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中國「雙十一」線上銷額遠超美國「黑色星期五」?

雙十一本身就是電商節,而美國的黑五由來已久,一開始就更偏重於線下購物。帶著帳篷排著隊,在瑟瑟寒風中等待商店開門才是早期黑五的正確打開方式。直到2015年,黑五線下銷量是

675億美金,而線上只錄入29億美金。

另外,雙十一的銷量更集中於當天(見下圖)。

如何看待中國「雙十一」線上銷額遠超美國「黑色星期五」?

IT小牛

黑五經過長時間的發展,已經變成了感恩節+黑五+Small Business Saturday+Cyber Monday的組合拳。由於Small Business Saturday更注重於線下,這裡暫且不表。只看線上銷量,不難發現,感恩節、黑五、Cyber Monday的銷量是平分秋色的。

如何看待中國「雙十一」線上銷額遠超美國「黑色星期五」?

IT小牛

把這兩個不公平擱在一邊,只審視雙十一和黑五的當天線上銷量,為什麼誕生於2009年的雙十一爆發性增長,而由來已久的黑五線上銷量增速緩慢呢?

事實上,這種差異說明了小而美對巨頭的絕對勝利。

中國的電商,創造了無可比擬的平等:他們幫助曾被大品牌擠出渠道、奄奄一息的小品牌重新奪回領地,而小品牌則通過形成一條肥而長的尾巴為電商平臺創造流量和收入。

淘寶天貓不僅是超級流量入口,更扮演著初創品牌孵化器的角色:初期對盜版的寬容,讓小品牌完成了模仿-設計-自主品牌的三級跳。後期和微博的整合,讓網紅能夠快速套現人氣。在淘寶天貓上,小品牌同樣享受著另一項重要福利:它們能夠在較低的資本投入下,獲得與大品牌相仿的曝光率。

雙十一更凸顯了這種平等。

在天貓上計算各品牌銷售額佔比:

如何看待中國「雙十一」線上銷額遠超美國「黑色星期五」?

IT小牛

對兩條曲線的偏度(skewness)進行計算,雙十一的偏度(skewness=13)低於整年偏度(skewness=23),分佈更為均勻。這說明小品牌在雙十一時獲得了更大的曝光,從而貢獻了更多銷售佔比。

在品牌女裝類目下,電商發家的韓都衣舍(2006)、裂帛(2006)、Amii(2008)紛紛躋身雙十一前20。

如何看待中國「雙十一」線上銷額遠超美國「黑色星期五」?

IT小牛

從創始時間看,這些“網紅”品牌都非常年輕。2006阿里風起,10年後仍然在創造財富神話。對這些品牌而言,脫離阿里直接走線下,搞定各地銷售渠道就非常令人頭大。如果這些品牌生於美國,初期網絡營銷和網站引流的成本,就足夠嚇人。這些依託阿里平臺的品牌,相較美國的新生品牌可謂幸福太多,其相應的銷量也更可觀。2015年,韓都衣舍營收

12.6億人民幣,裂帛5.46億,而美國的時尚新貴Everlane的營收則在5000萬美金左右。

在美國,黑五更多是大商場、大品牌的舞臺。大商場線上的折扣,往往不如線下吸引人。而進入大商場的渠道,對小品牌來說非常困難。大品牌自有線下店鋪、網購平臺十分完善,具有很強的排他性。小品牌想從大品牌的線上線下平臺上分一杯羹近乎天方夜譚。 亞馬遜這樣的綜合平臺上,黑五主推的仍是耳熟能詳的品牌。服飾、鞋具和珠寶(Clothing, Shoes & Jewelry)中參加黑五促銷的品牌大概在3800個左右。而在天貓上,單是在雙十一產生銷量的女裝品牌,就有12323個。

這裡有一個有趣的發現。天貓雙十一銷量top 1%的銷售額在400億人民幣左右,和感恩節、黑五、Cyber Monday的線上總銷售額(74億美金)相近——黑五線上遜色於雙十一,是因為top 1%的品牌勢力過於強勢,沒有留給小而美髮揮的餘地。

工業時代,所有資源都為“大”服務:巨頭、壟斷、渠道。信息時代,所有平臺都為“小”服務:自媒體、網紅、共享經濟。而阿里這樣的所謂“巨頭”,也不過是為“小”商家服務的平臺。

雙十一為什麼能打敗黑五?總結起來也不過一句話,得“小”者得天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