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美林業故事」一定要把這片荒山整出個樣子來

站在興安盟扎賚特旗巴彥高勒鎮和平村四平山屯前的山頂往下看,有一片山坡地上開著一樹又一樹的杏花,遠遠望去,像是天上的白雲飄落在山坡,煞是好看。可有誰會想到,16年前,這裡還是一片無人問津的荒山坡地。

一位當地土生土長的農家女姜志華懷著一顆執著、實幹的心,經過16年的堅守,用汗水和辛勞讓昔日沉睡的荒山披上了綠裝,用智慧和雙手把它變成了今日的“金山銀山”,實現了生態和經濟效益雙贏。

從一棵小樹到一片果林,果樹用一圈一圈的年輪記錄著她的付出;從一片荒涼到一片綠色,她用女人特有的韌勁改變了荒山的“容顏”;從帶頭致富到幫貧扶困,她用樸實與執著影響幫助著身邊的人,與村民一起奔向美好生活。

青春是用來奮鬥的。今年39歲的姜志華把人生中最美好的芳華歲月獻給了荒山,也圓了自己的創業夢、致富夢。

「最美林业故事」一定要把这片荒山整出个样子来

荒山坡地,因你才鳥語花香,滿山翠綠

6月,微風中透著淡淡的花草香氣,瀰漫在和平村四平山屯前的山坡上。

“種樹就跟養孩子一樣,不管護、不培養,就難以成材。”扎著馬尾辮、穿著一身樸素的黑色衣服、正在修剪樹枝的姜志華一提起種樹,立刻來了精神,變得滔滔不絕。

而這樣近乎陶醉的幸福感,也只有姜志華和她的家人才能體會。

姜志華出生在巴彥高勒鎮,在家裡四姐妹中排行老大。1996年,父親不幸患了重病,這使得本來不算富裕的家庭變得越發困難。初中畢業後,姜志華便回家務農,接替父親搞果樹栽培。

這期間,姜志華沒有放棄學習,一邊向父親學習種植果樹的實踐經驗,一邊從書本上學習果樹嫁接技術。春天賣果苗,秋天賣果實。幾年過去,她家的果園有了很大的發展,家裡的條件也大為好轉。

2001年,成家後的姜志華為了儘快改變貧困狀況,開始尋找致富途徑。

機遇總是垂青有準備的人。

2002年,國家退耕還林補貼政策出臺,掌握果樹栽培技術的姜志華決定自主創業,萌生了承包荒山建果園的想法。

說幹就幹!當年春天,姜志華就把承包和平村四平山屯245.1畝荒山的合同簽了下來。

“種樹苦得很,根本沒有想象中那麼簡單。”姜志華說,乾旱是荒山種樹的首要難題。沒有水,她就和丈夫利用自家院裡的井水,一桶一桶地抬到山上,再一棵一棵地澆灌;沒有電,夫妻倆就白天種樹,晚上再貪黑澆水;沒有機械,夫妻倆就一鍬一鍬地挖,再一棵一棵地種,荒山就這樣被一塊塊地開墾出來。

人累瘦了,臉曬黑了,手裂出血口子來,腰疼得直不起來,兩隻手硬得都握不住鍬鎬,姜志華卻從未退縮。奮鬥的途中總會有荊棘。從承包荒山種樹的第二年春季開始,連續三年,巴彥高勒鎮乾旱少雨。“2003年,村裡旱情較為嚴重,別說種樹了,就連家裡的口糧都沒有了。等到7月種果樹時,家裡就剩10斤玉米。”姜志華感慨萬千地說,“好在身邊好人多,有一位學姐把上班的工資勻出一半讓我買口糧,再加上家裡幫襯著,才度過了那段艱難的日子。”

姜志華“一意孤行”守護著這些綠色幼苗的倔勁兒和勤勞感動了鄉里鄉親,陸續有人來幫忙,終於挖出了近百畝的樹坑,並種上了山杏樹苗。

此後,通過不斷栽種補種,3年的時間裡,姜志華將承包的這片荒山全部種植了山杏樹,共計36700多棵。

“那時候也不知道哪裡來的自信心,只想著怎麼把樹種好,把承包的這片荒山整出個樣子來。如今,看到屯前這些果樹就像自家的孩子一樣,一天天長大,感覺一切都值了。”愛樹如子的姜志華提起當年種樹的決心笑得像個孩子。

「最美林业故事」一定要把这片荒山整出个样子来

漫山果林,因你才茁壯成長,滿地生金

“荒山上種植果樹,不僅山綠了,而且果樹結的果子能賣錢,林下還能‘掘金’。利用苗木的林蔭優勢和林下土地資源,培育栽種中草藥,還可以鼓起俺們的‘錢袋子’。”儘管生活在農村,但姜志華樂於接受新鮮事物,還善於學習,並付諸行動。

2004年,她在報紙上看到一條科技致富的信息,通過學習技術和市場調研,認為搞中草藥種植很可行,便決定在林地間種藥材,把荒山資源最大限度地利用起來,走多種經營致富的道路。

想法很美好,現實卻很殘酷。當時,姜志華種植的果苗雖然成活了,但還沒有收入,而藥材種子價格又高,於是她用手頭上僅有的50元錢買了1斤黃芩種子,種在了自家的園子裡,長成後在林間空地移栽了十幾畝。秋後,夫妻倆晝夜蹲守,小心翼翼地將黃芩種子採集回來,留著下一年育苗。這樣週而復始,林間地種植藥材的面積也在逐年擴大。

“我記得特別清楚,2007年賣藥材的第一筆收入是2400元。”姜志華特別自豪地說。

現在,她家245.1畝的果樹地裡已全部間種了中草藥材,已由單一的黃芩增加到防風、桔梗、蒼朮、五味子、遠志、知母、柴胡、車前子等十幾個品種,各類藥材成活率均達到90%。

成功的道路並非一帆風順。2008年,姜志華種植的山杏樹進入盛果期,藥材也長勢喜人,就連雜草都長到了膝蓋處。然而,一位村民不小心點著了雜草,燒著了一畝多地的山杏樹。好在村民們都來幫忙,火被及時撲滅了。

經過這次教訓後,姜志華嘗試著把家裡養的羊放進樹地,控制雜草生長,降低火災事故發生;又在不同時間段和不同地點,把自家孵化的土雞放進樹地,在防治病蟲害的同時,使果品做到了綠色無公害。

經過反覆試驗和觀察,2013年,姜志華探索出了在不同時間段、不同地點,兩畝地放一隻羊或一畝地放兩隻雞,有效做到控草、治蟲。此舉還搞活了林下經濟。如今,她養殖的羊已由最初的16只發展到了現在的200多隻,400只雞也於去年冬季全部銷售一空。

一花獨放不是春,萬紫千紅春滿園。

姜志華意識到,一個人的力量實在太小,遠遠不能實現她的目標和理想。於是,她在蒐集並學習了有關農民成立專業合作社方面的法律法規後,於2017年4月成立了扎旗宇震農牧業合作社。合作社以僱工形式幫扶村裡建檔立卡貧困戶56戶。

同時,合作社還同其中的6戶貧困戶結了對,對他們進行一對一幫扶。姜志華準備給每家免費發放1棵藍莓苗和1棵黨參苗,並指導他們在院子裡種上一池子免費發放的桔梗藥材種子,支持他們搞庭院經濟。

值得一提的是,今年開春,姜志華還向26戶貧困戶每家免費發放了2棵5年生李子樹苗,並承諾:只要樹苗成活,明年還要無償提供果樹苗,支持他們發展庭院經濟。

採訪中,今年剛剛與合作社結成對子的建檔立卡貧困戶黃淑萍信心滿滿地說:“我家3口人,去年種地幾乎無收入,今年跟著姜志華幹,收入有保障,生活有奔頭。”

在姜志華的帶動下,周邊群眾已有3000多人加入到種樹的行列。

談起將來的打算,姜志華還想在屯前南山建立10畝實驗性苗圃、40畝中草藥育苗基地、10畝蘋果園、5畝李子果園,通過合作社開展免費培訓,並實施採摘、觀光、旅遊、深加工一條龍生態項目。

從最初的一片荒山,到現如今果樹滿山坡,16年來,姜志華在240多畝荒山上共栽植山杏樹10萬棵,蘋果樹、山丁樹、榆樹等近5萬棵,已經形成經濟價值近300萬元。山坡上草的覆蓋率也由不足20%達到了80%,她探索的林下經濟發展模式也實現了生態和經濟效益雙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