螺旋擠土灌注樁頂混凝土冒水泡現象的原因分析及防治措施

供完混凝土不給錢?陳年舊賬怎麼辦?

專業建材欠款法律催收,和解調解快速回款!

“零風險、全墊資;先服務、後付款”

全國領軍建材行業法律服務機構:曠真法律集團


《混凝土》2014年第六期

螺旋擠土灌注樁頂混凝土冒水泡現象的原因分析及防治措施 丁吉臣;丁鵬超;趙倩;155-156

【作者】丁吉臣; 丁鵬超;趙倩;

【機構】威海建設集團股份有限公司;

【摘要】螺旋擠土灌注樁在當前樁基礎施工中廣泛應用,其成孔及灌注過程多數情況下是在水位以下進行的,由於混凝土凝結過程中,水、氣、土等存在壓力平衡的時效性,施工過程無法直接觀察,比較容易出現樁身縮頸、樁頂冒水泡、混凝土強度不足等質量問題。 更多還原

【關鍵詞】 混凝土樁頂冒水泡; 原因分析; 防治措施;

引言

建築規模的日益擴大對基礎工程的承載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螺旋擠土灌注樁具有施工簡單、速度快、承載力大等優點已被廣泛用於高層建築、橋樑等基礎中,因樁基礎施工工期較短,地質條件複雜,不能及早的發現樁身混凝土質量問題,由於施工過程中樁頂混凝土冒水泡的原因,導致部分樁頂縮頸、蜂窩麻面、使樁身承載能力下降,因此,本文針對該問題進行了分析,找出原因並研究和探索防治措施,進行了探討。

一、樁頂冒水泡的原因分析

1、水下混凝土灌注過程中,混凝土進入導管速度過快,過猛,排氣不充分,部分空氣悶在導管內混凝土中,在樁身內形成高壓氣包,其自身浮力或導管起拔等外力的作用下,在混凝土內不斷上升,並攜帶部分遺留在氣包的水往上冒。

2、水下混凝土灌注和鋼筋籠反插過程中,導管和傳力杆提升過快,沿導管或導杆周邊出現漿體集中通道,隨混凝土骨料自重下沉的自密實過程,多餘的漿體隨集中通道上返,使得樁頭冒漿冒水。

3、混凝土配合比當中石子粒徑大於20mm,級配不合理,坍落度超過220mm,膠凝材料用量少於300㎏/m3,混凝土處於離析狀態。

加上不透水地層的影響,多餘的水分擴散不到周邊地層,向樁頂冒水泡。

4、對於擠土工藝而言,在透水、透氣性差的地層成孔過程中,隨鑽具擠壓,易形成孔隙壓力水,混凝土灌注後,壓力、水氣、樁周圍土壓回彈,與混凝土的自重相互平衡過程中,會導致水氣沿樁體上升。

5、鑽桿提升的速度太快,大於1~2.5m/min的上提速度旋轉上提,並沒有與混凝土泵送量相匹配。

6、泵管佈置不合理,管路太長,彎管太多,使輸送泵的出口壓力減小,或混凝土的泵送不連續,發生了間斷的現象存在,使導管內產生氣包。

7、地質資料相關數據掌握不全,澆築混凝土時未有應對措施,澆築混凝土時相互配合不當,如:提鑽速度與混凝土澆築速度不匹配。

以下為施工現場螺旋擠土灌注樁頂混凝土冒水泡圖:

螺旋擠土灌注樁頂混凝土冒水泡現象的原因分析及防治措施

螺旋擠土灌注樁頂混凝土冒水泡現象的原因分析及防治措施

螺旋擠土灌注樁頂混凝土冒水泡現象的原因分析及防治措施

二、防治措施

1、調垂直鑽桿,檢查出漿口的閥門是否正常,關好閥門。

2、混凝土泵送符合《混凝土泵送施工技術規程》(JGJ/T 10-2011)的有關規定,泵送是重要環節,施工時必須經常檢查。

3、混凝土配合比當中粗骨料最大粒徑5-20mm,針片狀顆粒含量不宜大於10%,嚴格控制坍落度,180-220mm。

砂率宜為35%~45%,膠凝材料用量不宜小於300kg/m3。

4、螺旋擠土灌注樁施工記錄中應詳細記錄每根樁的:樁號、樁徑、樁長、下鑽時間、提鑽時間、混凝土泵送量、收鑽時電流。

5、下鑽時動力電流的大小反映了土體對鑽具產生的摩阻力,因此能表明該施工地段每一層的實質情況,這些數據應記錄、保留,為柱身質量提供信息。

6、在提鑽的同時,採用混凝土泵將拌制好的混凝土或砂漿泵送入樁管內,邊泵壓邊提鑽至地面後停機。

7、保持鑽桿頂端氣閥開啟自如,防止混凝土中積氣,造成樁頂混凝土含氣泡。

8、灌注管路避免過大變徑和彎折,儘量減少彎管,使輸送泵的出口壓力增大,確保混凝土泵送連續,使導管內不產生氣包,每次拆卸導管都必須清洗乾淨,加強施工管理,保證前後的配合緊密,及時發現和解決問題。

9、成樁過程中,嚴禁間歇式泵料,可採取配備儲料罐等措施,避免中途停機,尤其要避免在沙土和黏土層內停機。

10、嚴禁先拔管後泵料,適當放慢提鑽速度,應保持在1~2.5m/min的上提速度旋轉上提,並須與混凝土泵送量相匹配。當鑽尖距地表1.5米左右時可以停止混凝土壓灌,並由鑽具的混凝土芯管中剩餘混凝土繼續進行樁孔灌注,樁頂混凝土超灌高度不宜小於300mm。

11、採取加大混凝土泵量的措施,保證鑽桿內在0.1m3以上的泵料,且鑽桿孔內混合料高度始終高於鑽桿底出料口。

結論:

(1)由於工程地質條件的限制,應根據工程的不同特點、不同的地質條件、不同的樁基位置、不同的混凝土配合比及骨料含量等因素決定,因此在樁基礎施工中,應詳細分析地質報告中的條件,嚴格控制樁基礎施工工藝,及混凝土泵送施工技術規程,在施工過程中應多試驗、多積累施工經驗,找出相應的原因,制定相應的控制措施,從而減少樁頂冒水泡的事故發生。

(2)從小應變或抽芯,觀察樁身質量及產生原因、部位、與地質條件、施工工藝、操作要點等。更加細緻的對照,以便查找原因增加補救措施,解決混凝土強度不足等質量問題,樁基工程均應嚴格按照相應的技術規程施工,確保樁身混凝土質量,達到設計要求。

參考文獻:

[1] 螺旋擠土灌注樁技術規程,DBJ14-091-2012,山東省住房和城鄉建設廳,2013-02-01.

[2] 混凝土泵送施工技術規程,JGJ/T10-2011,中國建築工業出版社,2012-3-1.

[3] 普通混凝土配合比設計規程,JGJ55-2011,中國建築工業出版社,2011-12-01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