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生們的「醫生體」到底有多難認!

醫生們的“醫生體”到底有多難認!

導讀:下面放出幾幅“醫生體”,能認出來算我輸!

在書法界流行著楷書、隸書、行書、草書,在醫生界則流行著“醫生體”,而這在病人看來無異於天書,每當看到醫生手跡處方時,都要冷靜思考一下,確認自己看到的是處方,而不是鬼畫符。

下面放出幾幅“醫生體”,能認出來算我輸!

醫生們的“醫生體”到底有多難認!

醫生們的“醫生體”到底有多難認!

醫生們的“醫生體”到底有多難認!

醫生們的“醫生體”到底有多難認!

事實上,練就“醫生體”的背後有著諸多原因。首先,繁重的工作任務是形成醫生“鬼畫符”的最重要原因。醫生每天要接診的門診患者遠遠超過了正常接診量,有限的醫療資源無法滿足龐大就診需求,在巨大的接診壓力之下,醫生為了節省時間,大多都是一邊問診一邊寫,久而久之自然養成了狂草風格,這也是部分患者抱怨現在醫生不好好看病,看病時間太短的原因。

除此之外,門診處方中包含大量專有名詞和藥物名稱,其中夾雜著英文、英文縮寫甚至拉丁文,還有許多中文簡稱,普通人是很難看懂的。藥師已經很熟悉醫生的筆跡,常用的藥物也爛熟於心,看多了分辨字跡的能力也就提升了。

更有人加以揣測,在當今醫療大環境下,醫院的經濟收入和醫生的收入與藥品有著說不清道不明的關係,處方和病歷的字跡潦草難以辨認,顯然可以避免“醫林秘籍”外洩,避免病人以後去其他醫院複診或者藥店配藥。

值得關注的是,不管基於什麼樣的理由,處方和醫療字跡的潦草都是應該認真審視的問題,因為這關乎患者的知情權甚至用藥安全。例如,潦草的處方字跡很可能讓藥房工作人員配錯藥,導致嚴重的醫療事故;而病歷本如果沒人看得懂,也會耽誤患者的後期治療。

2018年7月10日,衛健委官網印發了《醫療機構處方審核規範》,其中第十四條規範性審核中規定了其中一項審核內容為“處方前記、正文和後記是否符合《處方管理方法》等有關規定,文字是否正確、清晰、完整。”

隨著衛生部門監管力度的加強以及電子病歷、電子處方及打印處方在醫院的推廣,相信不久的將來,“醫生體”盛行的現象會得到明顯改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