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珅 劉培林:深化「放管服」改革 推動高質量發展

今年6月28日國務院召開全國深化“放管服”改革轉變政府職能電視電話會。會議總結了近年來“放管服”改革取得的成效,分析了當前存在的問題,部署了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深化“放管服”改革的重點工作。這些部署對於加快政府職能深刻轉變,促進政府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推動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一、十八大以來“放管服”改革取得明顯實效

黨的十八大以來,按照中央全面深化改革的決策部署,以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更好發揮政府作用為目標,我國著力重塑政府和市場關係,以壯士斷腕的勇氣發起了一場“放管服”相結合的刀刃向內的改革攻堅。

一是大力推進簡政放權,減少政府審批,放寬市場準入。廣泛聽取各方意見,精心設計組織,加強督促檢查,突破多種阻力,大幅度減少政府審批,全面清理規範各類行政許可,徹底終結非行政審批,著力推進商事登記制度變革,探索實施“負面清單”制度,放更多的權給市場、企業和地方政府,最大限度地拓展市場作用空間、釋放企業發展活力、發揮好地方政府的作用。在簡政放權過程中,力求做到精準放權,把應該由市場決定的事項放給市場,把應該由地方政府決定的事項放給地方政府;力求做到協同放權,涉及同一需要下放事項的有關部門相互配合,同步放權;力求做到有序放權,專業性比較強的審批事項的下放,與基層公務員培訓結合起來,確保被下放的審批事項能夠“接得住、管得好”。

二是堅持放管結合,轉變政府管理理念,加強事中、事後監管,做到科學地管、有效地管、適當地管、簡約地管。根據改革發展提出的新要求,以三個“主動”改進政府管理,提高政府管理效率。主動糾正了監管錯位,轉換了政府角色,將監管重心後移,由嚴管市場準入到更多注重市場秩序監管。主動改進了政府監管體系,建立跨部門、跨行業的綜合監管體系,整合監管職能和執法力量,構建統一、權威、系統的監管制度。主動創新政府監管方式,運用互聯網、物聯網、大數據、雲計算等現代信息技術,推行“互聯網+”“兩隨機、一公開”等新型監管模式,提高監管效能和公正性。

三是重塑政府職能,提高服務供給能力。著眼於為民眾提供便捷高效、公平可及的公共服務,以再造服務流程、整合服務資源、共享信息數據、增強功能聯動性為重點,大力推進服務性政府建設。部署實施“一窗受理、一站服務”、承諾辦理時限等制度,全面規範改進行政審批服務。推進信息系統跨部門、跨地區、跨層級整合,建設全國統一政務服務平臺,推動信用、人口信息等領域實現數據共享。

“放管服”改革進一步夯實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制度的基礎。

一是重塑了政府和市場的關係,實現了政府管理經濟方式的變革。國務院部門累計削減行政審批事項比例達到44%,非行政許可審批徹底終結,中央政府層面核准的企業投資項目減少了90%,中央政府定價項目縮減80%。通過簡政放權和完善監管體系,變革監管方式方法,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作用顯著增強,政府管理“重事前、輕事後”“重審批、輕服務”的舊格局發生了較大程度的改變。

二是重塑了政府和社會的關係,改進了政府服務社會的方式。截至目前,有關部門已設立政務大廳42個,全國縣級以上政府設立政務大廳3000餘個,覆蓋率超過94%;職業資格許可和認定已累計削減70%;絕大部分不合理的循環證明和反覆證明已被清理。優化政府服務方便了群眾和企業,提高了人民群眾對政府工作的滿意度。

三是提升了政府效能,推進了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

減少了政府對微觀經濟事務的管理,增強了政府監管市場運行的能力,提高了政府服務社會的水平,將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推上了新的臺階。

二、進一步深化“放管服”改革是新時代實現高質量發展的必然要求

黨的十九大報告作出了“我國經濟已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這一重大判斷。在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新時代,要實現高質量發展,必須著力轉變發展方式、優化經濟結構、轉換增長動力,提高經濟發展質量和效益。要實現這些目標,就必須持續深化推進“放管服”改革。

實現高質量發展,就要通過深化“放管服”改革,促進經濟發展方式轉變。過去我國在中低收入發展階段,依靠要素低成本優勢和大量物質投入實現了快速的規模擴張型增長。隨著發展水平提高,我國的低成本比較優勢逐步變化,資源環境承載能力已經達到或接近上限,人民對高質量、多元化、個性化的產品和服務需求也更加迫切,調整經濟發展方式勢在必行。深化“放管服”改革,有助於繼續完善公平競爭的市場環境,倒逼企業提高產品和服務質量,有利於激發市場更大活力,提高供給體系質量,有益於推動需求層次提升,使需求潛力更加充分地釋放,使經濟發展在新的更高水平實現供需動態平衡。

實現高質量發展,就要通過深化“放管服”改革,促進經濟結構優化升級。隨著我國經濟不斷髮展,我國經濟結構不協調的問題日益凸顯。傳統產業供給能力大幅度超出需求,新興產業、服務業、小微企業發展的空間還遠未達到。經濟結構要優化升級,就要通過深化“放管服”改革,建設統一開放、競爭有序的市場體系,使勞動力、土地、資金、資源等各類要素在行業內、企業間、區域間實現更高效率配置。

實現高質量發展,就要通過深化“放管服”改革,促進經濟增長動力轉換。近年來我國資源要素供需形勢發生重大變化,生態環境約束更加強化,要實現高質量發展,必須轉換增長動力,把創新作為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推動增長動力變革,就要通過深化“放管服”改革,進一步打破行政性壟斷,防止市場壟斷,確立競爭政策的基礎性地位,使新技術、新產品、新業態、新商業模式獲得更加高效穩定的制度基礎和更加優厚的發展條件支撐。

三、突出重點,進一步深化“放管服”改革

為推動高質量發展,今後要突出重點,進一步深化“放管服”改革。

第一,圍繞培育高質量增長點進一步簡政放權。要對標世界先進水平,進一步提高企業開辦的審批效率,並在全國實施“證照分離”改革後,著力推動“照後減證”。清理工業產品生產許可證,並加快向產品認證轉變。繼續推進投資項目審批改革,對於審批和核準事項中不必要的要取消,需要保留的要提高辦理的效率。具備條件的地區可以實行投資項目進行整體的區域性評估,取消或降低對區域內的投資項目的評估要求。結合新一輪機構改革,強化對相關政策的公平競爭審查評估,打破各種或明或暗的地區分割,消除部門、地區或性行業為了自身利益限制排斥競爭的壟斷性行為。進一步推進減稅降費,特別要治理各種中介服務的亂收費行為,斬斷“紅頂中介”與暗中依附的行政機關之間的利益關聯,清理事業單位、行業協會商會收費。

第二,圍繞促進公平競爭和優化市場秩序進一步改進監管。在簡政放權的同時,創新監管理念和方式,提高監管能力,切實提高監管的水平。在科學抽樣的前提下實施“雙隨機、一公開”,規範市場執法行為,提高監管效率。變職能部門分別監管為跨部門綜合監管,著力推動監管信息共享,運用信息化手段提高監管效率。加強對新興產業的理論研究,借鑑國際先進的監管經驗,提高監管機構的能力,避免懶政,按照包容審慎的原則對新興產業、新興業態分門別類制定包容審慎監管的模式和標準規範並加以實施,促進新興產業健康成長。

第三,圍繞便利企業和居民辦事和提高公共服務質量改進政務服務。清理和取消各種不必要的證明事項,便利居民和企業辦事,做到企業和群眾“辦事不求人”。縮減包括不動產登記在內的事項的辦理時間。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建設“數字政府”,提升政府服務效率,減輕群眾和企業辦事的負擔。在養老保險、醫療保險等領域儘快實現不同地區聯網辦理。著力為創業創新活動提供針對性的服務,形成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良好生態。對一些大型製造業企業探索的多種形式的“雙創”活動,也要根據其需求給予充分的服務保障。各級政府要順應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要求,提高公共資金使用效率,完善基本公共服務體系,為群眾提供公平可及的公共服務;並調動市場力量增加非基本公共服務供給,並強化服務質量的監管。要在確保政務網絡和數據信息安全、保護好商業秘密和個人隱私的前提下,以國務院部門信息和數據共享帶動各地各部門的信息和數據共享,形成全國一體化政務服務平臺。(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發展部 賈珅 劉培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