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讓外人笑話 製造這個大國重器是爲中國製造而戰

央視網消息:每個時代都有代表性的重大工程和重大項目,那些超級工程成為了時代的標誌性符號,它們凝聚著中國人民的勤勞與創造,也見證著中國的復興崛起之路。

盾構機,是開鑿隧道的必要設備,也是“中國製造2025”重點發展的高端裝備。曾經,超大直徑盾構機的技術和海外市場一直被西方國家壟斷了一個多世紀。今年5月,由我國自主研發的超大直徑盾構機將首次走出國門,成為中國一張新的“國家名片”。

5月,這臺直徑12.12米、重達2200噸的超大直徑盾構機即將啟程運往孟加拉。雖然是週末,製造團隊仍然在對出口運裝方案做最後階段的確認。

對於這臺盾構機的負責人張伯陽來說,這樣沒有周末的日子,並不是第一次。這次出口的盾構機,也並不是他接手的最難的項目。就在同一個位置,他們曾在這裡製造出了中國首臺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超大直徑盾構機——“天和號”,直徑15.03米、重達6500噸,用於當時南京揚子江隧道的挖掘。

不讓外人笑話 製造這個大國重器是為中國製造而戰

中交盾構機項目負責人 張伯陽:“這是當時世界上最難的地質,上軟下硬,要是都是硬的還好辦,均勻。”

張伯陽是南京揚子江隧道項目的指揮長。當時,全球只有一家外國公司有類似條件的盾構機制造經驗,施工方計劃從這家公司訂購兩臺盾構機。

中交盾構機項目負責人 張伯陽:“7億一臺,兩臺14億,不降價。你老依靠人家進口就不行,人家一旦給你斷奶斷糧,你就死路一條,所以我們下決心自己製造。”

喊破嗓子去低頭求人,不如甩開膀子自己幹。大國重器必須掌握在自己手裡。作為這個項目的工程師,周駿當時主要負責研發工作。

中交盾構機項目總工程師 周駿:“那壓力是巨大的,大家覺得這不可思議,外面的質疑聲一片。”

在研發過程中,很多技術問題都是第一次出現,只能摸著石頭過河。核心零部件的研發更是讓大家費盡了心思。

中交盾構機項目總工程師 周駿:“油缸是盾構機的核心部件,盾構機向前推進就是靠油缸產生的推力。在這之前,都是從國外進口。我們這種超大直徑的盾構機油缸那就是一個豪華轎車,50萬元一根。”

“天和號”大約需要50根這樣的油缸。為了實現核心零部件的國產化,研發團隊卯足了勁兒,下定決心要啃下這塊硬骨頭。

中交盾構機項目總工程師 周駿:“我們這些員工晚上11點下班是最早的。早上我基本上7點多就上班,1點鐘左右下班,天天如此。通過前前後後4至5個月的實驗,我們拿出了一套大直徑盾構油缸的製造檢驗標準。”

經過近半年的技術攻關,國產盾構油缸終於問世,一根油缸的成本比進口油缸便宜了30萬元。一臺超大直徑盾構機,由上萬個大小不一的零件組成。每個國產化零件背後都是艱辛的付出。“天和號”研發經過千百次的設計、修改、檢驗和再修正。整臺設備最終設計確認的圖紙就有7000多張,疊放在一起有一人多高。

中交盾構機項目總工程師 周駿:“大家當時跟我想法一樣的,就是我們造了這兩臺,中國當時應該說是技術最先進,直徑最大,難度最高的盾構機。大家當時都是有這種成就感,也就是這樣一種為國爭光,就是這種勇氣,包括這種精神,就是說我一定要既然幹了這個事,我就一定要把這件事做好。”

經過14個月的艱苦奮鬥,2012年7月,我國首臺超大直徑盾構機“天和號”正式交付使用,兩臺盾構機共為國家節省了近8億元的支出。然而,這臺盾構機能經受住超級工程的檢驗嗎?

中交盾構機項目負責人 張伯陽:“最煎熬的是2013年,當時刀盤卡住了。剛好是春節前幾天,我沒離開工地半步,每天都在盾構機裡面待著觀察分析。”

刀盤在揚子江隧道的掘進過程中突然不轉了,這59天是大家渡過的最艱難的日子。

中交盾構機項目負責人 張伯陽:“這不光是一個企業,更是中國人的壓力。你讓外國人看中國人的笑話,這個壓力真是巨大的,哪怕你割我二兩肉我都願意。”

不讓外人笑話 製造這個大國重器是為中國製造而戰

經過長時間的苦思冥想,張伯陽提出了一個大膽的建議。

中交盾構機項目負責人 張伯陽:“我把這個整體盾構機的刀盤和盾體回退,這是有技術的,這是從來沒有過的。但是我也評估分析它有什麼風險,怎麼回退,要多大的力量。我利用刀盤的伸縮機構和油缸,每次我回退10毫米,10毫米,就這麼一點。”

不讓外人笑話 製造這個大國重器是為中國製造而戰

兩個月的堅守,刀盤終於再次轉動起來。2015年7月,歷時三年,“天和號”從江底出洞,重見光明,在場的很多人喜極而泣。

中交盾構機項目負責人 張伯陽:“沒有擔當就沒有創新精神。你都不敢擔當,你還敢創新嗎?我們都不願意這麼做,中國的製造業怎麼發展?”

不讓外人笑話 製造這個大國重器是為中國製造而戰

“天和號”實現了50%的國產化率,即將出口孟加拉的盾構機國產化率已經提高到95%。它將被用於中國目前在海外最大的盾構公路隧道項目,助力國家“一帶一路”倡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