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FO的獨立可能嘛?

煮熟的鴨子總是嘴硬,ofo再度拒絕滴滴的收購要約,戴威秀了一把壯士豪情,風蕭蕭兮易水寒,堅持獨立運營兮我堅強。

OFO的獨立可能嘛?

他說:"雖然艱難,但這不是他一生中的'至暗時刻',他最嚴峻的考驗是應對早期共享自行車行業發展的挑戰。"不過我想他可能會因為另一盤棋不得不咬牙堅持下去。

不過我們分析一下,ofo有獨立的決心,但是否有獨立運營的商業環境呢?

壹、獨立單車業務能否盈利

對比競對數據。美團收購摩拜時,藍鯨TMT公佈的摩拜財務報表顯示,截至2017年12月,摩拜持有現金37.52億元,欠供應商10億元,挪用用戶押金60億元。另外,目前摩拜日訂單不足1000萬單,每月運營支出超過4億元,2017年12月單月營收為1.1億元人民幣,平均每車每天僅週轉1次。鑑於單車報廢導致訂單規模下降,為了維持訂單不下滑,需要每年投入8億~10億美元的運營費用和固定資產投入。

哈羅單車楊磊爆摩拜2017年12月數據說,1.1億營收,成本5.6億,月度虧損4.5億。

共享單車市場每年會週期性遇到天氣影響而出現。但以這樣的數據表現,就算到4-5月天氣不冷不熱適合騎車的季節,摩拜單純靠單車無法達到盈虧平衡。

OFO的獨立可能嘛?

ofo目前有員工2000人,再加上遍佈各城市的運維支出,舊車折損,網傳ofo開始裁員節流,減少新車投放,但是要做到自給自足,恐怕很難。

貳、做成平臺的機遇已經失去

戴威提出過,要讓共享單車遍佈全球每一個角落,提出了連接單車的理念。就是ofo成為一個平臺,連接各家的單車。但隨著市場環境變化,理想實現的可能很飄渺。

相當長的一段時間裡,共享單車不會再有新品牌入圍,摩拜和哈羅不會加入ofo的平臺,其他中小單車已經倒閉或半倒閉階段,便利蜂屬於異類,做的根本不是單車生意,而是新零售。

而且高德、滴滴已經將"連接單車"理念做了局部實現,作為自己大出行戰略的一部分。美團王興攻擊過ofo,認為連接單車概念不存在,沒有意義,他買了摩拜做了打車,他正通過單車、打車做連接生活的概念。

不管從哪個角度,這些大佬活學活用了ofo的理念,而讓ofo失去了獨做的意義。

叄、缺乏增長空間

移動大數據機構QuestMobile 4月19日發佈《2018中國移動互聯網春季報告》,其中顯示了共享單車行業的最新數據,3月ofo月活躍用戶達2620.55萬人;摩拜月活用戶為2217.05萬人;哈羅單車月活用戶為510.84萬人。

ofo是第一,但第一也有貶義的解釋,那就是等待被超越。共享單車在中國市場已經得到了充分競爭,ofo自己提供的數據,用戶數約2億,連接全球超過1000萬輛共享單車,日訂單3200萬,在國內180餘座城市運營。哈羅聲稱在國內220座城市運營,可以說有騎車需求的地方都覆蓋了。中國市場佔了ofo 95%的業務量,中國已經被ofo圈完了,ofo最大的考驗就是沒有增長空間。

此時若著力打海外,誰又能支持ofo繼續任性圈新市場呢?據圈內朋友介紹,目前國內共享單車打海外市場的虧得比國內嚴重。

OFO的獨立可能嘛?

相反國內市場份額會被哈羅用各種手段蠶食。防守戰歷來都是失去,只是多少的問題,ofo努力做到的只能是減少、延緩被吃而已。來自哈羅、青橘的免押金就是ofo當前巨大的考驗。ofo佔據的180座中國城市,大部分是中小城市,沒有政策鴻溝限制無押金的介入。一旦免押金成風,在這些城市ofo就會折損競爭力。

肆、如何保住ofo的流量價值

美團收購摩拜,滴滴和阿里相繼投資ofo,看上的是APP端口用戶流量價值,大家都希望ofo為自己的大業務版圖導流,或者至少不讓這一導流端口為別人所用。

ofo的流量是有價值的,但這些流量隨著時間,沒有保值反而在貶值。用戶開始習慣在滴滴或者高德的界面打開小黃車,這是一種損失。其他競對滲透也只是時間問題。在移動互聯網領域,大家都在拼命滲透,有一個好聽的說法,叫以用戶為中心,就是用戶需要什麼,我們就提供什麼。例如攜程說用戶需要接送機,於是它們就進入網約車。

根據現在時髦的說法,就是超級APP,要讓用戶儘量用最少的APP完成全部需求,最好只打開一個APP即可。一方面競對在蠶食單車這種需求流量,另一方別人在用自己的APP蠶食用戶打開ofo的流量(如高德、滴滴)。

ofo現在坐等流量貶值。

ofo想靜靜,但未必市場能給你靜靜的機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