗制數部以廣流傳,為編篡新志(《無棣縣誌》,1994年由齊魯書社出版發行)提供了重要資料。

講述濱州的故事:《無棣鄉土》出版發行!

孤本《海豐鄉土志》初由無棣邑人吳重憙收藏後

流傳至燕京大學

《海豐鄉土志》,封面題頭為《海豐鄉土志鈔存》,旁綴“宣統二年正月廿日”。扉頁序列目錄,下蓋“海豐吳氏”“燕京大學圖書館”兩方篆刻鈐記,擬是《海豐鄉土志》初藏於“海豐吳氏”,後流傳至燕京大學(其校址即今北京大學)。此書既不署篡修者姓氏,又無序跋,更未刊行,而悉以手抄。觀其字跡,或蒼勁、或豐潤、或俊秀,非出一人之手,然均工楷不苟。

據熟知“海豐吳氏”者言,《海豐鄉土志》封面題字為吳重憙手跡。

吳重憙,字仲飴,號石蓮,清代著名金石學家吳式芬次子,晚清匡時救國名臣,曾護理直隸總督兼北洋大臣。1903年,吳重憙在上海任會辦電政大臣期間,經過多方努力,收回了本就屬於中國的中國電報總局,並贖回了京漢鐵路的管理權,參與了中國紅十字會的創辦,受到了海內外的廣泛關注。之後,吳重憙歷任倉場侍郎、江西巡撫、郵傳部侍郎、河南巡撫等要職,賞戴花翎,誥授光祿大夫。辛亥革命爆發後,吳重憙解任離京旅寓津門,專事整理、編輯“海豐吳氏”家族先人的詩文、著作、奏本等,刊刻的被世人稱為吳氏“小四庫全書”的《吳氏文存》《吳氏詩存》《吳氏世德錄》和《吳氏試藝》為國家館藏名典。其藏書室曰“石蓮庵”,藏書從宋元秘籍到明清善本無所不有,多為古本、手抄本和稿本等珍品,且大多是經過名家珍藏、批校、提跋過的,價值連城。如此一來,吳重憙獨存《海豐鄉土志》,並抄存之,可信度極大。

講述濱州的故事:《無棣鄉土》出版發行!

《海豐鄉土志》由無棣邑人張守宣撰輯

鄉土志是清末新政時期產生的特殊歷史文獻。鄉土志,又稱“風土誌”,是反映某一地方自然地理人文物產等概況的一種志書。

清光緒三十一年(1905),維新官員張百熙就任學部尚書,奏請天下郡縣撰輯鄉土志“用備小學課本”,“務使人人由愛鄉以知愛國”,並以學部名義將《部頒鄉土志例目例目》頒發全國試行。於是,全國十九行省、二百一十六府、八十直隸州、一千三百多縣(州、廳)在20世紀初幾年內編寫出多層次的新型鄉土志,在課堂上與國文、算術、修身等構成必修科目,共同取代了昔日的“五(經)四(書)三(字經)百(家姓)千(字文)”之類。據統計,清光緒三十一年至宣統三年(1905-1911)七年內,全國共修鄉土志四百餘種,約佔我國現存古舊方誌總數百分之五。

《海豐鄉土志》抄存於清宣統二年(1910)正月,也就是說《海豐鄉土志》最晚成書於清宣統元年(1909)。

鄉土志與地方誌相比,體例簡單,強調地方特色。現存鄉土志大部分是抄、稿本,所以流傳範圍有限,更顯彌足珍貴,《海豐鄉土志》亦是如此。據《無棣縣誌•人物誌•文學•張守宣》(1925)記載,張守宣編輯整理的《海豐鄉土志》並未印刷,一直是手抄相傳,“張守宣……編輯鄉土志,未梓行而卒”。

當時,修鄉土志的目的有二:其一為各地修志籌集資料,以鄉土志之名備裁採;其二作為蒙學教材,教育兒童瞭解和熱愛自己的家鄉,是一種普及性的教材書。

張守宣,字致遠,歲貢生,攻苦立學,篤老不綴,時稱“宿儒”,講論古今,文辭法律,當時學者奉為矩矱。晚清時,張守宣授官縣儒學(即原海豐學宮、今無棣文廟)訓導。訓導為中國古代文官官職名,在清朝之位階約為從七品,為基層官員編制之一,主要負責教育方面的事務,也就是協助教諭教誨所屬生員(秀才)。

“海豐張氏”十五世張守宣既稱“宿儒”又為儒學訓導,特別是其祖上、“海豐張氏”七世張克家於清康熙三年(1664)重修邑志,自訂篇目,廣集資料,實地考察,六易其稿,至康熙六年始編撰成書《海豐縣志》,康熙九年付梓印刷。故此,由張守宣編輯整理《海豐鄉土志》,實為眾望所歸。

講述濱州的故事:《無棣鄉土》出版發行!

《無棣鄉土》記載人物小傳多達402人

《海豐鄉土志》含《沿革》《政績》《兵事》《耆舊》《人類》《戶口》《氏族》《宗教》《實業》《地理》《山水》《道路》《物產》《商務》等十四大部分,百六十餘頁,約五萬多字,以該志為藍本的校注版《無棣鄉土》亦含《沿革》《政績》等十四大部分,共二百一十一頁,六萬八千餘字。

《海豐鄉土志》校注版《無棣鄉土》之《政績》部分含元朝無棣令韓佑等“宰官”者31人,明朝江陵縣丞孫綱等“佐領”者3人,明朝國子監學錄侯效忠等“師儒”者2人,清朝海豐汛把總李成德等“營汛”者2人,和清朝辦海陽沾鹺務許祺身等“差委”者2人。

《耆舊》部分含後唐中書侍郎、同平章事(宰相)李愚等“宦達”者65人,明朝畢志墳典的高嗣齊等“儒林”者7人,宋朝彰德軍節度使張凝等“武功”者6人,元朝右榜狀元及第普顏不花等“忠節”者54人(按:尚有劉光訓等124人、齊如漢等1069人為國殉難),唐朝與兄弟數世同居的徐文亮等“孝友”者46人,清朝以孝友稱族黨的王所師等“義行”者37人和宋朝著名詞人李之儀等“學問”者41人。

《耆舊》後列附:名宦祠(祀元朝濟南府太守羅□□等11人)、鄉賢祠(祀後唐中書侍郎、同平章事李愚等17人)、忠義祠(祀元朝濱棣參議張琪等9人)和節孝祠(祀李之儀妻胡淑修等“節孝”者52人)(按:尚有孝婦、節婦百十餘人,限於篇幅不克備載),明朝遇流賊投水死的劉烈女等“義烈”者17人(按:尚有為國殉難烈女列夫284人,限於篇幅不克備載),清朝甘守活寡二十三年又寡居四十七載的潘貞婦、矢志不嫁獨居一室的吳貞女等“貞堅”者2人)。

《無棣鄉土》收錄無棣名門望族20家

《海豐鄉土志》校注版《無棣鄉土》之《氏族》部分,收錄的無棣縣名門望族共計20家。

這20家名門望族分別是:

孟氏,由棗陽遷海豐,以特進榮祿大夫、柱國、保定侯、贈滕國公、諡“忠勇”孟善(明朝開國將領,亞聖孟子五十五代孫)為代表。

韓氏,由蒲臺遷無棣,以聯任無棣令的韓佑、韓浹父子為代表。

張氏,由樂陵遷無棣,以官無棣令、改濱棣參議的張琪為代表。

高氏,世居無棣,以鎮江路總管高仁、沈邱令高毓秀、真定令高知彰(進士,殉難)為代表。

王氏,由淮北遷海豐,以少保、戶部尚書、諡“忠簡”王佐(殉土木之難)為代表。

谷氏,由三河遷海豐,以兵部左侍郎谷中虛(進士,殉難)為代表。

劉氏,由遷安遷海豐,以浙江參政劉昂(進士)、陝西監軍道按察司副使劉三顧為代表。

王氏,由遷安遷海豐,以棗陽知縣王子溫為代表。

王氏,由遷安遷海豐,以福建知府王文棨(進士)為代表。

張氏,由棗強遷海豐,以山西參將張琴堂(武進士)為代表。

楊氏,由淮安遷海豐,以柱國、少保、吏部尚書楊巍(進士)為代表。

張氏,由遷安遷海豐,以灤州知州張璜、滎陽知縣張邃、延平同知張逸(進士)為代表。

張氏,由昌黎遷海豐,以廣東提學僉事張為仁(進士)為代表。

吳氏,由遷安遷海豐,以河東道布政司參議吳自肅(進士)、禮部尚書吳紹詩、湖北巡撫吳垣、江蘇巡撫吳壇、湖北安襄鄖荊道吳式敏(進士、翰林)、內閣學士吳式芬(進士、翰林)、現官河南巡撫吳重憙(曾護理直隸總督兼北洋大臣)為代表。

王氏,由樂亭遷海豐,以吏部侍郎王清(進士、翰林)為代表。

丁氏,由洪洞遷海豐,以晉府紀善丁福、雲南副使丁珝(進士)父子為代表。

李氏,由寧津遷海豐,以大理寺寺正李道昌(進士)為代表。

張氏,由遷安遷海豐,以河南布政使張鎮、浙江鹽運使張映璣、湖廣總督張映漢(進士)、辰沅永靖道張映蛟、鳳翔知府張汲、饒州知府張衍重(進士、翰林)、鳳翔知府張衍熙(進士)、陝安道張守岱(進士、翰林)、懷慶知府張孫守炎(進士)為代表。

關氏,由他省遷海豐,以御史關揚(進士)為代表。

張氏,由他省遷海豐,以現官廣西巡撫張鳴岐(官至兩廣總督)為代表。

《無棣鄉土》堪垂鑑後世

據校注者陳俊介紹,無棣縣史志辦公室珍存的《海豐鄉土志》是35年前在北京大學圖書館拍照後進行的翻印,手抄繁體,豎排右始,未斷句,無標點,字跡模糊,不利於廣泛閱讀和大眾推廣。為此,進行了本次校注整理,以期在全縣人民中傳承和宏揚無棣文化。在校注中,校注者堅持“抓鐵踏石”的原則,尊重原著,不改文字,不改文意,力求精準。只做字跡辨識、斷句標點、繁簡轉換、附加註釋、通假注音、缺字補加等工作,不作解讀和演義。

1983年,無棣縣史志辦公室在翻印《海豐鄉土志鈔存》之《複製弁言》中介紹:“吾邑首修志書,前人述及,當始於明弘治、正德年間。楊巍雲:‘縣久缺志,無所考,去年丁未(1595年),予赴京師,始得縣誌觀之。’張為仁謂:‘有明以來,粗存志略。’雖廣為徵集,而終未見卷帙。迄今傳世者,僅清康熙時修《海豐縣志》,民國時修《無棣縣誌》。因歷經滄桑兵燹,此兩志在無棣縣亦為數不多。惟《海豐鄉土志鈔存》乃珍本,與《海豐縣志》相較,內容多屬雷同,而微有增加;與《無棣縣誌》相比,稍嫌簡約。”

《海豐鄉土志》校注版《無棣鄉土》的出版發行,既可補《海豐縣志》(1670)和《無棣縣誌》(1925)間的空白,更堪垂鑑後世,亦系各級圖書館、檔案館、資料室應備之善本。

講述濱州的故事:《無棣鄉土》出版發行!

轉自 百姓生活網濱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