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科舉取士,精英治國,爲什麼還是避免不了一治一亂的惡循環?

千千千里馬


中國古代科舉取士,精英治國,為什麼還是避免不了一治一亂的惡循環?


這個問題看似很複雜,其實容易弄懂。“一治一亂的惡循環”有其專用名詞,即“歷史週期律”。如果用辯證唯物主義認識論觀點考察“一治一亂”,則是“新陳代謝”規律。


實際上,“歷史週期律”與題設條件“科舉取士、精英治國”不存在邏輯關係。就是說,不管是不是“科舉取士、精英治國”,“歷史週期律”照樣起作用,朝代更替照樣發生。因為既然是規律,就不以人們的意志為轉移。(關於“科舉取士、精英治國”的真偽問題這裡就不贅述了。)


“歷史週期律”的表現,早在1945年時,黃炎培先生和毛澤東主席的談話中講得很清楚,這裡不再重複。要究其產生的根源,可先從哲學的高度去把握。世界上任何事物的存在,都會經歷一個“產生~發展~興盛~衰落~滅亡”的過程,由始至終從量變到質變。這就說明了中國古代社會“合久必分,分久必合”是朝代的興衰更替過程。再探究其具體根本原因:一個朝代持續時間久了就必然會產生腐敗(腐朽),從而導致階級分化,最終的結果是被壓迫被剝削階級(社會底層的農民階級)起來反抗壓迫剝削,奪取政權,變身為社會的統治階級。就這樣,週而復始,循環往復,幾十到幾百年更迭一次。須要注意的問題是,“歷史週期律”所指的朝代更迭是中國封建社會歷史的一再重複(統治者變換了,社會制度及其生產關係沒有變),而不是變更生產關係的無產階級革命。無產階級革命最本質的特徵是生產關係變革、生產資料公有制取代生產資料私有制。


關於如何防止“歷史週期律”重演,毛主席說‘’我們已經找到新路……,這條新路就是民主。只有讓人民來監督政府,政府才不敢鬆懈。只有人人起來負責,才不會人亡政息。‘’


柔柔春風1


中國古代科舉取士,精英治國,避免不了一治一亂的惡循環,主要和守業君主的進取心不足、能力不強,以及大臣們要麼控制朝政,要麼不作為有關!

相對於創業之君,守業之君,一來由於不是通過長期血與火的洗禮淘汰出來那麼精英。同時由於守業之君也沒有創業之君那樣的危機意識,因此不可能會有更強的進取心。這樣的結果,如果風調雨順,人民安居樂業;則還可以做一個守成之君。但是,一旦氣候異常、災害頻發,則人民苦難、邊疆少數民族襲擾,能力和進取心都沒有創業之君強的守業之君,必然手忙腳亂,甚至處理不好導致亡國!

而大臣們,面對精明強幹、每天想打了雞血一樣創業之君在一起,必須殫精竭慮才能獲得信任,一旦稍有懈怠或略有貪腐,輕則丟官、坐牢,甚至被滿門抄斬。具體可以參考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治下的各位大臣。而到了皇朝末代,守成之君,顯然由於沒有那麼強的能力,即使有很高的進取心。由於沒有摸爬滾打的經歷,因此無法使大臣心服口服,從而即使採用嚴刑峻法,也無法調動大臣的積極性,甚至會使大臣消極怠工,最終導致皇朝覆滅。具體參考崇禎皇帝治下的各位大臣。


地震博士


中國古代容易亂就是因為“家天下”的社會制度。就連孔孟老莊宣傳的也是為皇家盡忠而非國家(人民)。中國古代有良心把人民放心上的皇帝屈指可數,所以古代幾千年也只出現幾次盛世。一旦那家成了皇族首先考慮皇室接班人,再優秀的皇帝也不例外,所以一個人要管理國家還得花很多精力去造小皇子,這樣皇帝必然活不長。小皇子上任沒有威望,大臣們根本不買賬,所以在百姓中作威作福,百姓活不下去自然就亂了。

再說科舉選的精英,說是精英,實為皇室家奴,他們首先維護皇族利益,百姓很少沾這些“精英"的光。不管多少哲人呼喊“百姓的重要性"誰理你呢!

為什麼古代農民起義次數多,就是因為農民最先逼得活不下去。誰逼農民,基本就是那些咬文嚼字的“精英”!

總之,貧窮人一旦擠上“精英"階層,階級上發生改變致使手更毒心更狠,最終壞了統治!


周文建66336966


世界的情況基本差不多,在古代農業社會,大都是金字塔社會,那麼士在這個金字塔中處於什麼位置呢?即天子,諸候,士,紳,五老。

士處於中間位置,上扶天子,諸候,下治理紳,五老及萬民,這樣一分就決定了士的作用。

開科取士是農業封建社會選拔人才治理國家的途徑。

在國家初創時期,由於土地財產的重新分配,社會資源相對寬鬆,大量流民被安置在未開墾的土地上,社會相對比較好治理,即使災年,通過調劑也可以達到治理國家的目標,但是隨著人口人增加,權力的固化,社會流動性減少,這時就岀現了,皇帝,諸候,紳,當地的豪族大家瓜分土地人口財富現象,這樣就大大壓縮了士的作用,上他不能控制天子和諸候,下不能分割豪族士家的財產,一旦社會進入下行期,各種壓力大大擠壓了士族的生存空間,他們也就無能為力,只能做天子,諸候的邦兇和當地豪族的保護傘,集中力量向農民搜刮盤剝,農民被迫無奈只好起來造反,用武力奪回夲屬於自己的勞動果實,這時一個新的循環又開始了。

因此古代的士沒有多少作為的,它受制於封建制度制約,只能在這個制度內進行調劑,緩和階級矛盾,況且它是封建社會附屬物,它當然是維護統治階級的,這點我們要看清,因此在封建社會士子的作用僅是調節治理社會的一個工具而己。


狼煙一九三一


①有一種論調,認為古代科舉限制了人的思想,即使考上功名,大多數也是書呆子。其實不然,科舉選出來的精英絕對是人才,他們擁有強大的學習能力和自律性,在軍政方面稍微學習一些時日便可以獨當一面。

在國家建立初期,精英治國為主流,科舉為國家發展提供源源不斷的人才。而當到了國家發展的飽和期,資歷治國為主流,精英沒有多少位置,等混夠資歷執政時已經壯心不在了,能做的就是盡力維護國家的基本局面了。這就使得國家發展到極度強盛後,後面就都是守成之輩,國家就一直積弊,最後積重難返一夜崩塌。

②歷史上,漢魏隋唐宋明的建立,都有一大批平民將相,對應他們的時代,他們算不上接受過精英教育,可是他們最後都成長為經略軍政的大才。

這時,我們都會思考,治國的大才是否真的需要官方的系統教育,在歷史長河中為什麼耀眼的大都是野路子出身的人。這時我們是不是可以猜想:無論我有沒有某方面的知識,只要我有強大的學習能力,我坐上那個位子,邊學邊做同樣可以做好這個官。

同樣我們又要思考為什麼平民將相如此耀眼。

一、他們用心做事,用心學習,不然失敗就沒命了。二、老大放權,使得他們敢於做決定,實施政策。三、當時社會變動厲害,沒有固有利益集團的制約。

那麼由此逆推,為什麼中後期精英治國失敗。

一、當時人才選拔僅僅只是為了儲備人才而非急用人才,並且把他們管理在政府之內,同時給所以人樹立標準,什麼樣的人才能治國?科班出身的人,建立時期平民將相的故事不允許再有了。

二、和平局面下,優勝劣汰的法則不明顯了,官員的拔擢罷免不乾脆了,官員好的壞的在位都久,為了不使壞官放肆為惡,地方政府權力分散軍政法監多司並列,這樣制度完備,想做事的人也被制約了,想改革施政而不能。

三、土地兼併,階級固化,財富集中。地方上有利益集團制約地方官,中央權貴集團直接影響國家政策實施。

國家急需精英的時刻才是真正的精英治國,這時的國家,政府機構人員應當以中青年為主,預示著國家的生機蓬勃快速發展。當國家僅僅是收納精英管理精英而不用時,無所謂精英治國了。


神晤


中國古代改朝換代的原因,是因為獨裁的政治體制的原因,科舉制度杯水車薪,沒有什麼實際的意義。官與民、富人和窮人的矛盾無法調和,是改朝換代的根本原因。

我們看中國歷史,像唐太宗李世民和漢文帝劉恆這樣的好皇帝,是鳳毛麟角的。我們看到更多的是像朱溫、李存勖……這樣殘暴的皇帝。朱元璋雖然是一個勵精圖治的皇帝,但是,他殺人不眨眼的惡習,令人不寒而慄。

我國從漢武帝執政時期,提出的罷黜百家,獨尊儒術開始,中國知識分子的思想就被禁錮起來了。春秋戰國時期的百花齊放 ,百家爭鳴的自由思想社會令人神往!

漢朝因為中後期執政的皇帝,都是兒童,權利到了外戚和宦官手中。他們橫徵暴斂,驕奢淫逸,老百姓實在活不下去了,爆發了農民起義,農民起義被鎮壓下去後,權利到了曹操、孫權和劉備的手中,漢朝名存實亡。

唐朝亡於安史之亂。唐玄宗李隆基執政後期,貪圖安逸,重要奸相李林甫、楊國忠,放縱大將安祿山和史思明,直接導致安史之亂的爆發。後面的唐朝皇帝,始終無法擺脫藩鎮割據的噩夢,最後爆發了黃巢起義,導致唐朝滅亡。

宋朝是一個重文輕武的朝代,從建國之初,就面臨外患,靖康之恥,令人不寒而慄。趙構建立南宋,冤殺岳飛 ,最終改變不了宋朝滅亡的命運,被外族所滅。

在科舉考試中脫穎而出的進士們,雖然學富五車,才高八斗。但是,他們的思想始終被禁錮起來,思想十分僵化 ,這是皇帝有意而為之。中國古代的政治體制是獨裁政權,它無法調和官與民、地主和農民之間的矛盾,一旦遇到大旱之年,老百姓餓殍遍野,必然爆發農民起義,推翻封建王朝,週而復始,循環不斷。

獨裁政權是沒有生命力的,只有民主政權才會永葆青春!



美食家106


謝邀請,這是個有意思的好問題,個人理解,問題裡本身就包含著三個不同層面的問題:

一:科舉制度,

二:精英治國,

三:治亂循環出現,

將這三個層面的問題綜合起來分析,又有以下幾個方面的問題:

如何定義精英?什麼算是精英?

科舉制度取出來的士,算不算是精英?

精英來治理國家就一定可以長久太平盛世麼?

這些問題裡,精英這個概念是銜接點,小編就先談談個人對精英的理解。

什麼是精英?

簡單來說,就是能在某方面表現出才能的人可以被稱為精英。

但可能社會意義來理解,受過高等級教育,掌握一定社會資源的人才是精英。

不管如何理解精英,有一點是相同的,精英具備某些才能,但是不一定所有精英都同時還具備很高的道德與政治智慧。

回到治國,國家治理過程其實就是通過權利對資源的分配,同時使用權利創造資源的能力。

再往下推,資源分配能力,就是對不同群體利益平衡的能力,這就涉及到對社會變化與人思想變化之間相互影響關係的分析能力,以及權力與人性等之間關係等等各種錯綜複雜的關係處理能力,政治敏銳性也就體現在此了。

根據以上,再回到精英治國,精英只是社會所給一個群體的標籤頭銜,歸根也就是普通的具有慾望還會死的人,是否是精英在治國,與國家能否長盛沒有必然的聯繫,比如劉邦朱元璋布衣乞丐出身,在當時的社會里,他們怎麼定義精英都難算將精英二字掛到他兩頭上,但是他們卻可以成就大業,能為社會的繁榮穩定奠定基礎。

即使回到今天人類世界,有哪個國家不是所謂精英在治國的?但是動亂一直不同程度地存在,美國的制度被很多人認為是最不壞的,美國的治理者們也幾乎都接受過人類世界頂級的教育,而且都還掌握著大量資源,一定屬於精英了,但是實際美國的精英要麼讓其他地區陷入動亂,要麼自己社會槍擊不斷越來越嚴重,美國社會的未來會走向更加繁榮還是需要毀滅後才能重生?目前來看,美國未來想要繁榮似乎更需要經歷毀滅後重生,這不也就是另一種程度的治亂循環麼?

再回到提問,科舉選出來的士是精英麼?

從農業經濟社會來看,科舉制度本身是非常先進,科舉制度一方面選拔具備高智商的人,另一方面也通過對科舉考試內容的限制而對所有想通過讀書求士的人進行思想教育,也就是儒家思想所推崇的仁義禮智信,要想考科舉,必須要去學習儒家思想所建立起來的社會規矩,這種設計的初衷是好的,甚至是完美的,但是就是忽略了人性的本性,或者說對人性的本性理解不夠全面,這就直接造成科舉制度選拔出來的士,不僅有聰明的好人,也選拔出了聰明的壞人。而當更多的壞人掌握著更多資源時,社會不僅難創造新的資源,原有的資源分配規則還會陷入混亂,因此社會就會慢慢進入衰退,直到被顛覆重生。

總結:科舉能選拔出精英,但是精英也只是人,具備慾望會死可能還怕死的普通人類,精英治國與國家長久昌盛沒有必然的關係,自然地,不管科舉在古代社會里是多麼先進的制度,但是與國家會不會陷入治亂循環沒有直接關係。


帥八叔


科舉也好、精英治國也罷與一個朝代是否會滅亡並沒有必然關係。

科舉制度的作用是提供一個上升通道,把社會里的精英能人吸收進國家體制內,從而減少民間的不安定因素。民間會如何,主觀上與這些精英能人的表現有很大關係。孔子都說,民可由之,不可使知之。意思是可以給他們一定自由,但不能讓他們有知有識。

然而,社會發展到一定階段,讀書的普遍性提高。這就需要重視民間的這些人了。推行一個學說,給他們提供了機會,他們就會自覺維護禮法體系。無論是考上的,還是沒考上的。只要通過刻意學習,接受了那一套禮法學說,自然就會成為維護者。如果沒有上升通道,可能就會懷疑制度禮法了。就好比,沒有宋江這個接受禮法的讀書人,就不會有把聚義廳改成忠義堂的事了。宋江的功名心和對學說禮法的認同不自覺地引導著異議者們迴歸體制。這種自覺維護體制的效果就是科舉對於帝制社會兩個意義之一。還有一個意義當然是底層人多了一個改變命運的機會。

科舉確實對於民間的思想、體制的認同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但是歷史地看朝代更迭,你會發現民間的意志對於政權的衝擊是很有限的。你很難找到那種標準的民間起義最後推翻王朝的事。朱元璋這一批裡面充斥著民族主義情緒,並不算標準的階層起義。李自成有點這種味道,但是多少他們還有兵變背景,而且有神秘因素。中國歷史上改變王朝命運的絕大多數情況還是上層貴族篡奪和遊牧的衝擊,就是說光安定了民間在主觀上可能會有的問題,並不能高枕無憂。隋代發明科舉,動了關隴門閥的利益,很快就被貴族們看準機會推翻了。

科舉解決了民間主觀上的問題,但解決不了客觀上的問題。自從秦制打開了階層流動性、貧富流動性,尤其是土地流動性,就面臨著幾個大問題。一是人們在拼命爭奪中帶來的人心不古,人心壞了,而且是越來越壞。二是土地流轉,既可以勤勞致富,也會使得豪強門閥巧取豪奪變為土地被瘋狂兼併。這些客觀問題,不是民間認可禮法可以解決的。在利益面前學說禮法被洞穿那是大概率事件。所以這就會使得民變很多,雖然規模有限,但王朝風雨飄搖,在各種力量的角逐下走向滅亡。

秦制有很大問題,但試問,到底是沒有希望的穩定的奴隸制社會好,還是打開流動性但又會拼命爭奪的社會好呢?老子就是看到了那種拼命爭奪的景象,才在《道德經》裡大書特書,抨擊貴物和尚賢。這就告訴我們一個事實,就是有流動性、有競爭是可以。但社會穩定也重要。秦制最關鍵的那一條並沒有被後世重視和繼承,就是秦法。不但沒有繼承,反而受到了諸多汙衊。為什麼呢?因為秦法是連同貴族、上層士大夫一併約束的。秦法可以讓秦國貴族在商鞅死後都要車裂他,可見頂級貴族都是被秦法約束的。那這樣高的法制化,怎麼就會變成法家呢?法家和法制只有一個區別,就是法家是統治者用法律來治理人民的,法制是將一切人等納入法制約束之下。如果秦法被後世認定為第一體制,並嚴格貫徹。那它就足夠可以使爭奪變成競爭。公平這件事一旦有了,是能夠遏制土地流向寡頭的。但因為後世王朝都是法家,都是制定對上層人極端有利的法律制度,當然客觀上的矛盾就無法解決。而且在爭奪的最前沿,上層士大夫、貴族並不會被學說禮法洗腦了。帝王需要防備每一個有實力的人。如果是法制,其實連手握重兵的將領都不必防備。因為競爭是公平的,誰會去支持軍侯自立。支持軍侯者就是想獲得規則以外的利益。因為都是這麼玩的,就不怪人人這麼想了。所以後來王朝為了防備他人僭越,自綁手腳是必然的。內鬥之厲害,節操之低級,也就不怪遊牧區區螞蟻能夠吞噬大象了。


國病


這是人性決定的,大亂後,人心思定,定是主旋律,在這個主旋律下,必然產生相對穩定的政治關係!在定的基礎上發展經濟,人口!經過一段時間的經濟和人口的發展,當初促進這經濟,人口發展的定的基礎在漸漸瓦解!經濟,人口發展必然要求權利的重新分配,特別是權貴勢力自身的繁衍,他不光需要更多基層百姓的給養,同時自身內部的權利也在再分配和稀釋的過程中!再經過一段時間的發展,普通百姓已經難以給養不斷膨脹的權貴勢力了,同時又因權貴勢力的權利的再分配和稀釋過程中積累了大量矛盾,因此政治關係必然鬆散了!一邊是鬆散的政治關係,一邊是不堪負重的普通百姓,那麼各方矛盾引發的大量社會群體事件也就一觸即發了!此刻,人心思定已經被完全瓦解而轉變成人心好鬥了!如此動盪也就成了必然!大動盪也就大亂了!在大亂的過程中必然伴隨這經濟和人口的下降,並且各方勢力不斷被消滅和整合,最終只剩下少數幾個勢力,然後這些收縮的勢力集團在衰退的經濟和衰減的人口的環境中拮据生存!因此人們又重新輪迴!!!


皆往已


這個問題很難很難,理解很難,回答很難,找到解決辦法更難,打破一治一亂的惡循環是很多偉人一生都在思考的命題,但到現在還沒有完美的答案。

首先來說一下科舉制度,伏爾泰曾經評價道:“通過層層嚴格考試的人才能進入……衙門任職……人們全然不可能謾想一個比這更好的政府……。”

不管大家承不承認,雖然也被人指責有很多弊病,但是科舉制度在現在依然是相對最公平的人才選拔制度。

它的出現,本身就是為了打破門閥豪族對於國家政治的壟斷,為寒門百姓提供上升通道,為皇帝提供人才,緩解個階級之間的矛盾。無論現在如何批判,但當大家坐在考場中的那一刻,都是公平的。每年通過科舉,現在應該說是高考或者公務員考試,總會出現一些鯉魚躍龍門的典型,實際平息了不少的怨氣。

可是要注意的是,這只是緩和而不是徹底解決,只是為人類諸多社會問題其中的一個找到了辦法,而不是全部。

還有以下問題無法解決:

不患寡而患不均

不患寡而患不均,孔子這句話道出了人類社會核心的問題。只要這個世界上有2個及以上的人存在,就會存在這個問題,個體不同,思想的差異,不可能做到絕對的利益平均,人越多分配就越難做到平均。

除非人類社會發展成和蜜蜂、螞蟻一樣的社會結構,整個群體只有蟻后一個思想,就不會存在“不均”的問題。但是在這樣的社會結構中,當兩隻蟻后相遇,依然會不可阻止的發生戰爭。

人類社會無論如何發展,依然逃不出二八定律的魔咒,永遠都是兩成的人卻掌握了世上八成的資源和財富。

這兩成的人和八成的人之間,天生存在衝突,只是在大治時期被壓制,但就和壓力鍋一樣,不停增壓,總有一天會爆發,隨之而來的就是利用的再分配。

就如金字塔結構一樣,大部分頂層還是頂層,但中層被重新分配,極少的幸運兒來到上層,大部分中層被打入低層,相對更少量低層才能夠進入上層或中層,其他依然造就。

但是人口被消耗,資源被重新分配,人們得到比之前更多,於是社會又進入大治,等待衝突的下次爆發。

科技是第一生產力

上面說到,階級之間的資源再分配導致大亂,那麼又是什麼導致了資源需要再分配?答案是生產力。對於歷代人民來說,只要能生存下去,是不會鋌而走險的。但是,人口在不停的增加,生活物資的產量又有限,當有一天生產力跟不上人口增加的速度,或者遭到外界的破壞,如水災、旱災、地震等,矛盾就會被引發。

縱觀國內外歷史,尤其是中國每次的朝代變遷,你會發現每個朝代的末期各種災害都會詭異的遠遠高於治世時期。古人將之歸為天人感應,皇帝不修德政,但是現在氣候學發現了其中的規律。對比朝代更替和氣溫變化會發現,每次當氣溫上升時,國家就會進入盛世,而每次改朝換代基本都集中在氣溫低谷。

這是因為氣溫對農業生產的破壞,以及各種自然災害使越來越多的百姓成為無產者,他們急需要重新分配資源使自己能夠生存下去。

這也是為什麼每次戰爭總是能推動科技進步的原因之一,科技不進步,生產力不提升,就不能滿足人口增長的需要,就需要通過戰爭持續消耗人口。直到生產力重新符合人類的發展,最終資源分配讓所有人接受,社會才重新進入治世。

如果說資源是分蛋糕的話,發展科技,提高生產力就是做大蛋糕,只有蛋糕不斷做大滿足社會發展中各方的需求,矛盾就不會爆發。

所以我們要感謝袁隆平,他的雜交水稻技術在有效空間養活了更多的中國人,才使得中國能夠長期穩定的發展。不然的話,也會和某些國家一樣,通過不斷的戰爭來轉移國內的矛盾,我們也無法享受這麼長時間的和平。

砍死那個分蛋糕的

五個人分蛋糕,如何能三刀做到平均分配?答案很簡單,兩刀切成四分,然後一刀砍死其中一個人。

前面我說過,二成人壟斷八成的資源和財富無可避免。但當少數人手中掌握大量的財富之後,每天的增長是非常恐怖的,但總體資源有限,兩成人之間最終會爆發無比激烈的競爭。

還記得互聯網剛興起時的“百團大戰”嗎?還有之後外賣平臺的燒錢大戰?還有滴滴快滴之間的大戰,以及前不久還是熱門話題的共享單車。這些都是資本之間壟斷大戰,現在正在發生,在未來的中國還將更加的激烈。

兩成人中的每個個體都是非常聰明的,但是這兩成人形成的階級卻是愚蠢的,他們不會去做大蛋糕,只會想辦法搶佔蛋糕。

如果在古代,當這些豪門勢力發現蛋糕不夠分了會怎麼辦?當然是人狠話不多操起刀來就是幹,此時最大的目標就是掌握最多資源的皇帝。

所以亡國之君的昏庸只是導火索而不是主因,如果是一個好皇帝,矛盾會被壓制等待機會再爆發,如果湊巧遇到一個昏君,這些人剛好可以為自己找一個大義的名分。

因此,大家看古代各個朝代滅亡開始於農民起義,但是最後唯有朱元璋一個成功,最後朝堂上還是這些人,只是換了他們其中一個做皇帝而已。

總結來說,以上的問題還在,一治一亂的惡循環就不會被避免,科舉只是高壓鍋上的其中一個出氣孔而已。


分享到:


相關文章: