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在飛天茅台重返2000之際:高端漲價應有節奏和溫度

這段時間,飛天茅臺酒的零售價再次突破2000元,各地媒體都對之進行了報道和解讀。綜合報道內容可知,飛天茅臺當前的一批價徘徊在1700元左右,部分終端價標到了2000元以上。

其實,就在今年春節旺季期間,飛天茅臺就邁上過2000元大關,但飽受了一波輿論肆意的批評,茅臺公司緊急出臺一系列措施為之降了溫。

現在的情況大大好轉了。夏天屬於白酒的消費淡季,茅臺在這個時候能夠重返行業調整前的價格高點說明市場有一定的為之埋單意願。

果然,相比年初“夾槍夾棒”的言論圍攻,今日輿論雖時有微瀾,但也許世界盃和清涼啤酒轉移了大家眼光,沒有人再去懷疑飛天茅臺走上2000元的合理性。

白酒棋局走至2018年中盤,終端價格不斷走高的高端白酒,依然是行業關注的焦點,以控制渠道存貨量來倒逼價格上升的苗頭,已在此刻纖毫必露。

6月15日,汾酒銷售公司營銷管理部下發通知,依據公司的整體安排部署,即日起,青花系列產品全部停止開票。據瞭解,此次停貨將進一步理順和規範價格體系,並刺激終端供貨價和零售價上漲。

6月23日起,五糧液公司下發通知稱,即日起,暫緩接受500mL裝52度新品五糧液酒訂單,具體恢復接受訂單時間待定。普五此次停止發貨的主要原因是貨源供應緊張,五糧液今年整體投放量為2萬噸,但目前的客戶訂單已超過全年計劃量。

7月12日,瀘州老窖下發通知,公司研究決定:即日起,暫停國窖1573經典裝的訂單接收及發貨。目的是保障廣大經銷客戶利益,提升經銷客戶資金週轉率,同時避免淡季經銷客戶庫存過大,進一步強化落實終端配額制。

這是近三年白酒企業停貨最為集中的一年。名酒企業引領高端白酒的“停貨潮”,以淡季停貨、旺季發貨為市場節奏,謀求價格上漲,已讓高端白酒格局有了“撲朔迷離”新劇情。

像茅臺那樣長期具備“賣方市場”的酒企,畢竟算個例,且多數白酒企業都難以模仿。為了扭轉“買方市場”,企業通過維持出貨量和價格的均衡,實現價格上行,追求較為合理的渠道利潤,是可以理解的一種手段,不應該摻雜過多的商業倫理雜音。

其實,發生在夏季的“停貨潮”,一般會在夏秋之交的中秋國慶雙節前結束。屆時,白酒企業“放量挺價”,既符合企業以高端產品優化品牌價值的定位,也避免了高端白酒市場價格的大幅波動。

但需要注意的是,即便是茅臺,其量價齊升發生的一個重要前提也是:高端白酒的有效供應低於高端白酒的市場容量(即供不應求)。

同時,即便是在高端白酒供不應求的時候,企業通過人為的控量提價,也必須考慮“人和”因素,避免過快過急過高,以免招致負面輿論。

因此我們說,高端白酒價格上漲要有步驟、有節奏、有溫度的提升在不尊重社會輿情的前提下,上漲過快對任何酒企都有風險。

茅臺也不能倖免。茅臺早先一步走出行業調整期,有著領跑行業的巨大實力,但茅臺酒價格一旦上漲過快,即便其高端需求和稀缺價值彰顯,還是會引發社會輿論苛刻的批評。

這個時候,與其抱怨和無奈,不如思考一下,茅臺的價格上漲速度,是否符合一個企業正常的節奏和步驟?從社會平抑物價角度想一想,如此過快的暴漲,真的是因為對接了正常消費需求?抑或說,價格這麼快增長,有沒有考慮到一介平民消費的“溫度”?

季老曾說過,“一瓶茅臺酒應低於工人最低工資,要做老百姓喝得起的酒。考慮到農民的人均收入,明顯是消費不起,我希望茅臺有一天,能真正做到讓國人喝得起的國酒。”他言語中的樸實、悲憫和體恤之情,應該足夠打動我們的慚愧之心。

幸好,主導“穩價”的李保芳書記一直都是特別明白的。

“弱復甦”、“強分化”、“擠壓式增長”成為行業主旋律,名酒企業們又一次站到萬眾矚目的舞臺中央,身上被審視的眼光,本來就要多一些。從行業競爭地位和銷售數據出發,提升市場份額與價格,對任何一個企業,都有著天然的合理性。

但也是在這樣的節點上,對激進者而言,理性的節奏控制,是一場關乎未來的市場大考。高歌猛進攫取市場利益無可厚非,但節奏的把握不可或缺,因為它一旦失控,是會給組織帶來巨大的衝擊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