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茶去,無問東西,拷問靈魂

今天從西寧飛太原,去五臺山朝臺。人確實是無去無來。佛,寫滿黃箋宣紙,它們是經文。去無來,無有去,恐怖如何堪破? 

佛坐在金光裡,等信徒的虔誠跪拜。肉體與虛靈,走遍這個世界的路,尋找一處淨土——難道無去無來?我要抓住慈悲,心念無有牽掛。

像茶,在儀式中,在山水之間。茶是常識,像佛住在心裡,茶感知身體。

吃茶去,無問東西,拷問靈魂

東海先生評論我的《雙江勐庫黃金茶“冰島老寨”的審論》中說:“一龍兄闡述冰島茶的本性,即本來是茶本體與時光的結合,但現在似乎變成了江湖世道與時間的裹挾,讓冰島變得黃金般貴,已談不上所謂的茶文化。那麼既然存在這個問題,如何解?一龍的文章求真平實,就是一副解藥。”

吃茶去,無問東西,拷問靈魂

我曾寫了這幾個斷句:1、好看的條索和餅面會誤導你的判斷;2、味覺思維和體感反應是自然的合一;3、經驗的界限,形成了審評的概念;4、大葉種樹齡的差別用科學方法難以證明;5、千年古樹茶那是科普的意義而存世寥寥無幾;6、1980年代之前的傳世普洱應在中國茶葉博物館裡供人瞻仰而非飲品;7、傳奇普洱老字號1950年代到1990年代之間都是斷代的,復興那是痴人說夢;8、商人的謊言和每年都在生長的樹葉在持續的對抗;9、所以這不僅是知識與經驗,要看你自己喝的感受。

吃茶去,無問東西,拷問靈魂

在寫《天下霸唱老班章》之前,有一天在北京我喝醉了,寫了一段論老班章茶段醉話,原文照錄:1、一個巔峰的時代裡的悖離;2、茶皇帝從登基到駕崩一般十幾二十載;3、幻想它成了普洱茶的不老神話正中當下的論調;4、我喜歡皇權和君輕民重的史實;5、魚龍混雜的老班章只是一個名稱;6、我有辨識老班章的基本能力;7、老班章一定是普洱茶的一種宗教;8、信仰崩塌的時刻談論它。

吃茶去,無問東西,拷問靈魂

去年某日喝茶是這樣記之:又品2001年紫大益四號青餅,煙火味重,但味儼,茶不語。2015年春德欽號茶王樹厚重感甜感細膩感高度統一。2000年易武(順時興張毅監製)茶湯厚度略淺,茶餅芽葉粗,乾淨的老茶。2007年老班章,落在喉中幽長深遠。與易武的細膩相比,它是霸蠻的茶皇。又見05年王先號革登古樹。幹倉,有喉韻,湯水飽滿,滋味醇和,微有澀味。經品研判為接近曼磚的茶,吾最好之。

我從青海門源崗卡什油菜花越野賽中跑步歸來,本來從西寧回昆明繼續寫下一篇文章《普洱茶扛把子“易武茶王樹”的解析》,中間神來一念,突然想去一趟太原,就是找山西石頭兄陪我五臺山朝臺,此兄痴普洱茶,敬畏嚴謹,至善至純,我是去向他求教的。

他看完我寫的《易武之巔薄荷塘》轉發朋友圈後有這樣一段原文:“一龍兄弟乃可愛之人,愛較勁,愛較真,易動情緒,易翻臉,如雲龍多變,但心底純樸,有趣,好玩。處之日久,可為摯友。近日,為剝開普洱真相,連連發聲,其情其文實屬鮮見。我為茶多年,既無追風之力,也無憤慨之念,安於平常,無茶不美。無處不是眾生相,茶界也不例外,怪多不怪,但見一龍文章,也不由點贊。是什麼就是什麼,乃為人為茶之底線,不必退讓。”

吃茶去,無問東西,拷問靈魂

我寫茶,如山河袈裟。一似在西雙版納茶山上長滿了很多的花兒,花瓣被風吹落在古茶樹上,我有時難以入夢,有時禪定自如,終究是靠一杯普洱茶來續命。鮮葉在手,露珠在側,茶香纏繞,我就是吃茶去,無問東西,拷問靈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