忽培元:新信息技術在廣東省「放管服」改革中的探索與實踐

日前,國務院召開全國深化“放管服”改革轉變政府職能電視電話會議,李克強總理在會上進一步明確了今後5年“放管服”的“時間表”和“任務書”,強調繼續大力壓縮行政審批時間。“放管服”改革是促進經濟穩中向好的關鍵一招,而互聯網技術和信息化手段在政務服務中的應用是疏通“放管服”改革“經脈”的重要抓手。

作為改革開放先行者的廣東,在新一輪改革開放中積極推進“互聯網+政務服務”、探索新技術在“放管服”改革中的應用,“一門、一網、一次”改革成效顯著,取得了許多值得借鑑的經驗。

統籌推進“數字廣東”建設

一,整合管理體制,籌建廣東省政府電子政務辦公室。廣東省整合原省經濟和信息化委員會大數據管理局電子政務處、省信息中心機構編制資源,籌備設立省政府電子政務辦(政府數據服務局),作為“數字廣東”改革建設工作行政主管機構;對省直各部門現有信息中心等機構進行改革,有關行政管理職能迴歸機關,負責本部門的應用需求提出、項目評估等職責。同時,動員社會力量,由廣東省移動、聯通、電信3大運營商聯合騰訊公司設立了數字廣東網絡建設有限公司,統籌全省的“互聯網+政務服務”信息系統的建設、開發、運行維護等工作。

二,推出“粵省事”,民眾指尖辦大事。數字廣東網絡建設有限公司於5月21日推出了微信小程序“粵省事”。“粵省事”移動民生服務平臺是為民眾打造的指尖辦事利器,通過微信端入口無需任何下載重複註冊只需一鍵實名登錄,即可進行高頻事項全網通辦。

截至6月20日,“粵省事”已上線服務155項,其中辦理類72項,涉及駕駛證、行駛證、社保卡、住房公積金、出入境證件(港澳通行證、臺灣通行證、護照)、殘疾人證、出生證和居住證十大證件和殘疾人、勞務人員、老年人三大弱勢群體事項。其中,30個事項實現0跑動,9個事項從跑動次數4次以上,減少為只需跑1次,“粵省事”上線1個月來,民眾紛紛點贊。

三,梳理權責清單,做到審批有數。深圳寶安區開發了審批事項權責清單動態管理系統,對涉及市、區兩級37個審批部門原有的1280項行政審批服務事項進行統一編碼,經過精簡保留了1007個審批事項,全部錄入權責清單動態管理系統。1007個事項實現了100%網上受理,100%網絡審批,實現了“讓數據多跑路、讓民眾少跑腿”。

四,政務服務實現24小時在線。寶安區各級政務服務大廳實行彈性工作時間制。工作日,晚上工作到8點;週六工作到下午2點;週日工作到中午12點。服務大廳還設置了自助服務終端,交警業務、社保查詢、港澳通行證簽註等可以24小時辦理。通過合理優化政務服務時間,提升了服務效能,為市民辦事帶來便利。

運用區塊鏈技術破解政務服務難題

2017年6月,佛山市禪城區委區政府提出打造“智信禪城計劃”,12月設立佛山市智鏈互聯科技有限公司,加快推進區塊鏈在打造“智信禪城”中的創新應用探索。佛山市智鏈互聯科技有限公司基於區塊鏈底層技術開發了“IMI”APP,推出了“我是我”信用認證體系。自然人和法人通過“IMI”APP註冊後,解決了網絡虛擬世界所面臨的人員真實身份的確認問題。

目前,佛山市禪城區完成了“IMI”APP與“零跑腿”APP、圖書館自助借還終端機、市民之窗辦事終端機等應用的對接,只要用“IMI”APP登錄驗證就如本人親臨現場的驗證效果。

禪城區開發了“區塊鏈+公正”“區塊鏈+社區矯正”等應用場景。禪城區搭建“區塊鏈+公正”平臺,實現了市民辦理出生醫學證明、學歷、學位、無犯罪證明等20項公證業務“零跑腿”,“一小時出證事項”達13項,並且在技術上杜絕假證和錯證。“區塊鏈+社區矯正”平臺,建立了公、檢、法、司橫向聯動的工作機制,把服刑人員的矯正情況記錄到“IMI”APP,倒逼矯正人員遵紀守法,同時政府為矯正人員良好的記錄背書,為他們迴歸社會創造有利條件。

用信息化手段提升政府社會治理能力

一,“一把手工程”———網格化智慧管理。深圳市寶安區服務人口553萬人,商事主體75萬家,工作總量繁重。同時寶安區面臨著城市發展、產業升級、社會轉型等壓力。如何提升社會治理能力,是擺在寶安區委區政府面前的難題。2016年3月,寶安區推行網格化智慧管理工程,並將此工作明確為“一把手”工程,全區各級各部門一把手都親力親為,著力將寶安打造為政務服務最優區。

二,小網格,大智慧。寶安將全區劃分為4833個網格。把全區的工作落實到10個街道,由街道落實到124個社區,再由社區落實到4833個網格。在每個網格配備一名網格員,每人配置1臺手持移動終端,負責巡查網格內的安監、消防、城管、交警等事件,確保隱患能夠第一時間發現、第一時間處置、第一時間解決,實現了城市的精細化管理。在智慧寶安管控指揮中心看到,網格化智慧管理實現了數據集成、運行監測、分撥處置、指揮協同、應用評價實時監控,有力提升了政府社會治理能力。

用新技術推動“放管服”改革帶來的啟示

廣東省、市、區(縣)各級政府都在積極推進“互聯網+政務服務”體系建設,一些政務流程得到優化,一批堵點難點問題得到初步解決,政務服務水平顯著提升。廣東省探索運用新信息技術推動“放管服”改革給我們帶來許多啟示。

一,將電子政務建設作為“一把手”工程,強力破除信息壁壘。以廣東為例,共有44個部門建有各自垂直信息管理系統,各自為政;國家機關各部委還建有大量垂直信息管理系統。廣東省電子政務辦(籌)負責同志介紹,李希書記、馬興瑞省長多次部署推進“互聯網+政務服務”工作,要求各部門積極共享數據,為“數字廣東”建設提供了強有力的組織保障。

二,梳理審批對象高頻事項清單,統一審批標準,優化政務服務。禪城區編制了自然人全生命週期服務事項清單共計127項,寶安區編制了區級行政服務審批項目清單共計1007項。在此基礎上,梳理高頻事項清單,制定統一審批標準,大幅提升審批效率,很多審批事項做到了“立等可取”。

三,用區塊鏈技術破解並聯審批難題。“一網通辦”“一門受理”的背後往往需要後臺各部門依次審批,效率不夠高。佛山市禪城區積極探索運用區塊鏈技術在行政審批中的應用,為各部門並聯審批提供了可能。(國務院參事 忽培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