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聲」家家戶戶過上了好光景

“梁家河·大學問”專欄: 監獄人民警察朗誦《梁家河》

音頻朗誦:朱曉蕊(陝西省黃陵監獄警察)

我人生第一步所學到的都是在梁家河。不要小看梁家河,這是有大學問的地方。 ——習近平

「有声」家家户户过上了好光景

改革開放讓梁家河村民過上了好日子。

劉瑞蓮小名“爭氣兒”,曾是一個苦孩子。在她的兒時記憶裡,她和弟弟妹妹夏天幾乎沒有穿過鞋,晚上四個娃娃合蓋一床被子,就連吃頓白饃饃都是奢望。

17歲那年,劉瑞蓮嫁給了梁家河村民鞏政福。婚後的生活依舊艱難,一家人的飯桌上仍是少不了野菜。劉瑞蓮說,在能吃的野菜中,一種叫“洋腦梢”的植物葉子最難吃,嚼在口中扎乎乎的,吃在胃裡消化不了。她一吃就脹肚子,連著吃上幾天手和臉就腫了。

習近平擔任梁家河大隊黨支部書記後,先後辦起了鐵業社、代銷店、縫紉社。縫紉社要選三名婦女當社員,劉瑞蓮沒想到自己也被選上了,欣喜得一晚上沒睡好覺。

縫紉社實行計件掙工分,做一件衣服記兩分。為了多掙工分,劉瑞蓮跟丈夫鞏政福商量,借錢買了臺“標準”牌縫紉機。她常常是匆匆吃口飯就幹活,把需要手工做的活兒拿回家裡晚上繼續做……

打壩造地,多種經營。在習近平的帶領下,梁家河1974年糧食總產量由1971年的109465斤提高到179946斤,人均生產糧食689斤,一個工日分紅七毛二。

1984年春天,劉瑞蓮第一次聽說“包產到戶”,那時,她還沒有意識到這四個字在她生活中的分量,她不知道,一場影響整個中國農村的變革已經開始了。

如同許多陝北農民一樣,劉瑞蓮一家用勤勞換來了豐衣足食的好日子。

一兩年下來,糧囤滿了,裝不下了,劉瑞蓮就把糧食裝進化肥袋子壘在空窯裡。望著用汗水換來的收成,劉瑞蓮心裡樂滋滋的。

有糧食吃了但缺錢花。看到有人外出打工,劉瑞蓮心裡也盤算著到城裡找事幹。農閒的時候,她和丈夫來到延川縣城,給人包冰棍,再打點零工,生活漸漸有了起色,他們被稱為梁家河“第一代農民工”。1990年後.劉瑞蓮再也沒有為家裡的吃喝用度犯過愁,她第一次對自己的生活有了一種滿足感。

劉瑞蓮家的光景一天比一天好,兩個兒子從事建築及裝潢工作,女兒辦公司。逢年過節,兒女們回家團聚,高興之餘,她擔心孩子們忘了節儉,常常忍不住教育他們:“生活好了,可不能忘了過去的苦日子,這是大家拿苦水換來的,我就怕你們忘了本……”

改革,給農村帶來了前所未有的變化;而開放,為這個變化提供了無限的可能。

山還是那座山,溝還是那條溝,梁家河農民卻再也不是那個“面朝黃土背朝天”的農民了。

1993年,時任福州市委書記的習近平回到梁家河,看到鄉親們不再為吃穿發愁,他和鄉親們一樣高興。吃飽飯曾經是他和鄉親們的—個夢想,看到家家戶戶有餘糧,他怎能不高興呢!

(選自紀實文學《梁家河》)

「有声」家家户户过上了好光景

錄音:劉小山

製作:劉旺旺

END

「有声」家家户户过上了好光景

【有聲】往期回顧

新時代監獄的窗口

投稿郵箱|[email protected]

長按二維碼關注我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