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術強大的日本,爲什麼卻做不好手機?


日本的確沒有造出品牌知名的手機,但日本在全球手機產業鏈絕對是舉足輕重的,比如jdi東芝夏普,索尼等等,日本國內手機市場不佳,國外品牌強勢入侵造成了日本手機行業的萎靡不振。

日本有一個知名的風險投資公司叫軟銀,軟銀投資了中國諸多互聯網公司,比如阿里巴巴,比如滴滴。而軟銀第一桶金是怎麼來的呢?就是運營商。 運營商的話語權對比中國移動就知道了,而日本本國的運營商對手機行業的控制令人髮指。日本有三大運營商,日本運營商厲害在於,不單獨出售手機卡,買手機號就必須買預存話費保證在網一定時常,相當於國內的預存

日本國內市場畸形導致手機行業發展不暢 對於非英語母語的國家,手機市場一定是先滿足國內市場然後再國際市場,日本是一個畸形國家,本來只有1.27億人口,而老年人又佔據了30%。 日本國內物資稀少,很多物資都需要進口導致原材料價格比歐美還貴,另一方面日本的自然災害頻道導致國民的不安全感較強,所以在運營商補貼iPhone 之前,日本國內手機都以三防手機為主,所以就導致日本手機產業仍然停留在功能機時代,


手機毛利低,日本技術優勢轉移到手機產業鏈和其他高科技行業 手機在日本內部是利潤極地的行業,所以國內自然沒有動力來做手機。但將技術重心轉移到了手機產業鏈。比如索尼的攝像頭傳感器卻包攬了全球旗艦機的絕大部分訂單,比如軟銀收購了ARM,收購了ARM之後,醫療器械、電子數碼、手機PC、智能汽車、智能穿戴等行業均可以做技術延展使用。

中國“工匠精神”起源來自日本的“匠人精神”,在“匠人精神”的指導下,日本製造業的興起將日本帶到了世界的新高度,但是互聯網行業的興起日本卻沒落了,我想告訴這位老工匠“不僅要埋頭搬磚,更要低頭看路”,不要再點錯科技樹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