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千億市場,有些玩家輕鬆年賺2億,有些血本無歸……

這個千億市場,有些玩家輕鬆年賺2億,有些血本無歸……

文 | 米格

在農村金融領域,有一個賭局。

若是贏,小玩家也可以一年收入2億;若是輸,大玩家則可能頃刻間,滿盤皆輸。

該領域,就是未曾顯山露水的農業保險。

在這個千億市場中,一直不缺悶聲賺大錢者。

而最近,這個壟斷趨勢正在被改變。

大批互聯網玩家開始加入這個“賭局”,他們能開墾這片特殊的土地嗎?

01悶聲賺兩億

“2017年,我們農險保費收入,超過了2億元。”農險機構的一位離職員工周成,透露了這一驚人數據。

而這家公司,只是某省一個地級市的農險分公司,員工剛足百人。

他們竟在一年內,悶聲賺了2億元,幾乎達到了泰康在線,全年原保費的1/8。

這個千億市場,有些玩家輕鬆年賺2億,有些血本無歸……

農險市場,實在是一片特殊而弔詭的土地,這裡實在不缺悶聲賺大錢者。

農業保險,這片市場有多大?

保監會數據顯示,自2007年到2016年的10年間,我國農業保險保費收入,從51.8億元增長到417.12億元,增長了7倍。

“未來,農業保險的市場,預計可達到千億元級別。”多位業內人士預測。

但是要賺到這個錢,卻十分不易。

“每個農險機構都有自己的地盤。”某農村金融公司的CEO餘曄稱,大家分而治之,界限明顯。

這個行業的潛規則是:政府一般會將機會,給本省的農險機構,地盤意識極為明顯。

周成也直言不諱:“我們公司跟地方政府的關係很強。”

農業保險在我國,都是政府補貼,具有公益性。

這其中,有肥肉,也有硬骨頭。

有時候,一些地區政府就公開招標,將一些肥肉送到當地的農保公司的嘴裡。

周成說:“政府招一次標,通常會綁定2~3年的合同”。

“前幾年,我們公司在當地就是一家獨大。”周成透露,其市場佔有率,高達90%。

可見,農業保險是一片需要強大靠山的市場。

光有靠山還不夠,還需要地域優勢。

周成介紹,他們公司險種以水果、家畜為主,如荔枝、豬等。

而當地是豬養殖與水果生產的大市,“農業年產值約380億元。”

當地的農險意識很強,因此市場巨大。

除此之外,還有最為重要的一個因素,就是:天氣。

“這裡是颱風高發區”,周成認為,“一旦有颱風,公司一夜之間,就可能賠穿。”

行業從業者們稱,農業保險猶如一場“豪賭”。

在這個賭局裡,需要拜天拜地,求風調雨順。

“天時地利人和”,農業保險就是這樣的一片市場,當同時具有這三個要素時,這片傳統、公益的市場,將產生鉅額利潤。

一個小小的地方農險公司,就可年利潤2億。

不曾顯山露水的農業保險,背後隱藏著巨大的利益漩渦,正在吸引著一批又一批的玩家入局……

02一場博弈

面對這麼一片多金,但尚未開墾的土地,很多互聯網玩家正在嘗試入場,試圖打破“豪賭”的困局。

今年2月,中國平安推出了“農險+科技”的服務模式,嘗試通過科技,去提高承保、賠付等環節的精準程度。

除了巨頭之外,不少初創公司開始涉足這個領域。

這個千億市場,有些玩家輕鬆年賺2億,有些血本無歸……

3月,經緯中國、以太資本等投資方入駐了農險創業公司“一米農險”天使輪。

這些信號,都說明農險的商業化,在不斷推進。

科技真的可以撬動農業保險這片特殊的土地嗎?

“恐怕困難重重,難以撬動。”多位行業從業者都如此認為,因為這片市場實在太過複雜。

早在1982年,中國就開始出現了農業保險項目。

過去的36年間,我國農業保險機構,並沒因為政府支持一路平坦,反而困難重重,寸步難行。

這首先要歸因於,農險數據缺失,收集難度極高。

就連現在國家統計出的,18億畝耕地數據,可能都存在一些誤差。

“這是因為,很多農民並不知道,只要能種植農作物的土地,就算耕地,如後院的小菜園。”樂錢的CEO王煒稱。

這就導致,一些農戶可能會少報耕地面積。

當然,也會存在一些農戶為了得到更多的補貼,而多報耕地面積。

而耕地數據,還是最可勘測的一項數據,在農業領域,還有大量難以收集的數據,比如天氣、收成等。

而所謂的保險,本質就是建立在“大數法則”上的一項概率遊戲。

沒有數據,如何計算概率?

擺在農險面前,是一個孤立無援的境地。

除了數據缺失,我國農業市場也頗為複雜。

我國實在是地大物博,跨一個省,就像跨一個國家一樣,其地理特徵、農業生產,都是天壤之別。

分散的農業,就像賭局裡亂丟的棋子,不僅雜亂,還沒有章法可循。

“在中國,同一農作物,在不同地域,所承受的風險是不一樣的。”王煒表示。

比如東北,就可以大面值種植單一農作物,天然災害少,保險就相對好做。

不同地區的險種產品,迥然不同。

比如,針對海南香蕉的產品,更多是防範颱風風險;而同樣的香蕉保險產品,到了雲南,就變成了防發黴風險。

同一農作物的保險產品,在不同地方,需要重新進行數據勘測、重新創造險種。

而險種,還得隨時調整。

比如一段時期內,吉林某地區種植藍莓火熱,保險機構著手針對藍莓創造險種。

可是,當險種經過勘測、審核、報批等層層手段下來後,這個地區已經不再“藍莓熱”了,“大家都開始砍藍莓樹了。”

這還不是最鬧心的部分,農村市場的“封閉和落後”,也拖慢了他們的腳步。

“我們的業務員去銷售農業保險的時候,簡直比登天還難。”某農村保險推廣員趙志河稱。

很多農業保險,國家已經給了補貼,“價格已低得不可想象,很多保險,只要3塊錢每畝,但是農民還不願意買。”趙志河說,他們都抱有僥倖心理。

他就磨破了嘴皮,去講各種案例,也很難動搖他們。

直到農民遭遇一次自然災害,顆粒無收之後,第二年才對保險有興趣。

“所以,現在農險機構通常會將目光鎖定較大農場,小農戶的生意,實在太不好做了。”周成表示。

而這場豪賭中,最大的不確定性,來自自然災害。

一朝遇天災,滿盤皆輸。

“雖然,現在國家賠率補貼是80%,但就這20%的賠償,也夠保險機構緩幾年的了。”王煒也表示,“每畝地3塊錢,保險機構要賠280多元錢。”

“農險不好做,有的時候真的可能要,拜天地,求風調雨順。”這句話成為行業從業者的共識,短期盈利容易,但長期盈利,卻很困難。

儘管是千億市場,但因為數據不足、產品複雜、再加上農民的保險意識不足,開掘的阻力太大,障礙太多。

03未來之路

農業保險的壁壘太深。

“這麼一片市場,就連傳統的農村保險的玩家,都沒吃透,更何況互聯網玩家?”因此,對於互聯網創業者的突然進攻,傳統從業者毫無在意。

“這個行業確實很難切,但並不是毫無可能。”某農業保險的創業者稱。

這個千億市場,有些玩家輕鬆年賺2億,有些血本無歸……

儘管數據缺失,但隨著農村金融的步步深入,數據的收集和重構的版圖,已開始點滴建立。

而深入農村的巨頭們,如京東和阿里,也都將農村保險視為他們農村戰略的一環。

“一旦數據量上來,用技術改變傳統的農業保險,是完全有可能的。”該創業者稱。

另一方面,除了技術創新,互聯網玩家還在嘗試產品創新。

譬如,近年火熱的指數保險。

舉個例子,假設給一個農戶設定每畝地產值100元,如果沒達到,就按照一定的比例賠償;

還有一種神奇的“氣溫險”,比如約定一個溫度,如果持續一定的天數,就給賠償。

這些創新的保險,相對來說更好操作,因為理賠的勘察成本要低很多。

另外,王煒還認為,“互助農險”也是一個好的出路。

比如,在長江中下游地區,不少農戶聚在一起為水產保險,每家出200元,哪家虧了錢,就從200元中出錢,給他賠償。

而互助保險的運營成本,可能要遠低於普通保險公司。

互聯網玩家還有其他野心。

“我們從來沒想過靠農險來賺錢”。某農業保險的創業者稱,他們正在嘗試通過農險,切入農村市場,佈局其他金融產品。

比如貸款、融資租賃等。

除了橫切之外,他們還準備豎切。

比如,開拓保險的品類,比如農民的健康險、車險和壽險等。

這個千億市場,有些玩家輕鬆年賺2億,有些血本無歸……

無可否認的是,農村市場正在被點滴喚醒。

而喚醒的工具,就是兩個法寶:金融和科技。

保險是農村金融中重要的一環,儘管看起來,只是剛剛起步,但一旦深切下去,依然可能是富足金礦。

(應受訪者的要求,文中部分人名為化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