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戰時日本明明打不過美國,爲何還要偷襲珍珠港?

用戶63953961247


謝謝邀請,我是小逸。日本一直是個野心勃勃的國家,雖然在二戰中失敗了,日本不允許擁有自己的軍隊,但這並不代表著日本就沉寂了,近年來日本扭曲歷史,修改教科書等行為早已人盡皆知,右翼分子還是一如既往的崇信軍國主義,往後的日本一定不可輕視。



1874年,日本強行佔領琉球島,更名為沖繩縣,從這時起,日本的野心就爆發出來了。

日本的目的很簡單,先從臺灣入手,再染指朝鮮,北進俄羅斯,滅亡中國,稱霸亞洲,統治全世界,所以日本一定會與美國開戰的。

不過,當時的美國就如同山中大老虎一樣,而日本就是一匹狼,狼是不敢輕易招惹老虎的,但是具備了一定條件的時候,狼就要主動出擊了。究竟是哪些條件呢?

“北上”計劃受阻

1939年,日本高層制定了“南下”、“北上”兩個作戰計劃,為了試探蘇聯的軍事力量,雙方在中蒙邊境的諾門罕地區展開了激烈的戰鬥,這次試探持續了4個多月,由於日軍裝備和戰術落後,朱可夫將軍大敗日軍,遂“北上”計劃胎死腹中,日軍只能南下。

石油匱乏

石油的戰略地位很重要,是帶動一個國家經濟發展的重要資源,日本發動侵華戰爭就已經觸動了英國和美國的在華利益,於是美國限制了對日本的石油出口。

沒有石油日本是很難撐下去的,飛機不能上天,艦隊不能航行,就是一堆破銅爛鐵,況且山本五十六也說過,日本的石油還能維持半年,如果不轟炸珍珠港,日軍無法挺進南洋地區,日本是打不起持久戰的。

希特勒的“命令”


1940年7月6日,希特勒為了儘快征服英國,制定了針對英倫三島的“海獅行動”,一方面派遣戰機突襲,另一方面要求日本配合德軍的行動,讓日本驅逐所有在華英國人。

當時日本南下的話,勢必會與英國開戰,因為南洋地區有英國的殖民地,既然早晚都要對戰英國,那早一點又有什麼關係呢?正是這次事件,美國停止了對日貿易,日本狗急跳牆了。


正是上面三個原因,才讓這匹狼敢於攻擊猛虎,然而最終狼“滅亡”了,這匹狼不是真的滅亡了,它只是在虛弱期,正因為它是狼,骨子裡的侵略性一分都不會少,而我們需要做的就是時刻提防著、準備著。


逸聞軼事


日本問題要讓橋本來回答。

這個問題其實就是要談日本為什麼偷襲珍珠港的問題。這個問題要從幾方面來分析。首先日本是新興的資本主義國家,日本能夠進入世界列強的行列就是進行了兩場戰爭,與比自己強大的國家爭奪,最後都獲得了勝利。如與清國戰爭獲得成為朝鮮半島的控制權,臺灣的割讓,以及大量的白銀。與俄羅斯的戰爭,不但獲得旅順軍港,還完全獲得對滿洲的全部控制,讓俄羅斯的勢力全部退出了東北。這樣以小博大的勝利,讓日本全體上下都有了只要孤注一擲,就可以獲得勝利的幻覺,這樣的方式繼續使用。


在日中戰爭初期,日本與中國戰爭中,美國一直沒有對日本採取禁運手段,日本因自己不生產石油,而石油提煉技術都不行,航空汽油等油料都要從美國進口,中國政府從七七事變以後,一直要求美國對日本採取石油禁運措施,一直沒有或的美國政府的正面回應。直到日本看到歐洲結果,認為法國在歐戰失敗,法國在中南半島的殖民地都要歸日本所有,出兵越南以後,美國政府開始向日本施壓,要求日本撤出越南北部,以及滿洲地區,如果不撤兵,美國政府將對日本進行石油禁運。這時日本政府與美國政府談判,關於是否撤兵以及有關日本撤離東南亞問題。


日本的戰爭石油儲備只有3個月,如果美國採取禁運,日本對戰爭的維持只有3個月時間,但日本國內對美國的最後通牒有以下的判斷:雖然美國的經濟實力,軍事實力強大,但是日本只要擊敗,消滅美國的第七艦隊,就可以控制東南亞的產油區,在美國沒有航母時,尋機與美國海上決戰,完全可以象與清國,俄羅斯那樣,一舉獲得海上的勝利。而且夏威夷還有很多日本人,對美國的軍事情報收集很方便,這樣也使日本方面對戰爭的前景很樂觀。


日本當時擁有世界最大的海軍艦隊之一,擁有8艘航母,以及先進的零式戰機,對於日本來說,美國很強大,但日本只要在第一次襲擊成功,就會獲得最後的成功,日本在與清國,俄羅斯的戰爭中都是使用過這樣的方法,但是美國不是清國,也不是俄羅斯,美國在第一次受到打擊以後,研究日本,最終獲得勝利。讓日本第一次知道了以小博大不會次次成功的道理。


橋本看日本


1941年12月7日,珍珠港事件爆發,日軍一舉將駐屯在珍珠港的美國海軍、空軍基本摧毀,珍珠港軍港陷於癱瘓。羅斯福總統隨即在12月8日於國會發表講話,對日宣戰。而英國首相丘吉爾在得知日本偷襲的消息後的第一反應是:“好了!我們總算贏了!”當時的日本無論是軍力還是國力都無法和美國抗衡,而且還已經在亞洲四處開戰,那麼為什麼日本軍方會做出這樣雞蛋碰石頭的決定呢?
羅斯福簽署對日宣戰書


事實上那會兒日本和美國的矛盾已經十分尖銳了,早晚必有一戰。美國不斷地用貿易禁運來卡日本的喉嚨,日本在東亞的擴張也在不斷地威脅美國的利益。在美國和英國對日本實行禁運之後,帝國艦隊司令山本五十六被警告稱,他的艦船將在一年內用盡燃油。物資上的緊急情況使好戰的日本軍方覺得必須更加馬不停蹄地加緊進攻。在這種情況下,日本軍界首領表面上贊同天皇和近衛文麿首相關於和美國尋求外交出路的建議,但這只是為他們爭取時間的緩兵之計,他們從未準備接受任何具有明顯讓步傾向的交易,很多日本軍事高層寧可讓全國自殺也不願屈服。另外美國方面對日本的強硬態度也讓日本軍方的備戰行動找到了更多託詞。

美國軍艦“亞利桑那”號在襲擊中中彈


另外打美國儘管不合理,卻是符合陸軍大臣東條英機的政治準則的。他的準則很簡單:他打算在精選出來的勢力範圍內建立日本的霸權,打敗不接受這一點的西方國家(如果必要的話也包括蘇聯),吞併中國並將之納入日本帝國,同時在日本領導的亞洲“共榮圈”中給其他亞洲國家一席之地。甚至可以說他認為自己是一個拯救者的角色,將亞洲從西方殖民中“解放”出來,日本是第一個站起來的亞洲民族,亞洲各民族必將認識到它為了實現亞洲的現代化而作出的卓絕努力。現在美國是實現這個“偉大理想”道路上的最大障礙,那一定要除掉了才行。

山本五十六,珍珠港襲擊的核心人物


既然非打不可了,那要怎樣打才能勝算最大呢?東條英機認為和美國這樣的工業強國作戰是在賭博,山本五十六也同樣害怕其後果,所以不認為能在正面戰場贏,日本唯一獲勝的機遇是發動大規模偷襲,以奇兵取勝,不能拖延。在這樣的思想指導下,日本高層指示日本駐美國大使與美政府談判以麻痺人心,並在同時準備出戰,在12月7日清晨,製造了那起轟動世界的轟炸。

參考文獻:
(英)安東尼·比弗:《二戰史》,邵旭東、雲曉麗、何旋譯,海南出版社,2015年。
(英)基根:《二戰史》,李雯譯,北京大學出版社,2014年。

歷史研習社


有網友問:二戰時日本明明打不過美國,為何還要偷襲珍珠港?當時,德國告訴日本,德國當時對將蘇聯拉入三國同盟非常自信。同時,據德國觀察:由於三國同盟的締結,日本可以在遠東牽制美國,使它在歐洲不敢參戰。

而且認為如果日本在美國軍備尚未完成以前,向與德、意兩國交戰中的英國宣戰,先發制人進攻新加坡,相機制服美國,再加上國內輿論的反對,那麼美國就很可能錯過參戰的機會。

松岡外相的意見與軍部一樣相信德國能大勝,以日德同盟為日本對外政策的基礎,好象過去的日英同盟一樣。結果到了1941年6月,德國首先撕毀協議,發動對蘇聯的戰爭。

而此時,美國羅斯福總統已決定了美國的態度,公開宣佈歐洲及美國西海岸是美國國防的前線,英國本土是前哨站,廢除了中立法。又向面臨崩潰的法國暗示參戰並給予援助,接著應丘吉爾的要求,按照《租借法案》,向英國直接提供武器借貸,贈送五十艘驅逐艦。

美國方面,現在想讓日本明確表態:在美國參戰的時候,日本採取中立立場。也就是說要儘快搞清日本是不是敵人,是最重要的。因此,美國對日美談判的基本立場是:對美國參加歐戰,日本保證不履行三國同盟的義務。

1941年5月24日,日本表態:已轉請美國考慮三點:一、要求美國不參戰;二、要求美國設法勸蔣介石和平;三、決不許有影響三國同盟的舉動,假如美國參戰,日本也立刻參戰。

而美國方面的赫爾對日本的要求是日美和解方案包括,立刻從中國撤軍,不許兼併中國領土,不能要求中國賠償。否則就對日本進行最嚴厲制裁。

隨後,在7月24日,羅福斯會見了日本大使表示日本必須從中國,越南等國撤軍,這是一個先決條件。但是日方顧左右而言他,談判毫無進展。到7月26日,美國宣佈對日本實行最嚴厲制裁。

凍結日本在美國一切資產,美國停止與日本一切商業貿易,對日本實行石油禁運。隨後,英國,荷蘭等國也對日本採取相同措施。

這時日本有一種悲觀論調,指責缺乏石油等軍需資源,日本只有2年石油儲備,長久下去,空費時間,結果勢必是一槍不放,全國投降,和戰必須早日決定,否則日本將坐以待斃,自取滅亡。在1941年7月的御前會議上,昭和天皇說:“當今四海皆兄弟,世界何事起風波!”日本從這一天決定對美國開戰,奪取南洋大油田,第一步就是偷襲珍珠港。


深度軍事


偷襲珍珠港前,日本派往美國的精英就意識到美國的強大,尤其是以工業為代表的綜合國力的強大,所以這些回國的所謂精英們一致認為,不可與美國開戰,最起碼1941年不能主動挑釁美國。但日本等不及,因為那一年美國開始對日本實行貿易制裁,禁止向日本出口石油、鋼鐵等戰略資源!

我們知道,日本是個好賭的國家,尤其喜歡“豪賭”,之前的甲午中日戰爭、日俄戰爭以及後來的侵華戰爭,日本都是在和比自己大的多的國家進行戰爭,且勝多負少,日本也在戰爭中嚐到了甜頭。至於,日本為何明知不敵美國,還要主動偷襲美國的太平洋基地珍珠港呢?我認為有一下幾個原因:

首先,如上文說的那樣,日本1941年面臨著深陷泥潭的困境中,中國戰場在經歷幾次大的會戰以後,無力再戰,與中國軍隊陷入了持久戰,這是日本的噩夢,因為日本是拖不起的。且在與蘇聯的交戰中,被蘇軍的炮火嚇怕了,認為蘇聯強大,與之交戰日本沒有任何勝算,且即使僥倖得勝,取得的也是渺無人煙的西伯利亞,無資源無用武之地。所以,當年北上與南下的內部之爭,最終南下的一派獲得了勝利✌️

其次,從1940年開始,隨著日本在華戰爭的“順利”推進,日本在華權益觸動了美國的國家利益,因為在美國看來,中國市場廣大,一個統一但不富強的中國對美國是有利的。因此,伴隨著日本侵略腳步的前進,美國最終開始了“報復”,如禁止向日本出口石油、鋼鐵等戰略物資,凍結日本在美國的存款……因此,擁有豐富的石油、鋼鐵等戰略資源的東南亞成為日本下一個侵略目標,而東南亞是英美等國傳統的勢力範圍,要入侵東南亞,與美國開戰不可避免!

再有,日本雖然自知國力不及美國,但經過多年的發展,日本的軍事力量尤其是其海軍要比美國強一點,其中日本的航母數量和戰列艦要多於美國。這是日本軍部敢於冒險偷襲美國的資本,但此次偷襲,沒有傷及美國海軍的精銳,反而將當時世界經濟工業頭等強國美國拉入二戰。

珍珠港事件後,美國強大的工業生產能力徹底被激發,在接下來的幾年中,美國相繼下水了包括15艘重型航母在內多大150多艘的航母以及數十萬架性能優異的戰機,此外,美國還向盟軍提供了大量軍用物資和民用物資以及工業設備等,這是盟軍能快速戰勝法西斯國家的關鍵。


獨舌視界


直接原因是日本軍隊不斷做死,佔領了南越,使美國宣佈對日石油禁運,掐斷了日本的經濟命脈。日本不得不孤注一擲,狗急跳牆

1937年日本侵華後,迅速攻佔了中國東海和南海的全部港口,特別是1939年攻佔了海南島。由此獲得了“南進”東南亞的前沿陣地。

1940年,德國的閃擊戰攻勢下,荷蘭和法國兵敗如山倒,英國陷入包圍和苦戰。這幾個殖民大國在東南亞的殖民地成為無主的寶藏”,其中包括生產稻米、經濟作物、稀有金屬和石油的印度支那、馬來亞和荷屬東印度(現在的印尼),讓日本垂涎欲滴。

日本陸軍原本堅持“北進”,但是39年諾門坎戰役被蘇軍打得滿地找牙。在中國戰場上又進退兩難,因此轉而支持海軍的“南進”主張,並在1940年佔領了法屬印度支那的北部(相當於北越)。海軍原本也猶豫不決,但最終還是在1941年初同意出兵佔領法屬印度支那南部(相當於南越)。

1941年6-7月,日本海軍運送陸軍登陸,佔領了南越

日本攻佔西貢(今天的胡志明市)

這對於美國來說是重大威脅。日本佔領南越,就直接獲得了攻擊馬來半島的跳板,同時,日本軍艦和飛機從南越的基地,對美國的菲律賓構成了巨大的威脅。

1941年7月28日,美國宣佈對日本進行經濟制裁,凍結日本在美全部資產,實行石油禁運。英國和荷蘭也紛紛效仿,英國切斷了馬來亞向日本的石油供應,荷蘭東印度公司也停止向日本出口石油。

《紐約時報》刊登的石油禁運消息

解除禁運的條件,是日本不僅要退出東南亞,還要退出中國和東北,恢復到918事變之前的狀態。這意味著日本要把1931年以來攫取的利益全部吐出來,是它斷然不會接受的。

而眾所周知,日本是一個完全依賴石油進口的國家,而美、英、荷的石油是其幾乎全部的石油來源。禁運後,日本的陸海軍戰爭機器撐不了一年就要癱瘓,日本的工農業也會迅速失血。

日本既不願意接受退兵的條件,也無法忍受沒有石油的日子,也就只剩下狗急跳牆發動戰爭這一條路了。

可以說,當日本入侵南越那一刻起,日美之間的戰爭就只是時間問題了


萊茵的黃金


1941年12月7日清晨,日本參謀本部下達偷襲珍珠港的任務,美軍損失慘重,第二天美國總統羅斯福發表宣戰聲明。這個二戰爆發以來一直恪守中立甚至幫助過日本的國家終於投入了盟軍的懷抱,隨後美軍憑藉其強大的工業能力迅速恢復戰鬥力,並在太平洋戰爭中取得勝利,幫助盟軍奠定了最後的勝利。


關於日軍偷襲珍珠港這件事,無論在當時還是現在看來,無疑都是敗筆,甚至無異於自殺,裙子很多人都搞不懂日軍為何偷襲珍珠港?難道日軍參謀本部裡面都是酒囊飯袋嗎?肯定不是,其實日軍偷襲珍珠港是有其迫不得已的原因。

1939年,日本就策劃好了兩個作戰方案,“北上”和“南下”,所謂“北上”就是進攻蘇聯,佔領西伯利亞,獲得蘇聯的戰爭資源,而“南下”就是入侵東南亞,奪得菲律賓,越南等地的石油和橡膠資源來支持日後更大規模的戰爭。在一開始,日本本意是進攻蘇聯,並且投入了實際行動,但可惜的是日本的武士刀還沒有鋒利打敗戰鬥民族,“諾門坎”戰役日軍遭受了前所未有的打擊,所以逼得日軍只好採取第二種方案“南下”。


這就是後來日軍為什麼偷襲珍珠港的原因所在?當時的東南亞各國基本上都是英國,美國和荷蘭的殖民地,這讓日軍很為難,因為日軍其實並不是那麼自信到真的可以打敗美軍。但到了1941年,由於美國不滿日本在暗地裡擴充在東南亞的勢力,美國凍結了對日本的交易,其中最重要的就是石油。我們都知道日本是個缺少能源的國家,美國此舉無疑是打到了日本的“七寸”,日本不得不為了後來發展考慮,所以必須向美國開戰。既然已經要打還不如先下手為強,最終日本發動了偷襲珍珠港。


一樹梅花一放翁


日本為何要發動“偷襲珍珠港”,挑起戰爭,不在乎以下幾個方面:

1.當初,制訂的“西進”和“東進”並舉的策略無法實現,只剩下東進一途。日本意圖“西進”,奪取蘇聯西伯利亞地區以及“高加索”地區的優質油田。於是精心準備之後,發動了“諾坎普”會戰。此戰,日軍派出了國內最為精銳的“關東軍”中的“強兵悍將”,意圖打開“西進”大門,給蘇聯施以顏色。結果卻大敗而歸,近乎就全軍覆滅(記不清哪支著名旅團被殲滅得都要取消番號了)。事後,日軍大本營總結髮現:蘇軍裝備精良,炮火射程和殺傷威力都遠超日軍。戰士大都是經過整訓的,尤以老兵居多,戰鬥力強悍。就連日軍引以為傲的拼刺刀,都沒佔什麼優勢。自此,沮喪的日本不在提“西進”計劃,改為經營東部。日軍由於對蘇聯的“恐懼”,將全日本最最精銳的150萬“關東軍”部署在東北,有利的支援和配合了全國的抗戰大局,值得表揚!

2.美國對日本進行石油封鎖和禁運,令日本不堪忍受。更重要的是,美國沒收和凍結了日本在海外的全部資產和投資,令資源匱乏,幾乎全部依靠進口的日本,除了“殊死一戰”外,不做他想。

3.按照“軸心國”的約定,亞洲是日本的地盤。現在,英軍被打的“苟延殘喘”,能在亞洲和日本爭鋒的只剩美國。雙方因為資源的掠奪矛盾不斷,必有一戰,只爭遲與早而已。

4.山本五十六是最為反對對美作戰的代表。曾留學美國的他,是極其瞭解美國的國力的,對於美國強大的工業能力深感恐懼。但接到偷襲珍珠港的命令卻也不得不執行。於是他制訂了大膽的,超乎想象的攻擊計劃,以求完美的摧毀美軍“太平洋艦隊”,一舉確立日軍的海軍優勢。偷襲作戰計劃完美實施,但卻沒有攻擊到山本最想擊沉的航母艦隊。這是山本和日軍大本營都始料未及的。美軍的參戰,樂壞了丘吉爾和蔣介石,為日本軍國主義的滅亡敲響了喪鐘。

5.日本在二戰後,為什麼不斷有高層參拜“靖國神社”?是因為日本是島國,資源匱乏,空間小,生存壓力大,常懷危機感。1929——1933年,綿延整個資本主義世界的經濟危機,雖然延緩,卻又無可避免地延伸到了日本,使日本的經濟遭受無法恢復的重創。正是在這種情況下,日本軍國主義開始登上歷史舞臺,一力促成了日本實施對外侵略,掠奪,將矛盾向他國轉嫁的國策。所以,對美髮動戰爭之前(確切地說是發動侵華戰爭之前),日本其實早就明瞭,自己註定是必敗的一方。天皇和內閣主要考慮的是,如何延緩戰敗的腳步,進一步進行資源掠奪,構建合理的生存空間。日本沿海大陸架內,沉沒著許多二戰時,日軍從其他國家掠奪的資源和物資。所以在日本皇室和內閣眼裡,那些供奉在“靖國神社”的“英靈”才是日本的功臣,是日本賴以生存和發展的“魂魄”所在。所以,儘管全世界都在反對,日本還是不斷爆出參拜之舉。由此看來,日軍發動偷襲的目的是做了兩手準備的。如果能擊沉或者使美軍航母喪失戰鬥力,日本必將完成獨佔亞洲的目標。如果目標未竟,那麼就是資源掠奪和戰略掠奪的開始。

總之,這是一場沒有前途的戰爭,是註定要失敗的戰爭,是日本為了生存選擇的掙扎(陸地上打不過蘇聯;中國戰略縱深寬廣,又不可能征服;似乎只能拿美軍試水)。日本明知不是美國人的對手,卻又不得不奮力一搏。在一個飢餓的人的眼裡,除了眼裡的饅頭,就只剩下瘋狂了。


彈指風雲動


日本襲擊珍珠港是深刻改變世界格局的一件大事,因此必須從當時的國際背景去分析。

日本自1931年發動中日戰爭至1941年已經在中國大陸與誓死捍衛領土與主權完整的中國軍隊拼殺了整整10年,雖然佔領了中國一多半的大中城市,但是資源匱乏的問題就像緊箍咒一樣,越是在日軍取得輝煌戰果的時候越是緊繃。前期日本依賴美國進口大量的戰爭資源,還能維持對中國軍隊的優勢,但是隨著戰爭的深入,中國軍隊也越來越多的獲得國際援助,憑藉著地大物博人口眾多的傳統優勢與日軍拼消耗,一點點抵消日軍的優勢。更不用說由於自1939年第二次世界大戰全面爆發,國際局勢的風雲鉅變,世界反法西斯統一戰線的形成,特別是美國對反法西斯國家態度越來越呈現曖昧,這就令日本十分不安。

因此,珍珠港事變前的日本實際上如同走在一個十字路路口的人,面臨三條道路選擇:

1、配合納粹德國進攻蘇聯,奪取西伯利亞資源地帶。但是在1938年諾門坎之戰中,日軍領教了蘇軍機械化集群立體作戰的威力,就連一向兇殘驕橫的關東軍都心有餘悸。現在雖然蘇德戰爭爆發,蘇軍主力在莫斯科力扛德軍,但是在遠東的蘇軍依然有數十萬兵力,而日軍主力深陷中國戰場,能夠投入對蘇作戰的兵力十分有限,根本難以穩操勝券。

2、在中國戰場全面收縮,在北面回到七七事變爆發前地域,確保滿洲國所屬地域,在華東則收縮至滬寧杭一線。實際上早在30年代初,日本著名戰略家石原莞爾就很清晰的指出,以日本的實力和潛力最多能夠在控制滿蒙的情況下對蘇作戰,進奪取西伯利亞,退則守衛滿蒙,藉助滿蒙以及朝鮮、琉球、臺灣的資源發展國力。 如果照此執行,日本即便不能躋身於美、德、英、蘇這些大國行列,至少可以確保在亞太的強國地位。 實際上,這也是日本唯一可以避免毀滅的道路。但是在中國戰場上已經付出巨大犧牲的日本軍方,又如何能輕易放棄既得利益?

3、進攻南洋資源地帶。 日本海軍實力不亞於當時世界各國任何一支海軍,因此海軍一再鼓吹奪取南洋資源地帶。

但是這樣一來就必須同美英開戰,英國還好說,雖說是世界海軍第一強,但是由於國力持續衰弱,部署在亞太的遠東艦隊不過是一支偏師,不足為懼。唯一擔心的就是美國,其控制下的菲律賓正好扼住日軍南下的大道,所以即便日軍不打珍珠港,也必須打菲律賓,同樣是對美國開戰。 而美國意識到日軍有南下的可能,於是將海軍太平洋艦隊主力全部集中在夏威夷的珍珠港,為的就是一旦日軍南下攻擊菲律賓,太平洋艦隊則從斜刺裡攔腰一刀直搗日本本土。

但是日本海軍認為,美國綜合國力雖然遠勝於日本,但尚未全部動員,以眼下的美國海軍力量尚夠不成對日本的威脅。日本海軍完全可以在美國戰爭機器開動起來之前完成殲滅南洋盟軍力量和對資源地帶的佔領,迅速成為一個資源自給自足的國家,然後再與美英抗衡。

日本最終選擇了第三條道路。為了免除南下的後顧之憂,日本海軍就必須先打掉盤踞在夏威夷珍珠港炮口正對著日本本土的美國太平洋艦隊。 所以,日本襲擊珍珠港雖然是一著險棋,卻是看準了才走的,並不能簡單的歸結為狂妄自大、不自量力。 然而令日本沒有想到的是,他們沒有低估美國的物質實力,卻低估了美國運用物質實力的創造力。 在隨後的太平洋戰爭中,美國海軍陸戰隊、大型航母特混編隊、遠程重型戰略轟炸機、海軍工程隊4個軍兵種密切協同,跳島作戰、遠程戰略轟炸,一舉粉碎了日軍企圖依靠環形防禦圈抵禦美軍的企圖。


20世紀戰史大揭秘


二戰爆發的時候,日軍在亞太地區所向披靡,勢如破竹,所入侵的地區幾乎沒有還手之力,日本在很短的時間內就征服了東南亞各國,太平洋眾多島嶼,以及朝鮮半島,對華入侵正在逐步展開,而且進展非常順利,所到之處,民不聊生,橫屍遍野,日軍是二戰時期最令人恐怖的軍隊,他們的戰鬥力是用可怕來形容,在亞太地區幾乎找不到對手。那時日本擁有全球最強的海軍力量,日本海軍擁有的航母數量也是最多的,航母所搭載的零式戰鬥機也是當時全世界最先進的戰鬥機,日本海軍像一隻海上猛獸迅速吞噬著亞洲各國的制海權!當時唯一可以對日本海軍以及它在亞太的利益構成威脅的就是美軍駐守在夏威夷的太平洋艦隊,日本考慮到如果有一天美軍參戰,會對日本在亞太的控制權構成嚴重威脅,並且可能會切斷日本賴以生存的能源運輸。為了消滅這個潛在的威脅,日本選擇不宣而戰,先發制人!因此,日本海軍趁著美國沒有防備之心,在大霧天氣的掩護下悄悄靠近夏威夷附近海域,對美國在夏威夷的太平洋艦隊,諷刺的是,當時美國夏威夷的雷達探測到了日本的戰鬥機飛進夏威夷,監察員卻以為是自己的空軍演練而沒有發出警報,知道炸彈落在美國軍艦上他們才恍然大悟,這次珍珠港事件,讓美國幾乎失去了當時停靠港口的所有軍艦,以及近三千人無辜喪生。

偷襲珍珠港對美國來說是不幸的,同樣也是幸運的!為什麼這麼說?因為當時日本偷襲珍珠港的時候,美國三個航母編隊正好出去執行海上任務,沒有停靠在海軍港口,讓美國海軍保留了最強的海軍力量,為日後打敗日本海軍艦隊埋下了決定性的伏筆,其中的企業號航空母艦更是在對戰日本海軍中成就了傳奇!而偷襲珍珠港,對日本來說卻是有史以來範得最嚴重,最愚蠢的錯誤。因為二戰爆發的時候,美國是中立國,不會干涉二戰一切事務。然而珍珠港事件,驚醒了美國這頭沉睡的獅子,導致美國直接向日本宣戰,強大的工業力量讓美國軍事力量迅速成長,成為了二戰時期日本最強對手,事實也證明,如果美國不參戰,日本是不可能被戰勝的,世界格局可能就因此改變,美國的原子彈,就是日本讓投降最直接的原因!日本做了偷襲珍珠港這個錯誤的決定,更大的錯誤是選錯了偷襲的時機,讓美國海軍保留了有生力量,絕地反擊!毋庸置疑,美國的參戰加快了二戰的結束,美國軍事力量的介入,在當時來說真的是拯救世界的存在。在對付日本以及德國,美國都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為二戰的勝利做出了卓越的貢獻,拋開美國現在的政治立場和格局,當時的美國值得每個人去敬佩!(以上內容均是原創)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