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晉江經驗」提升羣衆獲得感


作者:本報記者 劉坤 高建進 胡其峰 劉夢 《光明日報》( 2018年07月13日 01版)

【壯闊東方潮 奮進新時代——慶祝改革開放40年】

福建省晉江市陳埭鎮鎮長莊垂生,今年40多歲,是土生土長的晉江人。在他小時候,鞋子很珍貴,平時捨不得穿,經常光著腳或穿拖鞋去田間、學校,“現在我們穿上了自己生產製造的鞋子,很舒服,身邊的人們臉上常掛著笑容,老百姓的日子更有奔頭了”。

鞋子,給莊垂生留下了深刻印象,也見證了晉江人生活水平的穩步提升,見證了晉江經濟實現跨越式發展。

在“晉江經驗”指引下,當地政府始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吸引群眾廣泛參與共建共享,推動經濟、文化、教育等全面發展。如今,晉江97%以上的企業是民營企業,安踏、柒牌、恆安、盼盼等一大批民企發展壯大,經濟更具活力,群眾擁有更多幸福感和獲得感。

讓群眾看到發展前景

在陳埭鎮國際鞋紡城,上千家店鋪鱗次櫛比。五金扣件、包裝材料、紡織面料等,幾乎所有的製鞋材料在這裡都可以買到。

“我們的面料不僅美觀,還特別耐刮,價格也實惠,一雙鞋子的面料只要4元。”泉州海鷗鞋材有限公司總經理丁婉玉告訴記者,2006年,她開始創業,當時只有兩間店鋪,近年來不斷進行技術創新,產品越來越受歡迎。今年4月,她把公司搬到了國際鞋紡城。

莊垂生說,國際鞋紡城將帶動周邊區域進行綜合開發建設,推動產業轉型升級,為當地企業家帶來更多商機。

“晉江經驗”提升群眾獲得感

抓住商機,創新創業,這對愛拼敢贏的晉江人來說,早已成了一種本能。政府也積極作為,加強規劃和引導,為群眾創造更多發展機遇。

今年55歲的蔡金開,家住晉江市永和鎮坂頭村。按照當地規劃,永和鎮等周邊地區要進行拆遷,修建高鐵泉州南站,並建設高鐵新區。蔡金開了解了相關政策後,6月1日一大早便來到鎮上,和項目組簽訂拆遷合同,並在村裡率先拆掉自家的老房子。

“以後我們的交通更加通暢,人流量也會增加,這將給我們帶來更大的商機,推動經濟更快發展。”蔡金開說,以前村裡只有一個衛生所,新區建好後,他們將擁有一家三甲醫院,居住環境會有很大改觀,生產生活將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

泉州南站高鐵新區項目徵遷業務組組長張子牙說,高鐵新區項目一期涉及2522幢房屋,近3000戶居民非常支持,6月1日至28日,房屋簽約工作全部完成,創造了“晉江速度”,“只有讓群眾看到發展前景,有實實在在的商機,才能吸引他們真正參與進來”。

在“晉江經驗”指引下,當地政府始終堅持以市場為導向,不斷加強對市場經濟的引導和服務,民營經濟保持旺盛活力,產業結構更加合理,創新驅動效益明顯。2017年,晉江GDP為1981.5億元,增長8.2%;規模以上工業產值突破4000億元,已有7個超百億元產業集群,其中製鞋、紡織服裝產業產值均超千億元。

口袋富起來,腦袋也要富起來

南音、高甲戲、木偶戲……走在五店市街區,會感受到濃厚的閩南文化氣息。晉江市政府對五店市街區進行保護性開發建設,保留了具有傳統特色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以及宗祠、家廟等古建築。目前,五店市街區已是國家4A級旅遊景區,“老年人覺得很懷舊,年輕人覺得很時尚,華僑覺得很鄉土,外地人覺得很閩南”。

“這裡是我的家鄉,每當我向遊客講解這裡的古建築等閩南文化時,心裡都會充滿自豪感、幸福感。”五店市傳統街區遊客中心講解員蔡夢思說。

晉江市委書記劉文儒表示,近年來,晉江堅持文化傳承與文明創建並重,集中開展古建築、古村落修繕,靈水、梧林等一批“鄉愁記憶”得到保護,6個傳統古村落列入中國傳統村落,南音、掌中木偶等得到傳承,市民文化自信和文明素養不斷提升。

晉江市文體新局局長柯國林表示,在推動經濟發展的同時,也要注重城市文化的保護開發,傳承和弘揚傳統文化,“讓群眾不僅口袋富起來,腦袋也富起來”。

晉江還加大教育投入,改善辦學條件,優化資源配置,促進教育公平,提升教育質量。同時,把生態作為城市的最美底色,開展植樹造林、清水淨海、治汙減排、環衛保潔4大專項行動。目前,晉江市區綠化覆蓋率已達44.04%,綠地率達39.93%,城市空氣質量優良率長期保持在97%以上。

“我們不只是經濟發展了,文化生活也變得更加豐富多彩,居住環境更好了,人民群眾的幸福指數非常高。”晉江市陽光社區黨委書記王金聰說。

民生舉措更實在、更走心

“這是百福牆,建於明代,牆上佈滿了用碎瓦拼成的‘長命百歲’‘福壽延年’等字樣。”6月15日,在晉江市新塘街道辦事處主任謝建智帶領下,記者來到了正在建設的梧林古村落保護髮展項目現場,百福牆、德衛宅、僑批館、五層厝、槍樓等一座座古建築,展現著古村落的獨特魅力。

“村裡的原住居民們仍會在這裡生活,從事民宿、餐飲等工作。”謝建智介紹,在保護古村落整體風貌的同時,也會延續傳統居住生活功能,保持當地的生活習俗,並改善道路交通、環境衛生等基礎設施條件,提高人居環境。這樣既能夠實現“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又能夠提高當地村民的生活水平。

增進民生福祉是發展的根本目的。在發展過程中,晉江不斷加大民生保障,不讓一個貧困群眾掉隊。

今年71歲的施麗程,家住晉江市英林鎮西埔村。6月13日,她來到晉江市慈善總會,幫助她的侄子洪祖奕領取補助金。“我侄子得了肛腸癌,家裡還有兩個小孩,這次幫他們領了5000元,心裡很感激。”施麗程說。

晉江市慈善總會會長龔子猛介紹,慈善總會已累計投入善款16.06億元用於各類慈善工程和慈善公益事業項目,受助困難群眾近17萬人次。

“去年我們統籌投入民生資金74.65億元,加快補齊民生短板,民生舉措更實在、更走心。”劉文儒表示,晉江強化共建共享,突出“待遇均等化、保障全覆蓋”“城裡人鄉下人一個樣、本地人外地人一個樣”,每年將65%以上本級財力投入民生領域,構建完善就業、教育、醫療、住房、安全、環境和社會保障7個民生體系。同時,晉江還對新增的貧困人口全部納入低保,由政府進行兜底,推動農民市民化、外來人口本地化、民生保障一體化,實現發展成果全民共享。

(本報晉江7月12日電 本報記者 劉坤 高建進 胡其峰 劉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