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什麼拯救焦慮的女人們?知識付費

焦慮的女人們正在成為知識付費的主力。

當很多人對知識付費仍然停留在羅振宇、吳曉波等“高精尖”的職場達人培訓時,一波越來越豐富的內容正在影響著整體的生態。諸如美妝、親子、家庭職場平衡等針對女性群體的知識付費內容佔比正在變高。

2016年被稱為知識付費元年,這一年湧現出不少知識付費的平臺,知識能夠實實在在獲得收入。頭頭是道基金董事崔璀先後見證了估值20億的“吳曉波頻道”、擁有3500萬用戶的十點讀書等項目的誕生和壯大。

她曾無意間聽到一個故事,一位全職媽媽在丈夫碰到企業管理問題時,在網上學習了管理課程,並對丈夫遇到的問題提出了一些建設性意見。

這讓她對女性自我提升覺得感動的同時,也發現了這塊市場的商機。出於女性自我意識的覺醒,越來越多的女性選擇上課充電,而付費知識課程的易獲得、時間短、價格低等特點,迅速成為了這部分女性的選擇。

無論是遇到情感的困惑、職場的瓶頸、育兒的難題,女性們都會找到相應的課程和老師,一邊學習一邊諮詢。在這個趨勢下,不少平臺上線了針對女性群體的付費課程,也出現了更多垂直於育兒、女性職場等細分領域的平臺。

“對於男性來說,解決職場的困惑,就解決了80%的問題,但對一個女性來說,這可能僅佔10%。還有親子育兒、親密關係、職場自我發展、家庭和職場發展衝突等等,這意味著更多不同的課程,和更垂直的社群。”崔璀認為。

但目前無論是針對哪個群體的付費課程,都還存在著營銷大於內容,實際效果不佳的問題。女性群體想要依靠買知識付費課程實現自我提升,很大程度上還需要靠“火眼金睛”挑選。

1 “女性焦慮”下的機會

在北京一家互聯網公司市場部工作的李拉,最近發現自己有一些“職業焦慮症”。這是她步入職場的第四年,也是她覺得自己急需充電的一年。她並未選擇到學校進修,而是選擇了這兩年流行的知識付費課程。

從2016年開始,李拉開始買知識付費課程,她把學習的時間安排在下班後的9點-10點之間。從學習PPT製作,到學習PS應用,最近她又買了得到平臺的《如何成為研究高手》,和三節課的《產品運營入門》。

購買功利性很強的課程,李拉希望讓自己多掌握技能,來緩解自己在職場上感到的焦慮。

同樣希望藉助“上課”來緩解焦慮的,還有40歲的張婕,“現在每天有無數件事情要做,管孩子、管工作,說不煩躁是騙人的。”她正處在最煩悶的時期,孩子7歲,剛上小學一年級,自己在職場上還要競爭公司管理層的崗位。在工作和家庭之間轉換已經疲憊不堪,但雙重焦慮之下,她還是買了一些課。

張婕在千聊平臺上買了“戒吼”課程,顧名思義,不要再對著孩子吼,而是通過科學的教育方法引導和教育孩子,這是媽媽群裡廣泛傳播的課程。隨後,她會花一個小時上職場課程,學習撒切爾夫人怎樣演講、學習美國國務卿賴斯的表達等等。

在暢銷書作家、“靈魂有香氣的女子”創始人李筱懿看來,焦慮是現在社會不同年齡段女性共有的通病。這是因為女性的社會地位和社會作用也在不斷上升,女性意識正在覺醒,因此對提高自我的需求也變得更加強烈。

而因為這種焦慮興起的付費知識課程,已經是一門生意。

知識付費平臺“千聊”的創始人朱峻修曾在接受採訪時提到,最初創業時並沒有只關注女性群體,而是想要搭建一個面向更大市場的語音直播和知識分享平臺。但運營了一段時間之後,他發現女性用戶佔據了更大的比重,平臺推出的情感、心理、美妝等課程,都獲得了更高的銷量。 “20-49歲之間,二三線城市的年輕女性,往往具有旺盛的學習和自我提升需求,熱愛泛進步類的知識。”

千聊並非唯一以女性為主的平臺,據全天候科技瞭解,擁有3500萬用戶的十點讀書和1.5億用戶荔枝微課,平臺的女性用戶的都高達70%以上。根據2018年極光大數據對主要知識付費平臺的調查,喜馬拉雅FM和分答的女性佔比分別為50.5%和51%,已經和男性用戶平分天下。這些平臺上,課程相對較為低廉,交付預期並不高,但能夠產生集聚效應,提高復購率,內容生產機制也能更加持續。

泰合資本投資副總裁蔣科告訴全天候科技,男性群體對知識付費內容的交付預期比較高,是因為對於學習的效果有明確的預期,比如加薪、職場進步等。但知識付費並不是技能本身,很多時候並不能幫助用戶達成這個目標,因此產生心理落差,導致續費率低。而女性的知識付費內容偏向生活類、情感類,屬於文化消費和精神消費,比較容易實現,對效果比較容易產生滿足感。

2 女性學習變遷:從功利到興趣

知識付費平臺小鵝通的數據報告顯示,2017 年小鵝通知識付費的用戶中,女性用戶佔比達到了62%。女性付費用戶中,個人提升和母嬰親子是付費用戶比例最高的兩個,分別佔據27%和18%。而心靈情感、生活文藝、女性時尚、醫療健康等領域,合計達到整個付費用戶分佈的15%左右。

出於這樣的趨勢,目前面向女性受眾的課程在每個付費平臺都能佔據一席之地,多與情感、親子和職場相關。

千聊、荔枝微課平臺上面向女性用戶的課程較多。打開千聊首頁,就可以看到諸如完美妝容、30天瑜伽課、戀愛觀、女性自我管理方法等相關課程。

十點讀書也推出了和女性職場、健康、親子、文藝等方向的書籍分享課。得到的首頁推出親子專欄,還有面向職場女性的解壓、管理人脈、提升職業形象、禮儀等課程。

音頻平臺喜馬拉雅FM推出了專門的親子教育專欄,情感方面,也找到了張德芬打造的女性成長必修課。蜻蜓FM推出了100天女神養成記、幸福課、完美關係必修課等針對女性受眾的課程。

蔣科提到的生活類、情感類、興趣類的內容正在越來越豐富,佔比甚至超越了目的性強的專業技能類課程。

據崔璀介紹,目前市場上很多課程內容都只是乾貨的講解,更適合男性用戶,而女性用戶更喜歡指導、陪伴類的課程。“要在共情和乾貨中選擇一個完美的結合點。”

買了很多技能類課程的李拉告訴全天候科技,最近在連續兩天聽著“產品運營入門”的課程睡著之後,她放棄了這門課,“學不進去,3個月的學習時間馬上就到了,我才學習了不到1/3。”李拉提到。

實際上,在買的課程中,她能堅持下來的不多。她坦誠每一次按下付款圖標的時候,總是信心滿滿,幻想著3個月後能有更飛速的提升,但最後往往事與願違。

“定好了每天晚上學習的時間,但經常加班或者晚上和朋友聚會,回到家收拾一下很快要睡覺。一天的課程落下了只能靠週末補回來,落下太多就乾脆不補了。”李拉提到,很多時候,一個不感興趣或是“太費腦細胞”的課程,拖延到最後會形成惡性循環。

最近,李拉聽從朋友的推薦,開始聽情感、美妝、健身類的課程。體驗之後,深深感覺這類課程花費的頭腦和精力更少,卻在心裡上有很大的安慰。她在上下班路上,就可以完成部分課程,更難得的是,“聽完情感課,我學會剖析我自己,遇到困難和挫折能更舒心地面對。”現在,李拉只保留了幾門簡單的女性課程,提高氣質,修養身心。

從功利化的學習,走向興趣化學習,不只是李拉一個人的經歷。2018年5月的新榜知識分銷課程列表top100,包括財富投資、職場技能等相關課程佔據45個席位。而讀書、健身、旅遊、攝影、寫字等更加貼近生活類課程佔據55個席位。從大分類來看,興趣類佔比超過50%。從內容種類來看,100個課程覆蓋了30種以上不同類別的內容。在半年以前,興趣類課程可能還不到10%。

3 下沉市場旺盛的求知慾

2017年開始,知識付費的賽道逐漸增多,豆瓣、知乎等社交平臺紛紛進場,今日頭條近期也宣佈正式入局。

在崔璀看來,很多平臺不是在做知識付費,而是用內容的方式流量變現。她發現了一個新的問題,隨著類目和數量的增多,不少人陷入了“決策癱瘓”。“知識課程和商品不一樣,它的挑選沒有可以參考的標準,只能去試,或者靠品牌背書。比如說你想聽財富相關的課,很容易選吳曉波。但是女性內容,現在好像想不出一個很有代表性的人來為付費課程背書。”崔璀說。

在這種需要“火眼金睛”挑選的情況下,目前知識付費項目已經出現問題。“42章經”創始人曲凱曾提到,知識付費是一場劣幣驅逐良幣的生意,同質化嚴重,乾貨缺乏,質量低的課程也可以通過價格優勢逆襲。

朱峻修本人也有些悲觀,他曾提到在“千聊”平臺的800萬單節、50萬小時的課程裡,很多講師的內容邏輯延續的是傳統的邏輯,內容的稀缺性不夠。這會導致更多和李拉一樣受眾,最終選擇其他的學習方式。

不過,有問題也意味著有機會。“雖然市場上似乎是個老師就可以開課,但是目前已經有人在用內容塑造品牌,在長期的積累和交流下,未來一定會出現幾個平臺是能夠被垂直用戶認可熟知的。現在才剛剛開始。”崔璀說。

2017年底,崔璀參與創建了知識付費項目Momself, 針對寶寶媽媽,提供生育前後所需的心理輔導和育兒知識。從懷孕到孩子出身成長,寶媽面臨的每一步都是崔璀看中的痛點。產前焦慮、產後抑鬱、育兒經、重返職場等,她和團隊已經圍繞相關話題開展了多門課程。“媽媽群體的終身成長,都可以納入我們關注的行列。”

而處理職場和家庭方面,李筱懿也正在做更多的嘗試。全職媽媽李筱懿會對讀者們說,“我不能兼顧家庭事業,但我很努力,這就是我的現狀。”從她的第一本暢銷書開始,她一直在傳遞一個自己的價值觀——女人要把自己擺在第一的位置,不是孩子或是老公,而是自己。她的課程也在引導女性更多進行人生和職場規劃,走一條自己的路。

2016年她拿到了頭頭是道基金的投資,創建針對集社交、電商和知識付費於一體的平臺——靈魂有香氣的女子。“我們的核心用戶大概是這樣一種形象:本科畢業,已經工作七八年,月薪上萬,消費能力較強。可能已經步入婚姻殿堂,追求生活和工作上的自我成長。同時人生也面臨生活、工作、情感等多方面的困擾。”李筱懿提到。

瞭解到用戶需求之後,李筱懿得以“對症下藥”,她與喜馬拉雅FM合作的女性職場課《職場成功女性三大心法》目前取得了17萬份的銷售成績。

李筱懿很看重對社群的運營和維護,她認為一個成熟的社群,可以對女性的成長有至關重要的作用。

“出書、付費課程只是第一步,現在我們要打造的小社群,涉及到關乎一個女性成長的各個方面,女性用戶也能從這個平臺上,找到走出困境的方法。” 李筱懿說。

近期剛完成1600 萬元 Pre-A 輪融資的“簡知”也是一個專門針對女性的女性內容付費平臺,創始人謝冠鵬曾提到,簡知的主要用戶群體是主打 25-45歲普通家庭女性。這部分群體大多已婚甚至已育,會苦惱於婆媳、育兒、婚姻等家庭問題。相較於那些付費能力強的頭部精英群體,她們更加焦慮,也更願意尋求外部建議,因而付費意願會更強。

在崔璀看來,在知識付費領域,垂直人群永遠有機會,重點看能不能把握好這個群體的需求,能不能把這個群體打透。“打透的方法,是找到一個適合自己的打法,從內容到渠道做一個比較全面的佈局。”

從渠道上看,目前的新機會在三四線城市的下沉市場。蔣科已經注意到這個趨勢,他看到樊登讀書會等知識付費平臺已經通過裂變等形式,下沉到三四線城市。

“在鄉鎮這個級別,如果用戶想追求比看電影和打遊戲更高一點的文化消費是很難的。最常見的文化消費升級的模型就是他們自己組織讀書會。以此作為模板,更多的付費課程仍然有獲得下沉的契機。”蔣科說。

他提到,有了微信等平臺的賦能,通過分銷、群紅包、廣點通等、通過頭部產品帶動、線下宣傳等五花八門的方式,產品有機會到達受眾。但能夠留住用戶的,仍然是持續獲取精準流量的能力。“這要求創業公司有場景運營和社群運營能力。需要對症下藥,除了管理、財經,可以增加寫藝術類、文化類,也可以有養花、烹飪等更貼近生活方面的知識。”

最近,李筱懿發現,更多三四線甚至鄉鎮的女性具備了足夠的消費能力,也開始注重自我發展。“我們辦了兩次‘香蜜遊’,這是20人一個小團,價位在4萬左右的出國深度遊,來自一線城市的用戶佔比不到20%。”她舉例。

對於未來知識付費的發展趨勢,蔣科總結:“目前知識付費領域主要是瞄準男性、精英人群,我覺得未來還有幾個拓展方向。分別是針對女性群體、老年人、小孩、下沉人群的知識付費內容。流量上,目前主要聚集在頭部內容平臺,未來生活化、多元化的腰部化內容,可以在垂直受眾中高效傳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